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4.2 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_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4.2 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4.2 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4.2 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

有100个需求,资源只够做10个,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一直都是这样。 2007年国庆长假回来,我在全力做网店版“自动上架”的功能,简单解释一下:淘宝为了防止一些没人打理的商品始终在搜索结果中,稀释了有效信息,所以所有商品会隔一段时间后自动下架,不再被搜索到,这时就需要用户重新将商品上架。而网店版的用户都是淘宝的优质卖家,所以我们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动上架”的功能。 这是一个确定“怎么做”的过程,当时的体会能很好地表达我的想法,借用一下。 两个礼拜,整天的PK、评审、确认,搞得头昏脑胀,不过终于算是把需求定下来了。 一个功能的多次需求会议中,必然有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对一个功能想得不完整,说着说着大家都想把这个功能做得再强一点,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但后来通常因为技术实现、资源等原因,又把这些加上去的功能点一个又一个地砍掉,甚至会发现砍到最后和一个月前的第一次方案是一样的。看似白搭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有用的,这是一个“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段过程,对于那些加上又砍掉的功能点,在第一个阶段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第二个阶段想到了,很兴奋,那就做吧,而第三个阶段的砍掉是权衡了利弊之后的决定,和“没想到”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无法绕过第一阶段的无知,也千万别停在中间那个功能点“大而全”的时候,必死无疑!而第三阶段的“少做”则是超越第二阶段“多做”的“少做”,这才是真正的“多做”。 有很多文章谈到这样的思想,用100%的质量去实现75%的数量,而不是反过来!吸引用户的往往只是功能模块中的一两个点,我们一开始只要让其拥有100%的质量其实就够了,这样留给用户的是升级的期待,而如果反过来,功能铺得很开,但每个点都不爽,那反而喧宾夺主,把闪光的地方给掩埋 了。 情愿把一半的功能做到尽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都做成半吊子。越来越觉得当发现一个功能可有可无的时候,甚至只要是没有强烈的理由要做的时候,要明确的选择:不做!现在我们可以自我安慰了――少做就是多做! 最爽就是“四两拨千斤” 做得少不如做得巧。 第2.3.1节中我们提到满足需求有三种方式,其实就算“改变现状”这样一种最常用的办法,也有很多“四两拨千斤”的方案。如果机会闪现,就千万不要放过,因为做这样的事情实在太爽了,让我对下面这个故事过目不忘。 话说某跨国日化公司,肥皂生产线上面存在包装时可能漏包肥皂的问题。 于是该公司总裁命令组成了以博士牵头的专家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攻关。该研发团队使用了世界上最高精尖的技术(如红外探测、激光照射等),在花费了大量美金和半年的时间后终于完成了肥皂盒检测系统,探测到空的肥皂盒以后,机械手会将空盒推出去。这一办法将肥皂盒空填率有效降低至5%以内。 问题基本解决。 再说某乡镇肥皂企业也遇到类似问题,老板命令初中毕业的流水线工头想办法解决之,经过半天的思考,该工头拿了一台电扇到生产线的末端对着传送带猛吹,那些没有装填肥皂的肥皂盒由于重量轻就都被风吹下去了。 这样做得更少,但是效果更好,至少性价比更高。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任何事情总有它的两面,上例中乡镇企业的解决方案换到跨国公司的环境中,也许并不适用,比如会造成肥皂盒无规律地四处翻滚,引起更大的问题,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我们用不着觉得只有“吃苦耐劳”,做了很多事情才是贡献,而应该直接从目的出发。有一句话说得好:内部(指偏技术)的大改动往往是外部(指偏商业)的小改动,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应该在动手前先找找有没有成本低,收效大的解决方案! 尽可能多地放弃 第2.2.5节里,我说“尽可能多地采集”,这里,我又说“尽可能多地放弃”,看似矛盾,其实正反映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只有在收集阶段没有遗漏,才可能完整地看到事物的全貌,有了大局观,在放弃的时候才知道孰重孰轻,也更下得了手。 多年以前我看到白鸦33写过的一段例子,发现如果不放弃,最终会被自己折腾死,他是这么说的: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评论”功能:既然可以发评论,那么…… 是不是需要改评论? 删评论? 发的权限是否要管理员设置? 那么改的权限呢? 删的权限呢? 是否可以引用别人的评论? 评论被人引用了是否可以再改? 如果可以改那么是不是要保留修改记录? 如果管理员改了一个评论那么作者是不是不能再改? 评论是否要有数量和时间限制? 评论要不要翻页? 如果要翻页是在本页翻还是打开新页? 评论能不能带图片? 带了图片那么是不是能上传? 能上传之后是不是要删除? 是不是要提供自定义评论排序? 是不是要xx? 是不是xx? xx? …… “需求越来越多,让人崩溃,但是要做的事情太少,似乎也会有问题。”小明忍不住跳出来问。 小明:“有资源空出来了怎么办?” 大毛:“要做的数量是少了,但要达到100%的质量,一般很难空出资源。” 小明:“真的空出来了怎么办?” 大毛:“去找其他意义更大的功能。” 小明:“找不到怎么办?” 大毛:“把空闲下来的人拉去做另外一个意义重大的产品,这不可能再找不到了。” “少做就是多做”,阿里巴巴的马云也说过。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其他试读目录

• 1.2 我们到底是不是产品经理
• 1.3 我真的想做,怎么入行
• 2.2.1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
• 2.2.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 2.2.3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 2.2.4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 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 2.3.1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 2.3.2 给需求做一次DNA检测
• 2.4.1 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战争
• 2.4.2 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 [当前]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