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_喧哗与骚动"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喧哗与骚动 > "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

喧哗与骚动——"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

2001蛇年新春后,遭到"中科系"和亿安科技雪崩重创的深、沪股市格外引人关注。自2月5日开盘以来,市场走势极度低迷,与2000年整体走强、迭创新高的牛市形成强烈反差。2月5日开市当日上海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跌幅分别达到2.79%和2.25%,这是自1996年以来,股市第一次在春节后出现大幅下挫。2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2 000点的重要心理关口,市场人气涣散,股价如"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 然而正当股市反弹企稳,上证指数重返2 200点以上,人们遥望新一轮启动时,新世纪真正惨烈的暴跌开始了。 7月份对中国股民来说是个漆黑一片的月份,仅一个月时间,股价市值蒸发7 000亿。以上证指数为例,6月底还逗留在2 200之上,到了7月底,狂泻至1 900点一线,共跌去近300点,跌幅近14%,这是中国股市在执行"T+1"交易制度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尤其是7月30日可谓"黑色星期一",当日沪市下跌108点,轻松击穿2 000点的心理关口,这是两年来单日下跌之最。一天下跌一百多点的惨痛场面是自"5·19"以来的第二次。 6月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5.36万亿元,跌去14%意味着缩水7000亿元。这个以总股本来计算的数字可能有点夸张,若以流通股计算,6月底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大约为1.9万亿元,跌去14%意味着2 660亿元的损失。这2 660亿元中的每1元钱可都有一个实实在在受损失的人,他们承受了股市下跌的悲剧。 8月份A、B股继续联动下挫,市场已失去了抵抗的希望,股民们已"相见无杂言,但道跌势急"。尤其是B股在下挫时还伴有大成交量的出现,难以重现其前期对A股的拉动作用,对市场人气有较大的影响。上证指数不仅1 900点无声而破,连1 800点都毫无阻挡地被击穿,深圳成指更是从5 000点上方被打到3 800点。市场一片"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的悲观恐惧气氛。每个股民都在问:1999年"5·19"行情以来长达近3年之久的大牛市是否走到了尽头? 市场分析人士按各自的理解纷纷为这次暴跌号脉。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可这种暴跌却找不到来自经济方面的"噩耗",相反,关于中国经济的利好消息频传: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这是长期拉动中国经济的利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增长达7.9%,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已基本完成,我国有望在今年年底加入WTO。从宏观经济来说,找不到构成暴跌的理由。那么十年股市难道还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显然也不容易解释。据海通证券研究所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近两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换手率迅速下降,一些成熟市场的特征开始出现。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沪深两市的换手率分别达到了760.05%和949.68%,创下了历史上的峰值。此后两地市场的换手率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2000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当年沪深股市的涨幅均超过了50%,但换手率却较4年前下降幅度超过50%,分别为369.93%和387.22%。2001年上半年,沪深两地市场的换手率则更低,各为136.31%和131.99%,如果剔除B股市场上涨的因素,沪深股市的换手率分别为126.37%和112.2%。从换手率这项指标来看,可以证实中国股市十年是朝着成熟的方向迈进的,而不是越来越非理性。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把2001年7~9月份的暴跌看做是非理性的,肯定有其深层的合理性。 不少专家把暴挫归咎于政策面,尤其是国有股减持,如财政部专家、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公开表示:"尽管目前中国股市低迷,但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将不会停止;主要的问题不是国有股减持本身,而是价格和方式。" 的确,国有股"捆绑"减持的价格令人难以接受。6月12日证监会公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但该办法对用什么价格减持国有股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市场对国有股减持定价问题猜测种种。但没人料到会用社会公众股的发行价来确定国有股的价格,这是所有市场猜测中最高的一种,也是市场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这种方法使得国有股减持价格高得离谱,例如从已实施的国有股减持的情况看,烽火通讯国有股存量向社会公众发行800万股,52.37倍市盈率,每股发行价21元,从投资者手中圈走资金1.68亿元;北生制药国有股存量发行412万股,46.24倍市盈率,每股发行价9.6元,圈走资金3 955万元;江气股份国有股存量发行800万股,25.8倍市盈率,每股发行价9.9元,圈走资金7 920万元;华纺股份国有股存量发行850万股,41.36倍市盈率,每股发行价5.92元,圈走资金5 032万元。仅这4家公司就圈走接近3.4亿元。 而且国有股的存量未见减少,反而在增加,它不是解决什么历史遗留问题,而是永远产生的"问题"。例如以新上市的贵州茅台为例,10%国有股减持后的股本结构是:总股本25 000万,其中国有股17 700万股,法人股15万股,流通股7 150万股。国有股仍是一股独大,占71%。更重要的是对股市来说还新增17 700万股国有股,增量远远大于减持的量。更令市场恐惧的是这种国有股占绝对大头的公司还在源源不断地上市。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股民们自然想不通,是什么法律允许全国人民到一部分人民的口袋里狂掏钱?难道进入了"打股民,分财产"的时代?不参加什么摇号,也不用承担概率的"原始股",甚至大部分以面值自然产生的国有股,凭什么到市场上如此疯狂圈钱?如果仅仅是解决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或许觉悟高的股民会帮国家一把,承受这种减持价。但显然不是解决问题,这类没有改造到位大比例国有股的公司还在上市,这不是疯狂圈钱是什么?对二级市场高价买卖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公平何在? 与利用国有股疯狂圈钱相比,利用增发新股来圈钱也毫不示弱。2001年3月25日到6月1日,先后有66家公司提出了增发方案,到7月30日,已达到了110家。加上2001年一季度已有14家公司实施了增发,不过半年时间,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就多达124家。至股市暴挫时,已有16家公司实施了增发,筹资总额162.4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通过增发筹资10.15亿元,这大大高于36家新发行上市公司和65家配股公司平均每家筹资6.06亿元和3.67亿元的水平。同时新股上市的速度也没有减缓的迹象,即便在暴跌时依然我行我素地圈钱,比如7月24日同时公布4只股票在一周上网定价发行,导致大盘应声而落,沪深指数跌幅近2%,位居年内单日跌幅的前列。随即又有6只新股发行,暴跌时新股的发行节奏反而明显加快了。 既然国有股减持和新股增发圈钱如此有手段,那么新发行股票的公司自然着急,理所当然也一个个拔高价位,如闽东电力,2000年7月获准发行股票,发行价最终确定为11.5元,看上去不算很高,可这是一家主营电力的公司,虽然拥有福建省唯一的以小水电为主的区域性地方电网,可电力行业属稳定行业,并不属于"暴发"行业,这个发行价使得全面摊薄市盈率高达88.69倍,创下沪深股市一级市场市盈率之最,主承销商广发证券号称采用了"荷兰式招标法"来对发行价进行市场定位,媒体为之还赞美道:"闽东电力的成功发行使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再如2000年9月7日以上网定价发行方式发行的新力药业,发行价18.8元,全面摊薄后发行市盈率为53.26倍,创下2000年发行价两市之最。既然一级市场的发行市盈率都超过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那么还要一级市场干什么?50倍、80倍的市盈率发行的公司能不能给投资者回报呢?显然这些公司考虑的不是回报,而是如何圈钱。让不思回报的公司频频上市,我们的股市会沦为什么样的市场呢? 当人们总结股市十年成就时,总会沾沾自喜地宣布,十年来中国股市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100多家,平均年筹资额超过1 000亿元,上市公司筹资额也以年均30%速度增长。由此得出结论,我国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潜力巨大,足可以支持上市公司筹资增长速度,2001年筹资额预计达到1 500亿元是没问题的。可谁也没有想一想,十年来上市公司股市发行市盈率是多少倍。 若说中国股市没有回报不是事实,有些公司的确称得上绩优,比如深市的佛山照明,这家被称为中国"灯具大王"的公司经营思路明确,财务管理稳健,坚持以现金分红为主,上市后累计每股派现多达9.15元,成为中国股市每股派现金最多的公司。再如沪市的上海石化,上市8年,每年中期、年末均有现金分红,累计分红派息额高达38.2775亿元(含H股),成为国内上市公司派现总金额最多的上市公司。但这样的上市公司却不占多数。1995年以前有红利分配的公司还能占到1/3;可1996年,连续4年有红利分配的仅为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4.5%;1997年,连续3年有红利分配的公司只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7.44%;1998年,连续两年有红利分配的公司也不过13%。上市公司分红与庞大的筹资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筹资与圈钱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回报,如果没有回报怎么能叫筹资,而管理层又为杜绝圈钱做了多少努力? 截至2001年截至7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154家公司发出预亏或预警。其中7月27日有20家公司预亏或预警,7月28日预亏预警的公司更是增加到25家。仅仅两天时间,其预亏预警公告就占到全部预亏预警公告的近1/3,它们之中有的是老牌绩优股,有的是上市不久的次新股,还有当下时髦的增发概念股。有些公司上市之后,从来就没有给过"老板"们什么回报。这些公司的无赖相无异于在说:我就这德行,要我浪子回头,那就给钱吧! 还有一大批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据统计,在1 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100多家涉及"理财",其中国脉联通一家就有3.15亿元被拿去"理财"。圈来钱不是去努力实现其承诺的业绩,而美其名为"理财"。有人说中国上市公司是最不缺钱的,反正钱来得容易,不圈白不圈,圈来后实在没用就找操盘手去"理财"。加上频频发生上市造假事件,更把一批上市公司不择手段进行圈钱的丑恶面目暴露出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喧哗与骚动》其他试读目录

• 第一片"梧桐叶"
• 学习万科好榜样
• 疯狂的黑市交易
• "5·18"公告和涨跌停板制度
• 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
• 第一次"股灾"
• 大坑村人玩心跳
• 延中"造反"了
• "8·10"事件
• 荒芜的"原野"
• "老外"靠不住
• 股市不相信眼泪
• "银证脱钩":信用交易的末日
• 我也要收购:"苏三山"诈骗事件
• 大"熊"露峥嵘
• "327":期货还是"欺"货
• 停市没商量
• "5·18"井喷
• A二权证:1995年最后的疯狂
• 弄把交椅坐坐
• 一纸雄文震天下
• 琼民源变成"全民冤"
• 曾荫权发动港股保卫战
• "君安教父"翻船
• "脑子不好"导致的"金百事件"
• 人穷"壳"靓丽
• 北大要当"老大"
• 麻雀变凤凰
• "5·19"行情:中国股市的质变
• 海虹:海上生彩虹
• 掀开锅炉的"盖子"
• 康赛:慷慨地塞黑钱
• 耸人听闻的《基金黑幕》
• "中科系"编织的"杰作"
• "吕梁舰队"的覆灭
• 吴敬琏单挑股市
• 死而不僵郑百文
• "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 [当前]
• 银广夏:中国股市的"9·11"
• 与其绩优,不如垃圾
• 周正毅"农凯帝国"操纵案
• 王寇之间"德隆系"
• "国九条":保卫股市第一枪
• "活着就是成功,不死就是胜利"
• 逼空,逼空,再逼空
• 无限风光在基金
• 不平不安道"平安"
• 美国蝴蝶扇翻中国股市
• 惊魂一周:次贷危机很暴力
• 3 000点保卫战引发"4·24"井喷
• 众望所归盼"平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