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1. 疾,小病也 “疾”字古代的大篆写做“疾”,就是“矢”,矢是箭的意思。 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化,现在的简体字把“矢”写在了里面,外面多了一个病字旁(疒)。病字旁在古代指“床”的意思,我们把病字旁逆时针旋转90度就可以看出“床”的样子了( )。 凡是跟“病”有关的字大多都有“床”部。那么为什么不写成草药的草字旁呢?道理是人生病之后要做的第一要务不是吃药,而是上床去躺着、歇着。 “疾”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病也。”“矢”字暗含了“疾”只是皮毛的外伤的意思。这种病来得快去得快,是小病。小病通常为实证,发病虽急,但人的正气尚足,好得就快。 2.病,疾加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病,疾加也。”就是病加重的意思。 我们要注意,疾和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小病,一个是疾病加重。 “病”的里面是一个“丙”字。“丙”除了代表病字的发音外,还有更深的含义。 丙丁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干地支,五行属火(南方丙丁火),火对应的五脏又为心,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的君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病”比“疾”重,“疾”为外伤,“病”则为心病,心病难医。 二、“结草衔环”的故事 《左传》里记述,有一个叫魏武子的人患了疾(就是得了小病),此时他的病还很轻。魏武子有一个美貌的小妾,他对这个小妾宠爱有加。于是魏武子叫来儿子魏颗,说将来万一有一天我死了,你一定要允许她改嫁不要耽误了她的一生。 后来魏武子的病情逐渐加重,病入膏肓,神智昏聩,有一天他又把儿子魏颗叫到床边,说如果我死了,你要让我的这个小妾给我陪葬,跟我一起死。 魏武子病死了,而魏颗依从了父亲病轻时说的话,让这个小妾改了嫁。魏颗对人说,父亲老了,他病重后神志不清,已经想不清楚事情了,所以我要听从他理智时说的话,那才是父亲真正的遗嘱。 若干年后,晋军与秦兵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伯仲之际,突然冒出一根草绳绊倒了杜回,杜回当场被魏颗所俘。 晚上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者跟他说,我就是当初被你允许改嫁的那个小妾的父亲,我很感谢你放过了我的女儿,所以今天我特来战场结草报恩。 这个小故事就可以让我们很轻易地明白了古人对疾和病的不同认识。 三、临床与行医 中国古代讲究的是行医。大夫不是整天坐在自己的家中天天等病人上门,而是背着药箱上门服务。古人管这种真正走到病人家的病榻前去看病叫临床。 行医这种做法非常人性化,好处有三:一是病人已经有病在身了,你还让他一路劳顿地去找医生看病,只能使病情加重;二是医生去病人的家里去看病,更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观察到病人生活起居的各种信息,这对准确找到病因很有帮助;三是临床更容易把到病人真正的脉象。 清朝有个名医叫崔默庵,外号“崔一贴”,医术高明。一天,他被一位病人请到家里看病。这个病人全身肿痛,苦不堪言。崔默庵发现病人脉象平和,并非病脉,百思不得其解。他四下观察,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病人刚刚结婚,屋子里的家具都是用油漆新刷过的,病人是中了漆毒,导致全身肿胀。于是他对证下药,把螃蟹捣碎后敷在病人身上,很快就治好了肿痛之病。试想,如果不是大夫亲自临床,恐怕很难发现病因,及时医治。 所以,古人强调的临床与行医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