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导读_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导读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养生 > 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 > 导读

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导读

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家父回答一个学生提问时的情景。当时,我的一个研究生,他问我父亲中医治疗高血压有哪些好办法,我父亲说:“有很多办法,主要还是要辨证论治,根据各人的情况。”“还是要辨证论治,还是要辨证论治……”家父那种陷入沉思、一脸审慎的表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今天,当我回头思量时,刹那间,明白了家父当时的心情。在内心深处,我很明白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是多么渴望获得一个简单、有效甚至是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也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去发掘并传递这样的信息,可是每一次潜入古圣先贤的智慧之渊,每一次徜徉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海洋,每一次凝神静心观察当下的实际生活,要开口时,真是觉得:欲语还休!一两句话怎能说得清啊! 养生可能在一时一事上简洁明了、容易操作,而其根底又需要多少积累,多少工夫!养生行为与其效果之间,可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视角中存在因果联系,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又有多少因素参与其中,有多少潜在的可能存在呢?养生本身的复杂性,不能不让人心存敬畏之情,感到妄下断语难免偏颇。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家也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养生似乎也面临同样的境况,语言一说出来就变了味儿。最美丽的养生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这时言语往往显得多余、苍白。 在这本书里,我想了很多,说了不少,但究竟勾勒了多少养生的真相,传递了多少可供使用的方法,离养生还有多远?读者展卷有得,自可评判。而在开篇,我更多的愿望却是邀请读者与我一起思考,把目光聚焦到养生在当下的实际状况,去感受绵绵不息的中华养生文化,不断求索对生命的认知,追问和体会人生的真谛。以下是我想与读者分享的一些思考。 为什么是“养生”,而不是“养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还有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不同的称谓,这些词的含义大致相近,今天我们日常话语中保留下来的主要有“养生”一词。养生所谓的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所谓的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简单地说,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即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进行的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增进健康、提高快乐指数、提高生命质量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追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传统上是强调通过“养生”达到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相对而言,“养身”在日常话语中的使用要少得多。 英语常用“keep fit”、“stay healthy”、“ health care”等短语来表达“保持健康”、“保健”的意思。在西方,人们更注重通过饮食营养和运动健身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生活中经常会听到“Do you work out every day ?”(你每天都锻炼身体吗?),他们一般是借助健身器械做大量运动,与人的心理或精神因素并无直接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身”在西方更为发达。 2005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沈艺教授在汪雁女士的帮助下,在美国爱荷华州对当地30位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进行了有关养生与健康的问卷调查。当问及保持健康的最佳方法时,30份问卷中只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的回答是:“ To live a spiritual life”(过有精神的生活),另外5人的回答中包含了 “good mood/good mental attitude/good spiritual goals”(好心情/好心态/高尚的精神目标),而其余人的回答是:“physical exercises/healthy food/balanced diet”(锻炼身体/健康食物/平衡饮食)。美国人的确习惯于将健康与体育运动、营养饮食联系在一起,而中国人更倾向于认为健康与良好的心态有关。 本书主要涉及的是“养生”,而非“养身”。我们的“养生”,主要养的是精、气、神,这三者要同时养,如果光养形不养神,或者光养气不养精,都不符合中国式的养生。所以,归结养生的一个总法则,那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也就是说,在养生的时候要达到三个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动静合一。形神合一就是既要注重精神调养,也要注重形体保健和锻炼;内外合一就是内求内在的安静,同时也要注意与外在的气候变化等的协调适应;动静合一是说不能光练动功不练静功,动静要合一,而且要适度。 养生是大众的事,还是专家的事? 近几年来,养生话题越来越火,养生书籍琳琅满目,有的甚至可以与畅销小说一决高下。电视、网络等强势传媒也推波助澜,“太医”的诤言、“地瓜王子”的忠告、“教授”的宣讲、“专家”的教导,养生“新星”不断涌现。养生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认可和关注,日渐成为百姓生活中最平常的功课。 这种火爆场面让我不禁想起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界发生的一件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非常大,而那时有资质的心理学家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一些 “假冒”的心理测试和心理治疗泛滥成灾。美国心理学会不得不设立诸如资格考评之类的规矩,由于最初的资格考评过于严格,导致资格证书计划不了了之。而今天,美国心理学界人才辈出,他们的心理学工作者所占的人口比例之高在世界范围内也名列前茅。当年全民式的心理学普及运动,最初似乎引起了象牙塔内的不安,但随着参与这一运动的各方的共同努力和行业内人才储备的完成,最终获得双赢。 那么,今天我们养生文化的火爆会不会也有如此结果呢?对此,我个人充满期待。中国的养生一直没有脱离过民众,但同时也有超越世俗生活的一面。正因为每一个老百姓都了解一些养生知识,都在施行一些养生方法,所以可以相信,面对纷繁的信息,我们能够智慧地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养生是大众的事,是大众的智慧。 但另一方面的事实是,普通老百姓又那么热爱着从事养生研究的专家和参与养生知识普及的学者,对他们的训示总是乐于遵从。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从上古之时的“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开始,最高端的知识就被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我们的文化似乎先验地觉得,与“知识”相关的人物需要某种特殊的“被指定”,曾经是“重黎”帮我们沟通与“天”的联系,今天的我们却苦苦追寻着那些传递 “知识”和“科学”的人、物或技术,一旦确认则深信不疑。从这个意义上看,专家非常重要,其作用绝对不容忽视。的确,作为一门学科,养生确实有其非专攻不能掌握的内容,比如按摩,需要专门的训练;比如导引,需要身体力行的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养生领域的专家不但客观上肩负着精英责任,主观上也必然要求学有所长,术业有专攻。现在,我忝列其中,每当不得不写下点什么,说出点什么时,越发觉得言不可不慎。 养生是用特效法,还是用综合法? 养生用特效法好,还是用综合法好?面对这一提问,无论怎样作答总难免有缺憾,选特效法吧,不大放心;选综合法吧,不大甘心。在此,我并不准备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更乐意通过这样的提问来描绘一些现象,引发一些思考。 通常,面对一个不能确定答案的问题,我们会有两种思路,一种可称为试验法,比如有人许诺:天天吃地瓜,包你长命百岁,那你就天天吃,看看到底能不能长寿;有人说:南瓜可以治糖尿病,那你就吃南瓜,看看血糖是不是维持在正常状态……这确实需要勇气,等于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另一种方法可以称之为经验法,寻找相关信息,包括历史的、个人经验的、科学实验证明的等,然后做出判断。经验法需要耐心和知识,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我这里显然不能提供试验法的数据,只能罗列一些经验法的信息--中国养生历史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在中国的技术传统中,最早的养生类知识主要由宰/膳夫系统掌控,《周礼·天官》的《医师章》记载了好几种医师:疾医管给人看病,说他们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相当于今天的皮肤科和外科,主要治疗溃疡、金疮之类的疾病;兽医负责给兽看病。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食医,他们主要负责给大王搭配健康饮食,“会膳食之宜”,比如牛肉适宜与粳米搭配,鹅肉适宜与麦搭配等等。 《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把这一类与生命健康有关的技术传统分作四类:医经,属于医学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在其中;经方,大致是一些本草、方剂的内容;房中,指房事,是与性学有关的养生内容;神仙,包括服食、导引、行气等多种方法,总的目标是要像神仙那样轻身延年,长生不老。这种分类方法一直延续,《宋志》、《明志》、《四库全书》的“医家”缺少“神仙”和“房中”的内容。 另一个分类系统中还存有一些养生内容,从思想主旨来划分学术派别的分类中,儒家系统更多关注政治、制度、礼仪等,道家系统则更多地关注自然、人生、养生延年,所以在《道藏》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很多养生内容。 于是,我们看最早的膳夫系统,他们掌握养生类知识,但不是专职养生,还要管理一些民事。到后来,养生内容主要在两个系统中流传,一个是医家系统,如前面所说的医经、经方,一个是道家系统,除了道家本身的养生内容代代相传以外,与神仙家关系密切的方仙道也慢慢合到道教中,这一部分养生内容也在道家系统里流传。而房中养生的内容,一部分在医家系统中保留,一部分在道教中保留。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养生都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比如说医家系统,他还得管治病救人,而道家系统,他们还要追求逆则成仙。可见,古代这些拥有养生专业知识的人,一般都有多学科的学术背景,是综合型人才。 回顾完历史,再来看用特效法还是用综合法的问题,我更倾向于如下建议: 首先,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谓习惯,当然有点特效法的意味,比如晨起一杯温白开水,就这么一招,持之以恒十年二十年,肯定会有效果的。同时,这又不是单纯的特效法,因为健康的生活习惯涉及面很广,你不能喝了那杯白开水,然后一整天恣食肥甘,又是抽烟又是酗酒。 其次,养生方法贵在专精。所谓专精,也有点特效法的意味,可以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养生方法。选定之后,就要专一、精练,不要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尤其是养生功法,每一种都有自身的规律,如果同时练几种功法,可能会互相干扰,不能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但是,如果采用针对性很强的养生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养炼之后,就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各方面情况,再做选择,很难有一成不变、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养生方法。 最后,我提倡:养生生活化,生活养生化。在这一点上,我主张用综合法,这也是我写作这部书的初衷。养生的效果不太可能立竿见影,往往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能符合人体生理特点,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神、养气、葆精,就可以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境界。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其他试读目录

• 序言
• 导读 [当前]
• 认识你自己
• 生命的蜕变
• 人体内在结构
• 生命三大要素
• 认识自己的体质
• 养神贵在中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