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告别纯真的诗会_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告别纯真的诗会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随笔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告别纯真的诗会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告别纯真的诗会

这所大学曾经以追求真理而闻名,远离世俗和喧嚣,曾经是高傲的北大人的重要标志。但是在这个媒体越来越试图渗入大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我们的思维越来越依靠媒体的时代,她终究无法逃离被卷入其中的命运。而且由于她自身所曾经彰显出来的独特气质也注定了她的巨大社会新闻价值,因此她轻易地就放弃了自己的准则,更加轻易地成为传媒中的焦点。北大的学生社团已经快习惯利用北大这块已经百岁的牌子为自己带来名誉利益甚至未来了。随便一个什么样的活动,那些精明的学生干部们就会找来长长的一份单子,上面写满了各家新闻单位的电话和地址,然后买上足够的硬币,你就一家家的打吧,亮出北大的招牌,声明可以促进哪种文化事业,在北大你总是可以和文化产生联系的。总会有人感兴趣的,毕竟是北大啊。于是那些背着照相机和摄像机的记者们来了,你对着他们侃侃而谈,一副北大青年才俊的感觉。于是,活动会很成功,因为它上报纸了,它上电视了,于是,你拉的那些赞助就都可以兑现了,于是…… 这是北大最常见的活动方式,那些张贴出的海报上都会注明有哪些媒体机构会出席,这似乎也成为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了。而北大的学生们也已经快习惯被包围在媒体之中了,甚至对此有些迷恋了。 三角地常有关于招聘的广告,其中电视机构的招聘最具诱惑力,那长长的队伍里满是那些长得漂亮又自视才气的男女。这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机会,北大人似乎更倾向于在焦点下生活。这些似乎都无可厚非,在开放的时代、信息的时代和把人格都可以推销的时代里,你没有理由或者也不能够成为自我封闭者。但是,这里毕竟是大学,这里是一个应该拒绝盲从的地方,这里是一个表现独特的地方,这里应该是可以让你静静思考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气质上与大众性、流行性相去甚远的文化艺术,当它们被人为地和传媒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常会有一种惊人的滑稽。 未名湖诗会是以它的先锋性闻名的。在崇尚诗歌的80年代,它在北大内具有巨大的影响。进入90年代,诗歌迅速成为一种尴尬的文学题材,而未名湖诗会也逐渐成为一种圈子内的人士的聚会。在那些破旧的教室内,诗人们朗诵着他们的诗,顽强地表现着他们的生命力。 这是北大百年校庆之际的诗会,在各大媒体纷纷爆炒北大之时,它也有了特别的新闻价值。诗会由往年的二教改到了正大国际会议中心的多功能厅,这是北大最豪华的场所。三角地特地贴出了大幅的广告,上面写了出席诗会的十几家著名的新闻机构的名字,充满了煽动性。而且这种本来应该是自发的活动竟然演变成了像演出一样的凭票入场。于是这场诗会终于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那些没有票的低年级的小男生小女生在门口拥挤着,期待着,他们焦急的神情像在等待刘德华的演出。 在室内辉煌的灯光下,闪光灯不断闪着,在人群中拥挤的是摄像机的镜头。那些根本不知诗歌为何物的记者们不断地提出要见一见组织者的要求,他们要寻找新闻。由于太热,空气飘浮着强烈的躁动,加上设施的豪华,浮华的味道充满了各个空间。 诗会里始终缺少一种参与感,台下虔诚的观众像观看《泰坦尼克号》一样专注地望着台上的诗人们。他们也没有被感动,因为那只是一种表演。整个过程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海子的诗歌不适合在这里念的。"为了纪念这位诗人的诗会却距离这位诗人的气质是如此遥远。 那些朗诵的人也似乎由于要面对镜头因而会面对整个电视观众群的缘故也为自己蒙上了演员的色彩,我突然发现这些诗人其实都具有表演天赋。从前的未名湖诗会总会有些异端出现的,所以它往往应该具有某种先锋特质。那是种真正探索性的东西,因为谁也不在乎什么。面对镜头了,中国人的表演欲自然就产生了,诗人们还会产生什么异端吗,他们还怎样进行探索?那些远道而来的诗人们随便拿着他们的旧作就念上了。那些赢得满堂喝彩的诗作是那些中国人最擅长的文字游戏。用诗歌带来笑声,不断的和洪亮的笑声,都快成为那些朗诵者的追求了。我觉得他们当个诗人太亏了,他们本来是该成为喜剧演员的。 站在人群中,我突然有一种恐惧,大众传媒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吗?在它的笼罩下,我们还会有深刻和个性吗?为了台下的观众,为了那些读者的阅读快感,这些本来应该棱角分明甚至不为人理解的东西竟一下子转向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游戏了。在那些包围我们的报纸和电视之中,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保持思想上的特立独行呢,难道一切都要向媚俗过渡?在北大走到一百个年头之时,她的传统真的出现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吗?要知道北大在历史中从来都是充当一个不合时宜的逆流者出现的,她总是爆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她的行为总是具有某种先锋的实验性……可是,今天呢? 类似未名湖诗会的文化现象在百年之际的北大不断上演着,所有的文化节都不遗余力地在吸引媒体的注意,我在校园里不断看着镜头的晃动。所有的文化,不管你热门还是冷僻都被镜头演变成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拒绝思想的,他们需要的是不断的消息和文化快餐,然后迅速地转化成垃圾。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 一个社会必须需要一个群体的独立思考,他们摒弃外界的干扰,用人类最原始也最理想的思维方式思考,把我们向一个健康的方式牵引,所以他们必须具备一种冷静和寂寞的思维环境,北大曾经是这样一个场所。但是,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呢?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其他试读目录

• 自序:46年之后
• 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啊
• 一条人文主义狗
• 没有颜色的青春
• 荒原上的我们
• 男人快乐原则
• 生于70年代
• 优雅的爱情到哪里去了
• 暧昧的怀旧
• 砸烂背后的眼睛
• 古登堡、互联网与资讯焦虑
• 林忆莲的眼睛与徐志摩的鼻子
• 年轻正是天堂
• 瞬间与牛仔裤
• 文学青年
• 小职员们
• 旧日的"生活"结束了?
• 抒情的陷阱
• 写作的第三条道路
• 从代沟到世纪沟
• 公民德拉吉
• 两个世界之间
• 镜子
• 我的师兄梁遇春
• 傍晚的阳光
• 午夜日记
• 随意的文化
• 拖鞋
• 小酒馆
• 燕园的记忆
• 未名湖的诗人,静园的歌声
• 失落的三角地
• 图书馆
• 柿子林
• 塞万提斯像
• 那些灰色的楼群
• 告别纯真的诗会 [当前]
• 结束语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