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6.7幸福_何为良好生活§6.7幸福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随笔 > 何为良好生活 > §6.7幸福

何为良好生活——§6.7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善好乃万物之所向”,而人生之所向乃eudaimonia。(NE,1095a15)英语通常把这个词译作happiness,与之相应的中文是快乐或幸福。麦金太尔认为,尽管甚难找到另一个译法,但用happiness来对译eudaimonia终归够糟糕的,因为eudaimonia既包含行为良好又包含日子过得好,而happiness传达不出这双重的意思。[1] 因此,比较讲究的论者更愿把eudaimonia译作wellbeing。[2] 与此相应,中文译作良好生活。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这三者相互联系,但不尽相同。前面几节讨论了快乐这个概念的多重内涵,可见,把亚里士多德所刻画的eudaimonia译成快乐很容易产生误解。跟汉语快乐对应的,既有happiness,又有pleasure,与pleasure意思接近的希腊词是hedone,而亚里士多德明确地系统地反对用hedone来规定eudaimonia。最高的善好与至乐相连,但eudaimonia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快乐——西门庆、薛蟠之流过得快乐,但他们的生活不是良好生活。聂赫留道夫忏悔之后不那么快乐了,但他那时的生活才是良好生活。 我们这里没必要再对幸福这一概念多做分析——幸福的概念结构与快乐的概念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如果我们能够谈到虚假的快乐,也就能够谈到虚假的幸福。当然,幸福与快乐的语义不同,比较起快乐,幸福与eudaimonia或良好生活的意思接近得多。但两者也有细微却重要的区别:我们平常更多从衣食不愁等外在方面说到幸福;幸福也有内在的一面,就这一面说,幸福更多与天真、善良相连。相比之下,良好生活或亚里士多德所说的eudaimonia则更多与品格、灵性、有所作为相连。尼采早就指出,在古希腊人那里,良好生活与行动不可分离,因此包含我们曾经谈到过的phronesis,实践活动中的明慧。幸福跟什么年龄连着?跟白头偕老连着,跟童年连着,歌里唱到幸福的童年,啊啊,但愿我们的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哪怕他们的前景有点儿不妙。说一个壮年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听起来有点儿怪怪的。哪怕公主王子那些庸俗故事,曲曲折折讲来,也是公主遭遇危险和磨难依然善良,王子面对坏蛋恶魔依然英勇,一旦写到公主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故事就结束了。据说,幸福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都一样,还有啥讲头?成年男人有的衣食不愁有的缺衣少食,有的夫妻和睦有的家有悍妇,但在成年人身上,夺目的总是品性与识度,其他不足深论。相比之下,少年还未形成稳定的品性,老人身上,品性已经沉潜,我们也不再期待他大展宏图,于是,幸福不幸福就成了首要问题。 第二章曾说到,初级版功效主义的一个显著毛病是把幸福或快乐视为同质的,后来,约翰•密尔区分幸福或快乐的种类。一旦区分幸福的种类,难免会进一步区分幸福的品级。近世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这个方向上做了更为细密的工作。他区分幸福的品级,这些品级与人类需求的品级连在一起。据马斯洛,人类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幸福在于这些需求的满足,依这些需求的品级来定高低:越高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人的幸福层次也就越高。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里,次高一层的需求是获得尊重的需求。“获得尊重”这话比较庄严,打鱼的、卖杂货的,未见得从这个角度去体会自己的需求。我们倒是体会得到一种需求:被需求的需求。我有时甚至会想,这是人最大的需求。 烤面包的,面包爱好者需要你;理发的,头发蓬乱的人需要你。人追求金钱、名望、权力,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会因此变得更被需要,或感觉到自己更被需要。有钱人是被需要的,否则我们找谁借钱或骗钱去?有名的人被需要,大会主席台上得有几个名人坐着。更别说手握官印的人物,开个小店生个孩子哪样不得盖章?但什么都不如你的存在本身被人需要。家人宴饮盼你在场,朋友出游愿你同行,我心里愁苦愿对你说说,哪怕你一言不发,出了事儿,众人乱作一团,你出现了,场面镇定下来。据说,美国建国前夕,每次会商,众多精英异见纷呈,华盛顿默默坐在那里,与会者由是充满信心,深信他们最终会达至公正的妥协。 人是那么需要被需要,乃至于修到淡泊名利还容易些,修到不被需要更难一阶。 在我们这个自动化时代,人对人的直接需要减少了。从前,一村人谁都需要谁,平时,临时到邻居家借点儿醋借块姜,托远房亲戚照管个孩子,赶上盖房子这样的大事儿,更得全村人一起上。现而今,行程千里也不用找伴儿,方向盘后独自一坐,天南地北都到了。路上渴了想喝瓶可乐,有自动售货机。电商一兴,买冰箱买电视,网上输入个代码即可。在我们这个消费时代,人最大的需要变成是去消费,好像是在报复没人需要自己的那份失落。 其实,你总是被需要的。孩子需要你,只要你肯带他上公园,老人需要你,只要你肯听他唠叨唠叨。怕只怕你自己的需要太多,要钱,要享乐,要脸面,要人尊重你,不再有时间有心境让人需要你。 ___________ [1]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95页。余纪元对这个论题做了相当详细的讨论,见余纪元,《“活得好”与“做得好”:亚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两重含义》,林航译,载于《世界哲学》,2011年第2期。 [2]D.S.Hutchinson译之为success或living successfully,参见乔纳森•巴恩斯编,《亚里士多德》,三联书店,2006年,199—200页,注4。这种译法也很到位,可惜若转译为 “成功”,在当今的语境下,与亚里士多德的旨趣就相去太远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何为良好生活》其他试读目录

• §6.7幸福 [当前]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