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离了段时间,所以记不得这一本《中国人的一天》与上一本的装帧不何不同。侧面背胶裸了一段,能清晰的看到线装的痕迹,所以这本书展开阅读的时候才能如此平整,跨页看得也极舒服。
翻开封面,腰封内侧有段关于“中国人的一天”的栏目简介,介绍了其“旨在记录并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把关注给予那些用心生活的人”的基本主题。而这本书既是在讲述他们的故事,也是在讲述我们自己。
本书的序是鲁豫写的,从没看过鲁豫的文字,就连她的节目基本上也没怎么接触。所以“序”大略的看了下,就紧接着翻开了目录,内容大致分了三部分,“新生-传统”、“迁徙-留守”以及“追逐-幸福”。
我是先挑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的,第一部分里最感兴趣的是“千年维吾尔铁艺传承者”,因为不久前看过一本关于中国正在渐渐失传的老手艺人的书,所以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我喜欢图1和图7,勤劳而有信仰。
同样事关“传承”的还有55页的“90后评弹赏”以及77页的“提线木偶剧团”,评弹我没听过,木偶剧也没看过,但想来能流传至今的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吧,只是在这个繁华浮躁的现世,老技艺怎样传承下去真的成了一道费解的考题,但愿能有个好的结果吧。
下一段看的是“老兵徐钦林”,赶上今年才过没多久的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加上对抗战史的兴趣,我翻开了第43页,文中提到的金门岛战役也是很熟悉的,看着这位在这场战役中幸存的老兵的境遇,感慨良多。
之后看了极感兴趣的“最后的驯猴人”,它与“流浪宠物庇护所”放在一起,感觉意味深长。
本书第二部分里感兴趣的是103页以及109页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这也是近两年比较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了。相较于“留守”的心酸,“逃离北京”吸引我注意是因为我7号才从北京游玩回来,不过才几日,却也如逃离一般。再美的景色也都被灰蒙蒙的雾霾给掩盖掉了,当回到自己的城市终于看到蓝的天时,竟觉得幸福。
最后一部分“追逐-幸福”中,我选了“大山里的‘天梯信使’”,因对邮递员的工作充满向往,总觉得骑着车子来来去去送信无忧无虑的,如今想来也是辛苦的啊。
整本书翻阅完毕用不了多少时间,感受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思虑了几分,也算收获吧。为了实现梦想努力是最好的坚持,愿阅此书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