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序言_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序言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股票 > 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 > 序言

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序言

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末,伯克希尔的股东、股东的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都会莅临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前来参加一场业内规模最大的金融聚会。 老到的专业人士、普通的投资者、刚入门的新手,甚至纯粹为沃伦•巴菲特魅力所吸引的狂热追随者纷至沓来,他们将利用这个周末,借伯克希尔这个平台和老朋友碰个面、叙叙旧,顺便去逛逛伯克希尔自家的商店,买些珠宝、地毯和高清电视回去。 但他们此行主要目的是参加伯克希尔公司年会,聆听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巴菲特——人称“奥马哈先知”的面谕。巴菲特会利用整个周六大半天的时光,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 一早开始,直至午后,股东们提问,巴菲特一一做答。任何问题皆可。他们一共提了超过50个问题,主题五花八门,从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到志向远大的10岁小女孩打的第一份工以何为宜。 贵为全世界最大上市公司之一,伯克希尔公司的年会地点选在奥马哈奎斯特中心(Qwest Center)会场。会场上搭起了一个小小的主席台,一张桌子旁边端坐着公司主席巴菲特,旁边是他的密友、合伙人,也是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巴菲特在会场设立了十几个麦克风,恭候台下来自各行各业的投资人发问。 不会有公关人员预先对问题进行甄选;不会有律师拦驾,阻止台下人员提出有争议的问题;也不会有问题避而不答。即使问题再个人化、再无厘头、再有争议,巴菲特也照答不误。整个问答环节持续时间超过5个小时,提问者从反堕胎抗议人士,到美国土著印第安活动人士,无所不包。 在这儿,美国公司自治之良好得以充分展现,且毫无矫饰,让人叹为观止。 2007年5月份,有27 000人从世界各地前来与会。而我也终于在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加入了他们。 我本人管理着一个对冲基金公司。你可以把它看做一种没有界限的共同基金。我们可以投资于任何对象,股票、债券、货币、石油,或者房地产,一切以我们客户的意愿为准。我们还可以看空某些公司,卖空他们的股票。 对冲基金还有一点也不同于其他投资方式,比如共同基金,那就是我们赚取报酬的方式。管理费在其中只占小头,也就所管理资产的1%~2%吧;此外,我们还要从我们为基金投资者所赚取的利润中抽成,通常是利润的20%。要是没有利润,也就没有报酬。有了这股动力,不管是熊市还是牛市,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也会卖命为投资者挣钱。这也是为什么对冲基金经理通常比一般长期投资者更加投入的原因。 对冲基金也各有特点,有些非常活跃,频繁买进卖出,以操作为主导;有些则走稳打稳扎的投资路线,从中也可以窥见背后对冲基金经理的个性。我管理的对冲基金相当老派,仅投资于股票市场——从来不去沾惹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的新鲜玩意儿。对于这类以价值为导向的基金经理来说,巴菲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我也不例外。我对巴菲特的文章、讲话和投资活动已经孜孜研究了20多年。 但直到今年,在一个朋友的邀请下,我才终于决定去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年会。这个朋友叫克里斯•瓦格纳(Chris Wagner),也是干这行的,他本人是伯克希尔的股东。其实,克里斯这些年一直鼓动我去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年会。“它有种说不出的怪异,”他说,“有点儿邪门。反正你不去亲眼看看是不会相信的。” 于是今年我决定跟他一块儿去,去亲眼看看。我打算去听听巴菲特的那些老笑话,那些格言警句,以及那些趣闻轶事——它们使伯克希尔年会街知巷闻;去看看他那位尖酸刻薄而且被低估了的搭档查理•芒格的“管家”能耐;去见识见识他们公司那些死忠的股东们;以及,去打量打量伯克希尔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内布拉斯加家具城。 然后,我就有资格说:“我见过巴菲特了。”就像那些人到中年的婴儿潮一代——他们去参加滚石乐队演唱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回来能够夸耀自己曾见过米克•贾格尔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 英国摇滚乐手,滚石乐队创始成员之一。 但后来证明,这趟旅行的况味远不止于此。甚至在飞机还未降落奥马哈之前,我已经嗅到了一丝异样的气息,我正在踏入一个迥异的世界。沿途所见所得,无论大小,仿佛都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含义,比如那些围绕巴菲特奥马哈老家的大片农田,甚至巴菲特主持会议方式之低调——例如,在规模之大堪比麦迪逊花园位于全美最大的火车站之一的宾夕法尼亚车站上面,是体育娱乐活动的殿堂,众多球类赛事和摇滚音乐会等经常在这里举行。那个会场中,他只是扫了一眼自己的手表,告诉底下27 000名观众可以去吃中饭了。 在超过48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连涂带抹写下了33页笔记,记录了令人完全心无旁骛的问答环节、与两位伯克希尔公司经理之间一段简短而饶有启示意味的谈话,以及寻访传说中的伯克希尔内布拉斯加家具城之旅。这次经历让我大开眼界,而且之后我很快发现,也让我的财经博客读者们大开眼界。 没错,现在除了管理一个对冲基金,我还有了自己的财经博客,叫做“Jeff Matthews Is Not Making This Up”,报道投资圈内那些让我两眼发亮的奇闻趣事。 奇闻趣事在投资圈可谓家常便饭,但伯克希尔年会是我目前为止所遭遇的最奇特、最有趣的见闻。 回到家,我开始在博客上记述我的这次伯克希尔之旅。我原本以为了不起写个两节或三节的系列报道。谁知读者反响出乎意料的热烈。他们喜欢这种关于奥马哈,关于伯克希尔股东,关于巴菲特和芒格之间关系的巨细靡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 因此我干脆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几乎一点不漏地写了出来。我记述了巴菲特回答每一个问题时的那种方式——不管是什么问题,他都抱以尊重和热忱,无怪乎会场里的每一个人都以“我是一名伯克希尔股东”为豪。我也记述了一些不那么锦上添花的主题,这在坊间那些近似神话的报道中是不会涉及的。比如,这么一位言必称社会改革的亿万富翁之一,在他召集的年会上,出席的非裔美国人股东却几近于无。这样一路写来,到结束时,这本书已经变成了一篇自叙性随笔。 2008年5月,贝尔斯登轰然倒闭,金融界陷入了大动荡,一片混乱。在此当口,我又只身重返奥马哈,去参加伯克希尔年会。这次,有31 000人前来聆听“奥马哈先知”的面谕。他和他的合伙人这次回答了60多个问题,提问者老老少少,来自世界各地,一点也不夸张。而且,这些问题中透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燃眉之感。 之后,我对博客上的那篇随笔进行了扩写,成就了这本书。它描述了2007年和2008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分别对应2006和2007财年。读者们将随我前往那个成就了巴菲特及其辉煌投资生涯的中西部城市,去发掘他成功的秘诀,去了解为什么不仅是他的股东,就连伯克希尔的经理们也视之若神。 在书中,我还审视了一些不常被提及的问题:为什么巴菲特仍持有那些日薄西山的业务?巴菲特广为人知的“铁公鸡”脾气是否阻碍了公司发展?在列席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期间,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金融分析专家是否忽略了那些有问题的销售做法(美国证监会后来曾介入调查这些做法)?作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桥牌搭子和最好的朋友,为什么巴菲特不买科技股票?巴菲特怎样使他著名的社会改革言论不至于冒犯那些追随他的白人投资者?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死后,伯克希尔将往哪里去? 一些问题的答案甚至连我自己都吃惊不已。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其他试读目录

• 推荐序
• 序言 [当前]
• 第2章 云淡风轻——初识奥马哈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