《每一个疯狂的念头》译后记_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 > 《每一个疯狂的念头》译后记
罗宾 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5-19 14:05:26

《每一个疯狂的念头》译后记

摄影术为什么在它所出现的时间点上出现?这是乔弗里·巴钦(Geoffrey Batchen)在《每一个疯狂的念头》(Each Wild Idea)的第一篇文论中抛出的问题。为什么是1839年,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在翻译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书中其他的问题一样,吸引我,又让我困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第一次接手完整的学术文论翻译——当然,这个第一次自有另一层面的困扰。在此之前,我所翻译的更多是叙述性文体,哪怕是颇受好评的传记《安妮在工作》(Annie Leibovitz at Work),对我挑战也在于中文的文风。然而面对《每一个疯狂的念头》,每一句原文我都需要反复考量,深恐自己理解偏差。大约在完成六篇译文的时候,主编毛卫东老师让我把初稿先发过去,这让我十分惶恐,紧张不亚于高考查分前夕。

尽管与这本书相伴八个月,若要问它讲了什么,恐怕我依然难以一言概括。正如巴钦在前言所写,“类似本书的文集可能让人有些困惑。同一作者的九篇论文从不同的来源抽取出来,编排成某种连贯的叙事。”这些文论主题涵盖广泛,从关于摄影发明时机的讨论,到关于计算机文化后果的分析。在其之间,还有关于澳大利亚摄影的澳大利亚特性的反思,关于当代艺术摄影的分析,以及关于民间照片在摄影史中地位的论述。然而,这些看似离散的议题并不是被草草扔到同一本书中,事实上,“《每一个疯狂的念头》还是带有着贯穿始终的主旨:即摄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身份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尽管原版《每一个疯狂的念头》出版于13年前(2002年),其中的许多讨论,我却都是第一次接触,或许我是太懒惰的读者,以至于对于近半世纪前的议题惊为天人。我感觉是被作者拽着快速掠过奇妙的风景,或者被带入了迷宫,你满心期待文章结尾时作者会把你安全带出去,却发现他把你扔在迷宫中央,接下去,得自己摸索——但,“这并不是一个糟糕的结局,由此可以开始新的篇章”。当然,心急的、寻求捷径的读者一定会对这样一本书失望,因为这里面没有现成的结论,也没有可以用来挂在嘴边的名言警句,即,没有办法立刻证明自己读过这样一本书。其实,要证明也并非难事,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对各种约定俗成的观点或规则抱有质疑,那么你就获得了这本书贯穿始终的态度。

作为译者,译稿付梓之时本该悄然退身,但既然已经假正经地写这样一篇“译后记”,那便借此机会感谢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的社长以及各位老师,特别是主编毛卫东老师,将这样一本重要文集交给我,予以我极大的信任,以及宝贵的学习机会。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