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略去时代的大潮_莎菲女士的日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莎菲女士的日记 > 如果略去时代的大潮
泡菜君CC 莎菲女士的日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6-25 12:06:25

如果略去时代的大潮

现代高校的人文教育领域,有人提倡一种“原典教育”,即是说回归阅读经典作品的内容本身,而不是过多注重研究和理论阐释。修习两年多汉语言文学与历史的双学位,感触尤深。
对于丁玲及其作品,先前接触过的数次交集都不过是一种笼统的印象,高中老师的讲解、别人文集中的偶尔涉及、朋友的推荐,甚至经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和考试,这种印象仍是标签化的。而这种对原文本的疏距,加上被人凌乱变迁的阐释,于自己就更难以辨识了。
所以,读《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过程是完全不同想象的阅读体验。
下雨夜,同朋友吃完饭,一同冒雨而归,静坐桌前,人生鼎沸的环境中,仍不掩阅读的乐趣。
读了三篇莎菲的日记,难抑掩面而笑。感觉丁玲笔下吐露的莎菲心理,和安妮宝贝等现代作家部分作品中的矫情、纠结、悲观主义相差无几。女性面临疾病时的悲观,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质疑,对爱和亲密关系的热望与推拒,对两性关系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怀疑与个人遭遇时矛盾的态度······不过是后者语言越发精细和雕琢,心理分析越发着笔加多。
读毕,心有一触,既是关于作品的时代因素对作品价值本身的影响,是一种还原,还是过度阐释?
《莎菲日记》的篇章中,的确有对现实的悲观否定,女性自我意识和解放意识觉醒的反映,但这种意味并不明显或是主要的。后人为了突出这一作品的意义或者丁玲作家的地位,总是冠之“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效果”等等时代标签。从后人研究和认识远去的20世纪历史来看,标签和归类自然与时代浪潮关系紧密,但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来看,这些说法却不免对作家的创作自觉性揣测过度了。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并没有强烈感觉到时代大潮在作品中具有主体的地位。主体的是一种女性作家笔下窥测女性生命机遇和生命意识的尝试,仅此而已,却又比时代大潮的标签更为宏阔,这种宏阔通汇古今,对生命意识的关怀使作品的魅力不朽。
例如作品中人面临疾病时的生活状态,那种因身体上的弱势,导致了自我的自卑与同情,对别人关爱充满热切渴望;另一方面,也因别人难以真正感同身受的理解而不免有所失望。这种难以理解的困境,以及个体与他人感情上的亲密与安慰的需求,除却疾病,其他方面更多有体现。说到底,人与人的个体差异,与人类基本情感的共性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如何体现,是文学不断呈现和探索的主题之一。
再如作品中莎菲对凌吉士的爱情,含有对外在身体丰仪美态的迷恋,以及对内在卑劣灵魂的不屑。人类在爱情上的追求,审美的差异和矛盾性如何冲突?又将如何解决?这些都是跨越时代的对话基础。她对云霖和毓云爱情的冷眼旁观,何尝又不是相互的自以为是和不能理解呢,现在的读者读来,则是又一层对话了。
因此,经历近百年的日换星移,作品中反映的女性困境和生命意识仍能打动人心,引发跨越时代的对话和思考。
文学阅读,大可不必多度进行史学阐述。那样,只会损害生命关怀的重量。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落笔不久,当提笔参加期末考试科目。加油!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