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人想见,看见,听见的故事。读完之后,或许你也想回忆,想看见那些风景和照片,想听见那些歌曲和声音。
想见:阮义忠的童年到晚年,尤其着重说了童年的故事。或许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想的总是年少时的事,这个部分,将占据我们晚年很多“想见”的空间。
少年时的阮义忠,加上他家里九个兄弟姐妹,在台湾宜兰,使得并不富裕的家境更加困难,父亲是木匠,亲朋好友也没什么人是和摄影、文学搭界的,看来这两样东西除了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养成,天分也非常重要。
少年的他和大自然亲近多过和书本亲近,读书的时候有一段离家出走到台北的经历,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坐火车读书的经历。就像他说的“车厢实在是个人生小舞台,出将入相的演着五花八门的短剧;人人是观众,人人又是演员,彼此互相看戏。”也正因为这段火车经历,让原本并不起眼的文字,开始变得深入人心。
看见:摄影的部分。作者的身份其实是个摄影师,照片拍的好,文字也可以好,想来有道理。经常都说,摄影重要的不是机器前面那个头,而是后面那个头,正所谓,器械不过是浮云,有思想的那个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思想才能拍出好照片,同样,有思想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这个部分除了作者自己的摄影经历,还讲述了很多和他有交集被他欣赏的摄影人。突然失踪的战地记者方大曾;“独立特性的” 吕楠;陈传兴‘冯君蓝、庄灵、张志辉。这个部分也有部分摄影作品,每个作品都在透露作者的性格和他们的喜好。这可能就是摄影的另外一个魅力所在,所拍即所见,所见即所想,照片在那里,灵魂也在那里。
听见:没有为显示高逼格的大谈古典音乐,只是写了对黑胶唱片的那份固执的爱;也没有为了彰显个性,挖掘绝大多数人无法欣赏的唱腔。印象最深的是科恩,跟着作者的推荐去听了科恩的歌,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乍一听,怀疑带子坏掉了,怎么总是慢半拍,仔细听才知道,配乐节奏都没问题,原来这就是科恩的独特之处,辨识度非常高。
最后的很大一个篇幅,作者留给了亚美尼亚,从无意间听到亚美尼亚的一首歌曲,到去了这个国家。阮义忠怀疑他前世一定和亚美尼亚有瓜葛,来到这里像回家。很能体会这种感受,原来,去一个地方玩也会有一见钟情或上辈子注定,就像三毛去马丘比丘,就像我当年去埃及,那种莫名的亲切熟悉,好像回到记忆中的地方。
读整部书的时候,我突然心里有一个为什么要读书的答案,人生太过短暂,生活难免单一,于是,我们读书,读别人看过讲给我们的风景,读让别人感动也感动我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世界,为他们的感动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