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星空活着_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 踩着星空活着
1568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4-30 21:04:49

踩着星空活着

读晓波老师的书是跳着读的。选了自己好奇或者多少看过些作品的摄影师开始读。

从李媚到杨延康、然后读到余海波。读到余海波的时候多少有点颠覆吧,他是那种不同于其他人的生长环境,他也让我想到培养一个人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他比很多人都幸运,其他人之前是工人、是农民,是半路出家。但他即使在文革中都没有放弃绘画。大学的时候学习新闻,又结交了一群文学和哲学爱好者。很明显,这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人,看他的经历,觉得如果他不成功,那才是不合理。

记得刚去新华社,特幸运能听到黄文老师的讲座,介绍荷赛。那天回来我兴奋极了,觉得自己的世界开阔了,身边有这样的人和我聊影像,启发开阔我。除了感恩,那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组作品,大芬村和卢广的艾滋病人。当时看的时候真的有感到震撼,除了视觉,更多的是人文的感动。不过相比于卢广的艾滋病,我更爱大芬村。卢广的艾滋病,我看着多少有点做作,就是那种憋着劲要成为艺术的感觉,缺少了一个摄影人真正的热心,真正的融入,是那种有距离的美,只是观看,不是表达。当然我已经很感动这样一位老乡的行为。(在浙江这样一个全民都在挣钱的社会里,有人在坚持自己的理想。)

那天回来,我就和T嚷嚷大芬村,我印象里挥不去星空下累趴下的工人,还有把艺术分解的机械,还有那些工人的生存情况。我的心理难过,但又觉得这就是当下的中国,大家都在埋头做事,没想过为何这么做。我们都睡着,没人问过这是对的吗?。今天读了余海波,更感动于他的创作,他是带着温度和观点的拍摄。我和T说,看大芬村的那些作品,就象你头踩在梵高的星空,身体却在炼狱里,那是怎样的大的悲伤。
我也喜欢他在访谈中提到的,他愿意不断去做尝试。他在深圳的经历是现实和超现实的矛盾。他的家人是让他回到现实的平衡。不是我偏心,很明显,这篇访谈让我觉得有力量和深度。

然后再谈谈李媚老师,看到她和杨延康的合影,羡慕极了,我觉得那是我看到最好的照片了。虽然时代已经过去,但我仍旧能感到年轻时追求理想的那种热情和执着,还有坚定。读李媚,让我更坚信,不是所有人都要去走设定的路。她说她习惯了市场经历的自由的模式,很难再进体制。她是不易的,也是坚定的。她和杨延康的相遇那么有戏剧性,如今那么多年看来,又是那样精彩。

我和这些大师如此近,又如此远。来新华社肯定是我心理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只是发现还是很远。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学习。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