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傍晚的阳光_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傍晚的阳光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随笔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傍晚的阳光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傍晚的阳光

很多年后,我都会记得1996年初夏时的夕阳。它成30度角无力地穿过北大四院的一间门牌号为103房间的糊着破旧报纸的窗户。我坐在那疲软的阳光下,听着对面孔庆东很少间断的谈话,谈话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学或许还有生命本身。内容我几乎已经忘记了,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谈话时激昂的语气不会消退的气势。 那时候,我常常激动,常常伴随着他的愤慨一起愤慨。那时候我大一,我一直怀疑,如果没有那个夏天,我会成为另一个我。也是那个夏天,孔庆东用他的特有的言谈方式有些粗暴地灌输给我他认为的"北大精神",甚至还有他的"北大沙文主义"。他常常用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情绪给我讲述他眼中的现实,并且对于我心中曾有的某些崇高的东西进行无情地嘲弄,我也是从那段时间里,才对我的生活环境,乃至我习以为常的历史,产生了另一种理解。对于一颗刚刚进人大学的年轻的心灵来讲,那种震颤是惊人的。我常因为听了他的某种吃惊言论而胡思乱想一个晚上。后来我迷恋于《往事与随想》里的赫尔岑少年时的经历,因为同样是稚嫩的心灵遭受颠覆性变化的情景。 理想主义与趣味性是他在那年给我最大的影响。他那时候喜欢开玩笑说:"在北大里扔下一颗炸弹,中国将倒退50年。,'这种北大情结一直影响我到现在。我夸张地以为,我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并且在他给我讲了许多这个世界的阴暗时,我激动得像30年前的同龄人一样要去拯救这个国家和世界。因为他的影响,我翻阅了所有关于五四的记载,我渴望像当年我的校友一样去呐喊,去影响这个国家。因此,我对于我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无法抑制的厌恶感,那些没有激情没有责任的同学令我痛苦,而且在更多的时候,我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一个奇怪的人。在夏日的夜晚,我向室友表达我对于社会的义愤,迎来的是沉闷和不屑。我也从那时起,强烈地觉得大学应该是"务虚"的,应该追求那些缥缈的理想,因为这个年龄的血是最热的,束缚也是最少的。 孔庆东出身底层,并且屡遭挫折,我有些奇怪,一个读书读到博士并且已经结婚有了孩子的人,怎么还和别人分享一间宿舍。但是,在这种环境中,他依然表现出惊人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他始终旺盛的生命力。他可以用他的生命力消解那些不幸,他对于生命中的趣味性有一种迷恋性的尊重。他总是告诉我要在最痛苦的生活里寻找快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正如他的经典陈述:"啥都是个乐子。"他的宿舍门口贴着歪歪扭扭的剪报,比如一张陈冲的肖像旁是烟台苹果的商标"专供出口"。他那时候常常给我讲他的大学生活中荒诞而可爱的一面,《47楼207》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通过他的叙述,对于张扬的个性,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情绪。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始终刻意地放纵自己的意志。孔本人喜欢说:"80年代并非完美,但是比起现在,实在是神话。"这让我对于80年代产生了一种精神故乡的情结。当然,现在的我常常觉得,他的玩笑过多消解了他的文章的力量,这或许是无法避免的吧。 在那个夏天过后,孔庆东完成了他的学生历程,变成了一位讲师,也离开四院的那间破落的宿舍。而我们再见面时,他也不会像那时一样激情地给我讲述他的想法。而大一时的充满求知欲的心态也逐渐远离我。我觉得,我们之间越来越陌生,是否是因为成熟的缘故,我对于他的文章和观点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异观点。而大一时的激情常常令现在的我觉得不可思议,却无限怀念。心灵真正年轻的时间其实很短,我在很短的时间里遇见了孔庆东,沐浴在那疲软的阳光下,我倾听着他的激情,并让自己热血沸腾。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其他试读目录

• 自序:46年之后
• 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啊
• 一条人文主义狗
• 没有颜色的青春
• 荒原上的我们
• 男人快乐原则
• 生于70年代
• 优雅的爱情到哪里去了
• 暧昧的怀旧
• 砸烂背后的眼睛
• 古登堡、互联网与资讯焦虑
• 林忆莲的眼睛与徐志摩的鼻子
• 年轻正是天堂
• 瞬间与牛仔裤
• 文学青年
• 小职员们
• 旧日的"生活"结束了?
• 抒情的陷阱
• 写作的第三条道路
• 从代沟到世纪沟
• 公民德拉吉
• 两个世界之间
• 镜子
• 我的师兄梁遇春
• 傍晚的阳光 [当前]
• 午夜日记
• 随意的文化
• 拖鞋
• 小酒馆
• 燕园的记忆
• 未名湖的诗人,静园的歌声
• 失落的三角地
• 图书馆
• 柿子林
• 塞万提斯像
• 那些灰色的楼群
• 告别纯真的诗会
• 结束语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