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丽之宴西方人兮_鱼丽之宴西方人兮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文学 > 鱼丽之宴 > 西方人兮

鱼丽之宴——西方人兮

维尔马·波特(Vilma Potter)说:SOS内蕴着莎士比亚四步韵诗的节律,我要用此风调来翻译它,以呈现这篇小说的奇妙潜质。唐纳德·琼金斯(Donald Junkins)说:这一集短篇小说,篇篇精彩,如果要投稿,别把SOS和其他的作品放在一起,这会被忽略的,应当先让其他的作品刊登了,再把SOS抛出去,人们才知道这是一颗明珠(SOS原文在台湾发表时,被排在极次要的版位上,大概谁也未曾注意)。 维尔马·波特,驰名欧美的小说家,她将英译的王维的诗再以法译奉献于欧洲文坛,获得极高的评价,她是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之瑰宝,校方以她私人的名义,募集巨额的文学基金,她不计报偿地为我的小说的英译作了精致剀切的修改和润色,因为,她说:"我喜欢。"她为《温莎墓园》的英译的最后定稿,下了很大的功夫,她说:"那是非常快乐的。"她读我的作品,高度专注投入,在谈话中,突然自言自语地惊呼:"啊,'海水墙一样倒进来'。"(SOS中的句子)她又建议《温莎墓园》或可改称《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我欣然同意,这一改就不是个冷漠的地点而有了人气、体温。还有某个细节。小说中写到一棵树被大风刮断了,上面的天空露出来,第二年,别的树枝又把天空遮住了,波特说:"这很近于李商隐的境界。"而俄国人,从俄国来的马可(Michel)教授也很欣赏这一细节,说:"有唐诗的美感。"谁的诗呢,他说:"李商隐。"--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学,在本土是断了,在外域在美国人俄国人的心中仍然湍流不息。 沙伦·巴西特(Sharon Bassett),在上述的"加大"校园中,被尊称为"最有学问的人",她读了《温莎墓园日记》,说:"我喜爱这样的文体,风格,读来很感亲切。"她是精究普鲁斯特的大学者。 在一九八九年前后,已有几位教授来信,想用我的小说作为讲课素材,虽然我疑虑他(她)的译笔能否济事,也还是认可,不欲拂人兴意。而童明教授是英文本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的主译者,他在开讲"世界文学"的课程计划中,拟将我的作品列入,问:"怎么样?"我说:"他们都已进了先贤祠,我还在圣米契大道的转角上晃呀晃的,别急,以后再说吧。"童明道:"哪来那么多的以后,你以后得还不够么?"--话说在NDQ发表《温莎墓园日记》等文之前,童明曾向校长递呈"世界文学"课程的计划大纲,涉及我的作品时,校长阅《温莎墓园日记》才两页,就对童明说:"能不能请这位先生来我校讲课?"童明答曰:"他专心于写作,恐怕不会来的。"校长就授命他作一次专访,成一篇"对话"(即本集第四章),童明曾知道"哈佛"曾邀我作"驻校"而我未同意,故代我推却免多周折,而这次他可不让步了,说:"既然《温莎》、《空房》、《对话录》都已发表,情况方兴未艾,你就让我正式开课吧。" 事后,童明来电话急匆匆地说:"非同小可的成功啊,学生、研究生、外国学者都听得出神了,课后议论纷纷,请求我再讲、专讲,他们惊喜中国作家写西方写得这样博大精深……"我说:"那是你的成功,祝贺你。"他说:"事实就是这样,研究生的论文我挑几篇寄给你,他们都希望你来作一次讲演,噢,要不要我再说得更详细一些?"我说:"不,不必了,还是让他们知道得更详细一些吧。"--他是在跟我闹着玩,用了勃兰兑斯与尼采的典故,十九世纪的丹麦,是勃兰兑斯率先将尼采哲学请进大学课堂的,引爆了北欧青年们的激情和狂想,勃兰兑斯兴奋地报讯于尼采,尼采说:"你能不能再说得更详细一些?"--这下子尼采可软弱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鱼丽之宴》其他试读目录

• 江楼夜谈
• 快乐的传奇
• 现代的初民
• 一个观念
• 文化中年期
• 身逢动乱,木心的经历不平凡,成就也不平凡。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自我的生活理念、文学立场,像在一座孤岛上一样,不间断地从事创作。因此所谓"文学鲁滨逊"之说,实深含傲然雄视之
• 海峡传声
• 散文起缘
• 知名度哪
• 只是行过
• 三位读者
• 文化潜流
• 西方人兮 [当前]
• 私人曙光
• 战后嘉年华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