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小学的时候就向我大肆吹捧这本书了,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湖南籍美国人。中国人写得书第一次登上了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等等。前几天在校图书馆偶得这本书,欣喜异常,回去就开始细细得阅读。这本书分别写了两代女人。第一代得母亲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很长一段岁月,后来因为战火的原因来到了美国。书里面主要描述了她们在中国的成长经历;第二代女儿出生在美国,是被“意大利面和可乐”喂大的一代,她们甚至不会说中文。这两代人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多分歧和不理解:母亲一代给的是中国传统式的母爱,而女儿一代却被这种爱压的喘不过气,纷纷要求美国式的尊重和自由。她们的沟通异常困难,母亲和孩子好像都是站在一条河的两端去揣摩和试图理解对方。而这条河又宽又广,很难跨越。他们一辈子都无法彻底理解对方。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一场博弈,不过,都是打着爱的名义。
两本书对比特别强烈。童年时代的母亲或是千金小姐,或是姨太太的女儿或是童养媳。她们从小要服从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服从”。直到后来经过世事的种种不公特别是战火的摧残后,她们才觉醒,发现为自己奋力争取才是最重要的。
而女儿们从小就在奋力抗争,采取不服从或者是离家出走的方式向母亲的高压统治而奋争。她们不想成为母亲们的布娃娃,顺从地走向她们期待的方向。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都是困惑的。母亲对孩子们充满了困惑,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份充满着困惑。其中,第二种困惑让我觉得尤为揪心。在白人眼里她们是中国人,但是在中国人眼里她们又是美国人。这种无根感或许也跟40时代去台湾的外省人一样。她们的根或许早就遗失在了消逝的时空中。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每个人都是需要根的,否则我们就不需要对炎帝黄帝崇拜,不需要立族谱等等了。因为根代表的是身份的认同,否则就像落叶一样,找不到落下的方向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寻根文学为人瞩目,文化都想寻找一块厚实的土地站立住,而不是无根的浮萍。我很为abc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一直会有身份的困惑;也为他们的父母悲哀,因为他们不是在为自己养孩子,而真正是帮美国养孩子。记得书中的妈妈气急,总是说:”你们这帮美国人。“这个让我觉得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