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与挣扎——评《她们笔下的她们》_她们笔下的她们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她们笔下的她们 > 觉醒与挣扎——评《她们笔下的她们》
俞耕耘 她们笔下的她们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8-16 00:08:49

觉醒与挣扎——评《她们笔下的她们》


文/俞耕耘

《她们笔下的她们》是一本颇有意味的短篇小说结集,所收小说创作时间跨度长、地域国别众多。然而,选录的原则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人物题材。表面上看,这一原则似乎不值一提,实质上却凸显了典范意义上“女性文学”的框架。它排除了广义上男性作家创作的女性题材、半广义上女性作家创作的非女性题材。因而其界限更加严格,专指女作家以女性视角表现女性对象,呈现女性意识与风格的作品。《她们笔下的她们》以此限定为原则,实属难得。
可以说,书中小说大多展现了女性精神和物质生存的困境与惶惑。其中既有挣扎觉醒,也有自我麻醉,随波逐流。两性意识的主客体关系、女性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不平衡、女性自身的弱点及追求独立的困境都在小说中得到呈现和剖析。探求女性的觉醒与挣扎成为小说最主要的两个面向。
华顿的《浅尝辄止的女人》描述了男女两性地位的巧妙变化,塞斯代尔从一个指点迷津、深谙情场策略的高手,教导魏尔文夫人,“获得几乎和他一样老练的本领,甚至在某些地方比他更高明”。事实上,塞斯代尔犹如一只呆头鹅,被魏尔文夫人的杜撰所嘲弄。女性犹如一个居高临下的性启蒙者,掌控全局。“他培育了一门逃避的技巧,在发挥这一手时,女性仅仅变成那盘棋中的一枚卒子。”很遗憾,这句男性的自得变成了一句最大反讽,华顿反转了两性间主客体地位。
相形之下,威拉·凯瑟的《花园小屋》的意境与内蕴则更加幽深。作家并没有简单摆出卡罗琳的冷酷、自制与功利主义的表象。相反,她采取剧中人物不知,唯与读者道来的戏剧策略,将女主人公放置在一个“成长小说”的框架内,揭示了童年物质生活、家庭男性成员对女性心理类型的逆向影响。卡罗琳深恶父兄浪漫空想的精神麻醉,对于现实物质带来的安全感倍加渴望。戴斯盖莱就是一段“插曲”,打乱了她原本的死水。他是“情欲”的化身,成为卡罗琳潜意识虚构出的情感魅力。情欲与理智在一个不眠的夏夜反复较量,她曾一度反转了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的地位。但作者的深刻在于将这场细腻的挣扎觉醒放在梦中,梦醒后女性重回“实利”,拆掉小屋。“我简直希望你痴心一点儿”,更像是作家对女性缴械投降的戏谑嘲笑。
然而,吴尔夫就不会像威拉·凯瑟一样温婉平和,她天生就带着尖锐的女性批判意识。她以新与旧的隐喻自我检视了女性挣扎的困厄无力。《新装》中梅布尔自轻自贱、懦弱卑琐、虚荣自恋、妒忌怨恨病态交织,正如新装与旧式的怪异结合。女性只愿当一个客体景观,祈求男性的一句赞美。查理斯毫不施舍,女主人公则怨从中来。“苍蝇盘子”的联想将他人世界视为恶心,实质却是对男性异己感的自欺逃避。
在《脸》中,新与旧在某种程度上指涉了地域文化上欧洲中心传统与美国新世界、两性意识上男性中心传统与女性新兴觉醒。“美国,尽管已经被人发现了四百年,她却依然是人们心中的‘新世界’”。这句将美国代拟为女性,似乎也在揭示“女性意识的自觉也不过是件新鲜事”,她最初只不过取悦移借了男性趣味。作者显然暗讽如果她不是法国人,没有法国背后的传统与男性赏识,女性心灵依然如同美国,精神空虚,毫无兴致。小说对女性客体化地位与自身弱点进行了深刻反思。她们以法国(传统-男性)之标准自我衡量,得出“美国(新兴-女性)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夸耀的艺术”。“我记得自己看着他离去,却压根儿没有去想那个让他激动无比的‘伟大之作’。那个计划无关紧要,我对自己说”。这句表面抒情暴露了女性弱点也许恰是视域的不同:在男性看来,女性最多是伟大作品;在女性眼中,难忘的男人却是全部。
长久以来,女性文学的独立地位常被忽视,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帮衬,就是点缀附庸。传统男性话语中心的文学批评对女性文学傲慢的轻蔑、武断的指责不仅有失公允,更是压迫性的。《她们笔下的她们》在风貌上说明了女性文学的诸多尝试:即对男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神话进行祛魅,女性在文学上要自我书写,以女性意识反思两性关系,确立女性独立地位。
(如欲转载请告知联系作者)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觉醒与挣扎——评《她们笔下的她们》”的回应

格一 2015-08-16 14:07:48

单篇分析得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