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第一片"梧桐叶"_喧哗与骚动第一片"梧桐叶"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喧哗与骚动 > 第一片"梧桐叶"

喧哗与骚动——第一片"梧桐叶"

"这个买卖证券的中心市场,1792年为每日聚集在附近一棵梧桐树下的商人所建。"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楼前竖立的铜牌上刻的字,记录的是1792年的某个时候,在美国曼哈顿南部的一棵梧桐树下,24位经常在树下交易的股票经纪人,决定成立一个新的股票市场。于是此后人们把股票也称为"梧桐叶"。那么,新中国第一片"梧桐叶"在哪儿? 在深圳,一位股民捧出一张编号第一的股票,自称是"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在武汉,有人展示出1981年武汉金融信托公司发行的股票;在沈阳,人们传说"金杯"是新中国最早发行的股票;在广东,有人保存着1984年6月广东佛山市信托投资总公司发行的第一期股票……新中国股市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居然冒出那么多号称自己是摘取第一片"梧桐叶"的人,真是"满地'梧桐'堆积,不辨龙蛇",让人莫衷一是。然而我们不会从纷乱的"号称"中起步,历史与考古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第一张股票,只能是开启股市大幕的那一张。为此,我们将从影响、公开与合法的角度去界定新中国股市的起源。 在中国股民风起云涌,上市公司已逾千家,证券市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股市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回首去造访历史,不禁充满苍凉寂寞之感。因为当第一片"梧桐叶"悄无声息地飘落在改革开放的大地上时,就连目光敏锐的有识之士都没有察觉。那些拾起她的人,对她并不了解,有人讨厌地将她扔进了废纸篓,有人失望地把她撕碎,也有人干脆封存箱底久久淡忘。中国的股票,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真正的"灰姑娘"。 知识界听到"灰姑娘"轻盈的脚步声是因为那样一件事:1986年11月,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凡尔霖先生来北京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美国客人,谈话间凡尔霖先生向邓小平赠送了一件礼物,一个精美的小盒子,里面是一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所徽,凭这枚所徽可以自由出入纽约证交所。中华民族是个礼尚往来的民族,礼轻情义重,作为东道主总得有点表示吧。这可急坏了中国的官员们,他们思来想去,得送美国客人一张中国的股票,华夏民族历来都有"你有我也有"的自豪感。 如同选秀,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处长朱小华,带着被选中的"美人",专程坐飞机送到北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代表邓小平把这张百里挑一的股票回赠给凡尔霖。那是一张绿色的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股票印制精美,上面盖有公司董事长的印章。没想到在改革开放才6年的社会主义大地上已有了股票,约翰·凡尔霖先生吃惊地望着这片新中国的"梧桐叶",同时为自己成为持有新中国股票的第一位外国人而兴奋,他当即提出要参观中国的证券交易机构。那时所谓的股票交易市场还只是在上海的一间小屋,还只能称为股票发行所,根本没有交易,所以美国客人的要求被婉言谢绝了。 但巨大的好奇心驱使约翰·凡尔霖先生再次提出请求,而且他有一个充足的理由: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这张股票上股东的真名实姓不是他,而是"周芝石"。照理将股票送给别人,理应在股东一栏写上别人的名字,而当时不知是对股票所有权缺乏认识,还是为了股票的真实可信,居然没有想到填上凡尔霖的名字,填上的却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周芝石"的名字。 "我的股票就要用我的名字,我亲自去上海更名过户。"凡尔霖固执地要求。这是去看看中国股票交易所的最好理由。面对客人的固执和真诚,有关部门终于同意他踏进上海静安寺附近的那间小屋。 凡尔霖抵达上海的第二天就要去办过户手续,其随行人员提出要警车开道,上海方面有些为难,按规定,国家领导人才能用警车,上海警方提要出凡尔霖先生花2 000美元租借警车开道。这样,凡尔霖于1986年11月24日下午1点,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祥瑞陪同,"自费"来到了新中国首家证券交易部---静安证券营业部。 上海南京西路1806号(靠近静安寺)在静安证券业务部入驻前是一家理发店,这里很小,小得不如百姓家的一间客厅。墙上的小黑板还没来及写上仅有的两只股票的名称(另一只为延中实业),刚刚打造好的柜台还没有成为交易柜台,要说这里是个交易场所,未免太寒碜了。凡尔霖踏进这间小屋,恭恭敬敬地将"周芝石"的股票递进柜台,希望给他过户,并幽默地说:"该收多少手续费,别客气!"在场的人都笑了。为表示友好,营业部免收了1元过户费。凡尔霖先生连声道谢说:"中国好,不像我们美国人光认钱。不过今后你们要买美国股票,要过户,我可不能给你们免费呀!"客人的幽默又使在场的人轰然大笑!花2 000美元来到交易所过户了50元人民币的股票后,凡尔霖先生参观了新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这是一间柜台里有70多平方米,柜台外只有12平方米的交易所。工作人员见这个高个子美国人站在柜台外转不开身,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们这儿实在太小了!""这里比我们初创时要好多了,毕竟有一间房子,纽约交易所最早是在一棵梧桐树下进行交易的。"面对主人的歉意和难堪,约翰·凡尔霖热情地说,并要求与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经理黄贵鲜合影。客人是真诚的,他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开辟的任何一个市场都将是巨大的。他把带回去的中国第一张股票和"当代最大证券交易所的主席与最小证券交易所的经理"的合影,挂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墙上。 "中国改革已跨到了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的时代。"当海外的媒体就此事热切报道时,国内的新闻界却反应平静,甚至难以见诸报端。但不管媒体和经济界如何反应麻木,敢于吃螃蟹的还是大有人在。 这只"螃蟹"是在约翰·凡尔霖来访两年前出现的。1984年11月,由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提出,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向社会和本企业职工发行股票50万元,每股面值50元,这笔社会资金是用来筹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乐音响")的。飞乐音响发行时,国内还没有证券营业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代理发行飞乐电声厂的股票。可怎么发呢?公司在武夷路,即上海飞乐电声厂厂门口贴了一张海报,公司副经理胡瑞荃背上钱箱,到厂门口的收发室里,像卖电影票似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股。马路斜对面是意大利领事馆,这一"奇观"被从领事馆出来的日本记者发现。"中国发股票啦!"这条爆炸性的新闻不胫而走。1984年11月18日,《新民晚报》在很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了这条新闻,显得无足轻重,记者也没署名。但"墙内开花墙外香",路透社记者马克·奥尼尔从北京向国外发出了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后,这条不足500个英文单词的新闻,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争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美国之音》、《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重要媒体,把这则信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进行了详细报道,日本野村证券的社长为此急切地跑到上海来了解详情。 话说回来,一向以谨慎著名的上海人做好了发行失败的准备,为飞乐音响悄悄找好了下家。不过还好,认购虽谈不上热烈,可不到6个小时,32.5万元飞乐音响股票发完了。两个月后,即1985年1月14日,发行第二只股票延中实业时,出现了抢购场面。这次可不是在厂门口进行"钱货两讫"的交易,而是放在了工行信托投资公司的静安分部。负责发行的公司副经理胡瑞荃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从江宁路排队弯到南京路,人群长队绕了好几条街,结果20路车开不动了,交警跑来找我:'为什么不事先打招呼?''我也不知道会有这么多人啊!'延中股票发行额共500万,原来计划在柜台上发行350万。我马上打电话请示上海人行金管处,对方说要控制在450万以内。到下午3点钟一看,已经发到了470万,不敢再发了,马上来个急刹车。" 发行股票是一回事,交易股票是另一回事。真正堪称股票市场的,是交易市场,而不是发行市场。当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在静安营业部开设全国第一个交易柜台后,上市交易的只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只股票。1986年9月26日第一天开盘出现过一度的"火爆",当日成1 700股,由于成交量过于"巨大",钱款和股票来不及交割,就只好临时开个收据,等秋后算账。但秋后静安营业部的两张交易长椅显得冷冷清清,整个市场开设后的1986年第四季度,平均每天成交不超过30股。无怪乎一些国外的报道也开始了冷嘲热讽,比如美国《旧金山观察家》杂志记者法兰辛·布雷维提嘲讽道:"吹嘘得很厉害的上海股票市场实际上是不确切的一个名词。很多市民手拿现金来到这里,却是败兴而归,因为出售早已告罄。大约有140家本地企业已发行了股票,然而只有两家企业的股票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市出售。" 虽然当时发行的股票不少,但真正开启股市交易幕布的,非飞乐音响莫属。飞乐音响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声响,或许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加起来才6 500股的市场太渺小了,小得无声无息,令人难以寻觅。中国"第一片梧桐叶"就这样悄然飘落在交易市场上,而那个市场,在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就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开设的柜台交易--靜安营业部。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喧哗与骚动》其他试读目录

• 第一片"梧桐叶" [当前]
• 学习万科好榜样
• 疯狂的黑市交易
• "5·18"公告和涨跌停板制度
• 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
• 第一次"股灾"
• 大坑村人玩心跳
• 延中"造反"了
• "8·10"事件
• 荒芜的"原野"
• "老外"靠不住
• 股市不相信眼泪
• "银证脱钩":信用交易的末日
• 我也要收购:"苏三山"诈骗事件
• 大"熊"露峥嵘
• "327":期货还是"欺"货
• 停市没商量
• "5·18"井喷
• A二权证:1995年最后的疯狂
• 弄把交椅坐坐
• 一纸雄文震天下
• 琼民源变成"全民冤"
• 曾荫权发动港股保卫战
• "君安教父"翻船
• "脑子不好"导致的"金百事件"
• 人穷"壳"靓丽
• 北大要当"老大"
• 麻雀变凤凰
• "5·19"行情:中国股市的质变
• 海虹:海上生彩虹
• 掀开锅炉的"盖子"
• 康赛:慷慨地塞黑钱
• 耸人听闻的《基金黑幕》
• "中科系"编织的"杰作"
• "吕梁舰队"的覆灭
• 吴敬琏单挑股市
• 死而不僵郑百文
• "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
• 银广夏:中国股市的"9·11"
• 与其绩优,不如垃圾
• 周正毅"农凯帝国"操纵案
• 王寇之间"德隆系"
• "国九条":保卫股市第一枪
• "活着就是成功,不死就是胜利"
• 逼空,逼空,再逼空
• 无限风光在基金
• 不平不安道"平安"
• 美国蝴蝶扇翻中国股市
• 惊魂一周:次贷危机很暴力
• 3 000点保卫战引发"4·24"井喷
• 众望所归盼"平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