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人去爱她! ——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作家,代表作《十日谈》)从叶猴说起 1971年,年仅25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生物学家萨拉·赫迪,只身前往印度贾拉斯坦邦的阿布圣山,试图弄明白为什么生活在那里的叶猴,普遍存在杀婴现象。 现在看来,叶猴杀婴不过是个老套的故事:一群叶猴,由一个雄猴做猴王,拥有七八只成年雌猴作为它的配偶。猴群内其他的成员,是它们的未成年子女。多出来的那一大堆成年单身雄猴,整天在猴群外居心叵测地游荡。每一个猴群中,平均每2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权力更迭:外来的雄猴打败猴王。它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掉所有仍在吃奶的小猴,以便让处于哺乳期的雌猴再次进入发情期。这样,新猴王才能尽快得到属于自己的骨肉。 同样的剧情,几乎发生在所有采取“后宫制”模式的哺乳动物身上——狮子、非洲猎犬、狒狒、大猩猩等等。我们人类最近的亲戚黑猩猩,虽然采用杂交模式,但成年的雄黑猩猩,也十分倾向于杀掉幼崽——只要它有把握那不是它的种。 不过,萨拉·赫迪并没有满足于此。可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吧——她工作的重点,渐渐转向了对雌猴的观察。当雌猴面对如此悲惨的情况,她们是如何应对的? 雌猴无法阻止新猴王杀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赌气不和这个杀掉自己孩子的坏蛋交配,这样做,不符合她的遗传利益;她也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水搅浑”。于是,雌猴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趁猴王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跑出去,和在猴群外对王位虎视眈眈的所有雄猴交配。这样,不管今后哪只雄猴继承了王位,雌猴都会让新猴王相信,她的孩子“可能”是它的骨肉,从而使小猴免遭厄运。 可能有人会抗议:萨拉·赫迪把一只猴子想得过于聪明了!也许,雌猴只是为了性,为了“偷情的快乐”才这样做的? 于是,萨拉·赫迪进一步观察雌猴的性频率以及尿液中的激素水平,最终发现:母猴对性最为热衷的时候,是在自己怀孕的早期。大自然不会允许没有道理的事情发生。一只雌猴到了怀孕之后才变得更加热衷于乱交,其目的只能是一个——欺骗! 看来雌猴的确是聪明的:首先她要怀上猴王的种,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猴群中最优秀的基因;然后再去做好“公关事宜”。她们不仅牢牢握着绩优股,对黑马原始股,也都不放过。这样,日后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她母子二人都可确保无虞。 女人,当然比猴子做得更好 那么,女人,有同样的智慧吗?在能力上,不应就此对女人有任何怀疑。问题的关键是:女人,需要有这样的智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心中始终要有这样的一个时间概念:被我们所熟知的现行一夫一妻婚配制度,满打满算也才实行了区区6000年。而人类的历史(从直立行走及产生语言算起),距今已有430多万年了。因此,不论从身体构造还是行为模式上,人类的设计都不是为了与现在的生活方式相匹配,而是与农业社会之前漫长的狩猎采集时期相匹配。 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克里斯滕·霍克斯,对巴拉圭北部的埃克印第安人——一个采猎部落的研究,十分生动地揭示了女性的利益所在,以及她们为此而采取的策略。 埃克男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是不停地敲打棕榈树干,以获取其内部的淀粉。这样的生产方式一天可以获取将近50千卡的热量;另一种是打猎,其收获不但没有前者那样稳定,而且日均收获还不到40千卡的热量。无疑,嫁给一个天天敲打棕榈树干的农民,对女人来说在经济上更有保障。每天多出的这10千卡热量,就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多了一个珍贵的窝头,对孩子的营养甚至于存活,都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相比于一个农夫,一个猎手拥有更敏捷的身手、更机智的头脑和更讨人喜欢的性格,简单地说,猎手拥有更优秀的基因。 是的,对于一个埃克女人来说,她最好的选择就是:嫁一个农夫让他养家,同时偷偷地与最优秀的猎手通奸,生下具有优秀基因的孩子。事实上,她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66个妇女在被问及她们孩子可能的父亲时,平均数是21个。但有超过15个妇女,提到了一个相同的名字——部落中最优秀的那个猎手。 一个现代女人的理想,要比埃克女人的理想难以实现得多:她最好嫁给比尔·盖茨,偷偷地生一个爱因斯坦的孩子。这还不算完,她还需要汤姆·克鲁斯、肖恩·康纳利或是迈克尔·乔丹做她的情人,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每当涉及性、涉及男人的时候,女人们本能地就会开始算计、开始耍弄自己的阴谋诡计,只是她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女人要想让这场演出大获成功,一定要达到“忘我”的境界。就是说,在欺人之前,首先就要做到自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够扮演好大自然赋予她们的角色。当人们观看着一出出伤春悲秋、寻死觅活的偶像剧时,谁能想到这正是女人们给男人们开的一次招标投资会呢? 这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演出。相比于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人类女性有着独一无二的困境。 农业社会之前的人类生活,可以概述如下:群居、以采集野果为食、杂交、寿命很少超过40岁——这和黑猩猩几乎没什么两样。按庄子富有诗意的说法,就是“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然而,随着东非地壳的隆起,茂密的森林一变而成为干旱的草原。其他灵长类诸如大猩猩和黑猩猩,占据了非洲残存的森林,而人类的祖先“东非人”却很不幸——他们被遗弃在那块隆起的高原上。树没有了,他们只能来到地面上,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以往赖以生存的果子不见了踪影。更糟糕的是,双手早已进化成善于持握树枝和摘果子的样子,无法伏地奔跑。如果没果子好摘,闲着没事做的两只手只好用来劳动。 在弓箭发明之前,像样的狩猎是谈不上的,双手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除了拿根草棍去捅蚂蚁窝之外,能做的只是去把狮子吃剩的残羹剩饭捡回来吃,运气好,大概还能捡到动物的死尸。这时的人类,就和老鼠、猪差不多,什么都吃。考古学家对于人类早期遗址的挖掘,证实了人类“食腐者”的身份:混迹于人类遗骨中的兽骨,多数都带有被猛兽咬噬过的痕迹。现在的浙江地区,还保留着吃臭豆腐、霉千张这些腐烂食品的风俗,这大概就是对食腐生活默默的怀念吧! 和森林生活相比,平原人虽然经常吃不饱,饮食结构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蛋白质的摄入量大大增加了。200万年间,人类的脑容量增加了3倍!但是,他们的身体却没有增加那么多——其结果就是,人类成了所有动物中生孩子最费劲的物种。现代科学家把疼痛分为12个等级,第一级的疼痛是被蚊子叮,第十二级是女人生孩子。当然,还有第十三级——女人生孩子的时候被蚊子叮。 人类直立的行走方式,使得骨盆的尺寸不可能随脑容量的增加而扩大下去。可是为了学会语言及制造、使用工具,人类又不得不长出个硕大无朋的脑袋。因此,胎儿不得不在很不成熟的时候被娩出母体。如果等胎儿成熟到像小马、小鹿那样,一出生就会跑会跳,那根本就别想生出来了。想想女人生孩子时的困难,再想想新生儿在第一个月内头部体积会增加一倍,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把十月怀胎只是延长为十一个月怀胎,会产生怎样灾难性的后果。 但即使女人的骨盆能够增加一倍,以便让孩子在子宫内多待一个月,也无济于事:我们知道,刚满月的孩子,还是什么都不会。人类的幼仔,简直是所有生物中最麻烦的东西。在他一生1/3的时间内,如果没有别人的照顾,他就无法存活。在原始采集部落中,母亲要给孩子哺乳4年以上。之后,还要为他提供固体食物、教会他采集食物、掌握语言、制造和使用各种工具。至少12年之后,这个孩子才能自立。而那时的人类,寿命还不到40岁。 即便是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一个35岁的妇女,生孩子也是十分危险和困难的事情。而在原始时期,即便我们认为一个女人从15岁起就可以生孩子,一直生到35岁,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多可以有20年的时间生孩子。但那个时期的女人需要给自己的孩子哺乳4年以上。原因很简单——没有奶粉、没有营养米粉,也没有煮鸡蛋。这样一来,一个女人平均5年才能有一个孩子,因为哺乳期的妇女是很难再怀孕的。所以终其一生,她只有4次生育的机会。 那么,对于一个身处原始社会、一天至少可以射一次精的男人来说,看着他身边的这些一辈子只有4次生育机会的女人们,不是正在怀孕就是正在给孩子喂奶。这无疑是一件让他十分恼火的事情。一个吃奶的、与自己无关的孩子,使得他在1500天之内无法与一个女人产出属于自己的后代。这样的东西,当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 所以,女人起码要和雌叶猴一样聪明才行,不然,就难免骨肉受戮的厄运。 但是,仅仅和猴子一样聪明,够吗? 一个原始时期的女人,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要么是处在大腹便便的孕期,要么是处在哺乳期。怀孕后期的行动不便,自不待言;而哺乳期的妇女,一天的消耗相当于正在训练的中长跑女运动员。以前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怀里抱着个孩子并不太影响摘果子。然而现在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吃的,一路上的危险更不用说——两足行走的人类祖先,跑不过任何一种凶猛的野兽。两性之间的关系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人必须要笼络住男性,让他们为幼儿提供食物。 在灵长类中,与原始人类生活方式最接近的就是黑猩猩了。但是黑猩猩的幼子一断奶就能够自己觅食,而人类的幼子却要麻烦得多——在断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需要别人供给食物。所以,只求男人不杀掉自己的孩子是不够的,女人还需要男人做得更多。可是,怎样才能让一个男人,表现得比一只雄猴更好一点儿呢? 出路只有一条:比雌猴的演出更精彩! 女人的演出节目单 第一幕褪毛 在现存的193种猴子和无尾猿中,人是唯一没有体毛的。这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可远远不止花笔大钱去买件貂皮大衣。除了在热带,人们不借助于自制的衣物就无法在所处的环境中生存。相比于有着一身漂亮毛发的动物,我们便有了特殊的麻烦:种棉花、种亚麻、织布、染布、做衣服,当然,更要命的是还得经常洗衣服。一定有很重大的原因,才使得人类甘心忍受这一切。那么,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时众说纷纭。 美国动物学家戴斯蒙德·莫瑞斯,写了一本脍炙人口的小书《裸猿》,就可能的原因做了种种探讨,十分有趣。现在,让我们沿着他的思路,来看看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种猜测是:在很久以前,人类为了躲避陆地上的猛兽,曾经长时间生活在浅水区域,靠水生植物和捕鱼为生。于是,这一身会增加水中阻力的毛,便脱落了。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人后背的汗毛走向——和猴子不同——是从一侧肩膀走向脊柱的。只有这样的走向,才会减少在水中的阻力,并为在水中游泳的人提供更大的浮力。不过,在已发现的所有原始采集聚落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聚落是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的。更要命的是——也从汗毛的走向说起——人类上臂的汗毛是向下的,而下臂的汗毛是向上的,就是说,都指向肘部。这倒和有毛的猴子一样:下雨的时候,用手抱着脑袋,这样的毛发走向,有利于雨水顺着肘部流走。 可见,这个猜测是不成立了。但它让人们更加坚信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类以前是有体毛的。 另一种猜测是:人类刚从树上走到地面上来生活,是穴居的。在巢穴中遭受了严重的寄生虫侵扰。不胜其烦的人类于是褪去了所有的毛,让虱子、臭虫们无处藏身。这种说法乍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今天存在的几百种穴居的动物,没有一种采取和人类相同的办法来解决寄生虫问题。更何况,褪了毛的人类,与有毛的其他动物相比,遭受皮肤疾病的困扰一点儿也未见减少。寄生虫是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真菌和细菌感染,以及皮肤受伤的几率,却大大增加了。和一条狗相比,去医院皮肤科看病的次数一定是人比它多得多。所以说,这种方法是极不合算的。大自然不会单独让人类去犯如此愚蠢的错误。 至于把褪毛归因于烤火或是散热,那更是不值一驳。在夏季的海滩上,谁都知道穿件衣服要比什么都不穿更能防晒。看看常年身处炎热沙漠中的阿拉伯人的穿着,我们立刻就会明白此种言论的无稽。 另一个说法,则把人的无毛看作是“幼态持续”的结果。“幼态持续”这个词,单从字面上便可以理解它的含义,即把婴幼儿时期的特点保持很长时间。人刚出生的时候,脑容量只占成年时期的23%。同时,人的生长发育是很慢的,因为他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所以到13岁左右,才会性成熟,而大脑,还要再过10年才会成熟。这就使得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保持一种“幼稚状态”,从而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让大脑不断学习的机会。这种“幼态持续”,导致了人类终其一生外貌都像婴幼儿时的样子,而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像刚出生的小孩子一样——无毛。 可是这种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到了成熟期之后,体毛一点儿也没有增多。按说,至少应该比年轻的时候要多长出一些才对。但事实上却正相反:老年人的体毛,反倒比小孩子的要少些。仔细观察,我们便会发现,多数小孩子的身上,都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拿女孩子来说,青春期四肢上往往会有比较重的汗毛。反倒是30岁以上的成熟女性,肌肤才变得光洁细腻起来。从人种来看,黑人的毛发是最少的,可发育成熟的速度,反倒比其他人种更快些,也就是说,他们的“幼态持续”期要短一些。由此可见,虽然在生理特性上我们的确存在“幼态持续”这一回事儿,但无法用它来解释我们无毛的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达尔文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性选择! 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达尔文这样写道:“ 据我看来,最近乎实情的看法是,人,或基本上是人中间的女人,之所以没有体毛,是为了美观的目的——因为,凡是通过性选择而取得的特征,即使在关系很相近的生物类型之间,也往往可以有超出常度的差别。” 再从大处着眼:我们知道,生物获得一种性状,无非有两条途径:自然选择或是性选择。既然人以前是有毛的,而且毛肯定是有用的。那么,体毛的丧失,便一定是性选择的力量使然。 不过,女毛人为什么要通过褪毛来吸引男毛人呢?现在的男人的确都着迷于女人那细嫩光洁的肌肤,但是当这个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在一个浑身长满浓密毛发的女人和一个毛发稀疏的女人之间,男人为什么会喜欢后者呢? 答案很简单,且颇有几分好笑——那就是——只有褪了毛之后,我们光洁的皮肤上,才能有“痒痒肉”! 只有四种人不会有痒的感觉:出生不久的小孩、老人、刚射完精的男人和刚经历了性高潮的女人。很明显,这四种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对性没有要求。弗洛伊德是对的:他认为,痒是“力比多”——即性欲——在皮肤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他据此推断,一个孩子从被胳肢后知道笑开始,便有了性欲。 抚摸女人,就会激发她的性欲。当然,这个女人的毛越少,抚摸所产生的效果就会越好。相比于一个浑身长满毛而“不解风情”的女人而言,当然是浑身无毛、一被抚摸就哼哼叽叽地给予男人回应的女人,能够给男人带来更多性乐趣。随着男人的体毛也因为自己母亲的缘故而逐渐脱落之后,他们的身上,也开始有了“痒痒肉”。如今,男人不但喜欢抚摸,同时,也和女人一样,喜欢被抚摸了。于是,人类便有了一种别的动物所不具备的技能——调情。 调情这一技能,对于增进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其重要性是怎么加以强调也不会过分的。在学会调情之前,男人只是简单而粗俗地需要女人;而在学会调情之后,男人才真正学会了如何精致而细腻地去喜欢一个女人。 男人对女人的海誓山盟、各种各样的承诺,都是在调情阶段做出的,而不是在心满意足之后。“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调情的时间越长,会让男人在事后追悔莫及的承诺就越多。这种模式上的转变,对女人和孩子的利益,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相比之下,因体毛丧失而带来的不便,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第二幕乳房 我们的亲戚黑猩猩和大猩猩,只是在哺乳的时候,才开始乳房隆起。哺乳任务一结束,胸部便又恢复平坦。其他哺乳动物也是一样。可为什么女人在其一生漫长的成熟期内,不管是不是在哺乳,都会有一对硕大的乳房呢?原始时期的女人,在没有胸罩的情况下,一会儿要上树摘果子;一会儿又要在平地上疾奔——以逃避或追逐某个动物。无疑,乳房会使女人们感到十分不便。在其他动物眼里,这两块赘肉,也一定是十分滑稽和可笑的东西。 是为了取悦于男人,才长出这两个东西来吗?但男人并不是天生就喜欢乳房的。所有雄性动物,对于有大乳房的雌性,都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她们正在哺乳,不可能怀孕。 弗洛伊德的信徒们相信,男人之所以喜欢乳房,是因为这两个肉球能让他们重温在母亲怀中吃奶时的童年体验,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还有的人认为,男人之所以喜欢有大乳房的女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的女人今后会奶水充足,对孩子有利。 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那女人的乳房可就问题多多了。看过孩子吃奶的人都会立即发现,现在绝大多数女人所拥有的半球形乳房,其实是个有严重设计缺陷的东西。首先,这种形状的乳房让孩子很难持握;其次,乳头过短——母亲和孩子两个人,都感到很不方便。当母亲侧卧睡着之后,半球形的乳房加上过短的乳头,又很容易把正在吮吸的孩子的鼻子塞住——因为这个而送了孩子命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另外,半球形乳房作为装奶的容积,一点儿也不比梨形乳房多。 因此,如果女人是因为要做广告才长出乳房来,那不应该是长成现在的这个样子。被陕西人称为“口袋奶”的那种梨状乳房,再配上一个长长的乳头,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广告策划。 那么乳房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没错,它是女人的另一个计谋——对男人的又一次欺骗。 在动物界,雄性不会对有着大乳房、正处于哺乳期的雌性有任何兴趣——因为它无法受孕。而女人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要求男人每时每刻都对她保持兴趣,从而有机会获得所需要的帮助。为了迷惑男人,女人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哺乳的时候也和平时一样,没有乳房;要么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有隆起的乳房。前者,是女人无法做到的,现行的措施,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总的说来,女人的乳房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重要。它们不过是女人们为了假装自己随时可以怀孕而不得不长出的两大块赘肉。“母性的象征”、“性感的源泉”、德拉克罗瓦笔下自由女神的双乳——这是有史以来最具政治意义的一对乳房,它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和追求……那些一本正经地加诸乳房的“重大意义”,都只不过是些无聊的炒作。一只业绩平淡的股票,要想博取众人持久的关注,庄家就得不断找出题材来加以炒作。女人身体上随便什么部位,要想获得男人额外的关注和兴趣,也需要如此这般地炒作炒作。日本女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露出一截蝤蛴般的后颈,是最能让日本男人动心的部位。三寸金莲,对于中国男人不仅是催情之物,更是文人们创作的动力和题材,国学大师辜鸿铭文章写不下去的时候,赶紧把自己的小脚老婆唤到身边,捧起她的一双金莲放在鼻子底下嗅来嗅去,登时文思泉涌。陶渊明看来也是个超级恋足癖,曾作《闲情赋》一首以明志:“愿在丝而为履,同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实在是感人至深。维多利亚时期的欧洲男人,痴迷的部位则是女人秀挺的脚踝——从福楼拜的小说中我们得知,当包法利夫人为迈过路当中的一个小水坑,轻轻提起长裙的时候,露出的那一小截脚踝虽然还裹着一层袜子,身后的那个年轻男人照样心驰神荡起来。 如今,拿来炒作的题材恰好轮到了乳房。为了让男人们对本无用处的这两块赘肉保持长久的兴趣,女人们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每隔40年,美国就会轮流时兴一次丰胸和平胸。1988年12月,《华尔街日报》宣称:“大胸脯潮流又回来了。”是的,今天,我们碰巧又生活在以大乳房为美的时尚中。女人们戴上各种式样和颜色的胸罩,想出各种在衣服上收腰和开领的方法、甚至把硅胶和盐水袋埋进自己的胸部,以期男人们对她们身体的这一部分多加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女人们抛弃了笨重的靴子和长裙,越来越多地露出了双腿。于是,女人身体上不再有什么部位能和乳房来竞争情色中心这一地位了。不管是什么部位,如果女人们总是用衣物挡着不让男人们看到,男人们就会越来越感兴趣——这个屡试不爽的炒作手法!男人们简直爱死了女人胸前的这两块软肉。几年前,一位胸部伟岸的美国家庭主妇不满于婚姻生活的日渐单调无聊,去做了个缩胸手术,以期给丈夫一点新鲜感。不料想事与愿违,丈夫坚决要求离婚,在法庭上,丈夫声情并茂地向法官陈述说,和胸前只有两颗“小豌豆”的女人在一起的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 19世纪的一首诗,这样嘲笑小胸脯的女人: 亲爱的,我不会嫌弃你瘦骨嶙峋; 娇小的乳房让心儿更加贴近。 但即便时尚如此,男人思想深处似乎仍保留了雄性动物对乳房的一分本能上的反感:1990年,克莱茵克和斯坦纳斯基这两位好事的心理学家给一些男人看一组女大学生的照片,结果,胸围87cm的女生们普遍受欢迎,男人们觉得这些胸脯小的女生们“比较聪明以及有礼貌”;而那些胸围在 95cm以上的女生们,则被评价为“不太聪明或不太道德”。可是,美国社会学家埃文·罗斯戴尔对1200名妇女做了统计学调查,发现女人真的是胸部越大越聪明呢!她说:“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比如我自己就戴1号胸罩,但是我们的研究证明这的确是事实:胸部丰满的女性与胸部扁平的女性相比,智商高出近10点。” 这个结果不禁令人想起一句老话:“骗子都是些聪明人。” 第三幕被隐藏的排卵期 出于和乳房同样的原因,女人对自己的排卵期也开始秘而不宣了——如果像雌猴那样,一排卵屁股就变得鲜红,那么在一年绝大部分的时间内,男人们就会不见了踪影。 女人隐藏自己的排卵期,全年都接受性,从而让男人相信,这个女人随时有能力、有可能怀上他的骨肉。只有这样,才能使男人全年都对自己有“性趣”。这个出色的计谋,对男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两种学说长期争执不下。 第一种说法,被称为“ 居家父亲” 理论,提出者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生物学家理查德·亚历山大(Richard Alexander)和凯瑟琳·努南(Katharine Noonan)。他们的主张是:在一个男人不能确定一个女人什么时候排卵的情况下,这个男人不得不经常地与这个女人做爱,以确保不错过这个女人的受孕期。如此一来,不仅密切了这个男人与这个特定女人之间的关系,也使得这个男人不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其他的女人。另外,这个男人还需要不间断地监视和保护这个女人,才能避免其他男人染指这个女人。这使得男人不得不天天留在“家里”,成为一个“居家父亲”。由此,逐渐演化出了一夫一妻模式的婚姻。 另一个理论,被称为“多父”理论,由前文提到的萨拉·赫迪提出。看到萨拉·赫迪这个名字,我们就应该能猜个十之八九——是的,与杀婴有关。她认为,隐蔽的排卵期,使得每一个与某个女人做过爱的男人,都会认为自己可能是她孩子的父亲,这避免了杀婴。更进一步,一对亟需帮助的母子,有机会同时获得好几个男人的照顾。 照第一种理论看,女人会越来越贞洁;照第二种理论看,女人会越来越放荡。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谁是对的呢? 瑞典生物学家比吉塔·西伦-图尔伯格和安德烈·默勒,对68种灵长类动物的性交模式及其排卵期征象的明显程度,做了系统的比较。结果发现,在进化过程中,排卵征象趋于隐蔽的始祖动物中,只有1种是一夫一妻的,另外8种是乱交的。这8种始祖动物中,包括我们人类的祖先。 因此,“多父”理论是正确的:女人之所以不像猴子那样,一排卵就屁股发红,就是想通过乱交让所有的男人都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亲! 不过,“居家父亲”理论也不算错到了家。因为在11种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类动物中,10种有隐蔽的排卵期。 看来事实是这样:女人想让孩子“多父”是因,“居家父亲”的产生是果——在女人变得如此令人难以琢磨之后,男人们不得不“居家” 了。当然,居家也不一定能完全防微杜渐。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个倒霉的丈夫发现,妻子生下的双胞胎中一个是自己的孩子,另一个不是。这不仅说明那天妻子正好排了两枚卵,还说明,在和丈夫做爱后的72小时之内,她又迫不及待地杀往前男友处,和情人再做了一次。这,简直是该男子的奇耻大辱。女人的“多父”情结,真是势如破竹,无往而不利。 第四幕性高潮 性高潮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柏拉图在《斐列布斯篇》里描述道:“性高潮让整个身体挛缩起来,浑身乱颤,以致面色陡变,发出各种喘息声,乱喊乱叫,陷入一种极端迷狂之中……”而德谟克里特则言简意赅地总结说:“性交是一种小癫痫。”在希波克拉底看来,性交很像是在调制一杯卡布基诺咖啡——精液产生于脑袋里,经由耳朵流入脊髓和腰部,并储存在那里。交媾的摩擦产生热量,搅动全身上下的体液并形成泡沫。不消说,精液就是那些泡沫成分,像卡布基诺上的奶泡。他甚至认为女人也会产生精液:“在性交中,女人的性器官被摩擦,子宫运动起来,我认为子宫的运动引起了一种心痒,它把快感和热量传遍全身其他部位。” 那么,在性高潮中,男人和女人,哪一方快感更强烈些呢?希腊神话中,有一段关于宙斯与其妻子赫拉的争执。起因是双方都认为,在夫妻房事中,是对方从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于是,做了一阵子女人、后来又做了男人的提瑞西斯,被召至奥林匹亚山当裁判。他的回答是:女人得到的快乐,差不多是男人的9到10倍。这个答案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与此有关的黄色笑话:用手指头抠耳朵,是手指头舒服,还是耳朵舒服呢? 女人为什么要有性高潮? 戴斯蒙德·莫瑞斯认为,女人之所以有性高潮,起因在于人类的直立行走。如果女人性事后没有性高潮,没有因此而产生的满足感和疲乏感,性事一完立即拍拍屁股走人,那么精液就会流出阴道。因为直立行走的女人,阴道是垂直向下的;而四足行走的动物,阴道则呈水平方向。因此,雌性动物便不需要性高潮。 这个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是错的。首先,现在业已证明,男人射精后,会有足够的精液直接喷到子宫口,即便房事后女人立即站起来,受孕率也不会有明显降低;其次,现在发现,大概有一半的灵长类雌性,也有性快感,有的甚至还能有高潮。 要探究女性性高潮真正的原因,不妨逆向思维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女性性高潮是有用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那样,每次房事都一定有性高潮呢? 心理学家威尔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在让猴子走一个跷跷板时发现,只是在无规律地、偶尔地给一点食物奖励的时候,猴子走跷跷板的热情才最高。这便是著名的“威尔森效应”。其实该理论的实质并不难理解。试想,如果规定,一个人只要码好1000张麻将牌,就给他5块钱的话,还会有人喜欢打麻将吗? 正是性高潮及其不确定性,才能够使女性克服对怀孕和分娩的恐惧,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性事当中。 那么,为什么让一个女人获得性高潮,会如此不容易呢?男人射完精后,从自己性伴的眼中,看到的大多是凄怨和失落的神情。这让男人有了强烈的愧疚感和挫折感——早泄,几乎成了所有男人的一块心病。女权主义的性学家们认为,只要男人在性伴没有达到高潮前就射精,那就算早泄。这个定义,对男人们无疑是过于苛刻了。而医生们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认为只要男人有能力将自己的精液射入阴道,从而使配偶怀孕,就不算早泄。面对两种争持不下的意见,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出面作出了一个量化的调和:能够抽送15或更多次之后再射精,就不算早泄。言外之意,抽送15次后,女人能不能体验到快感或是高潮,那就是她们自己的事情了,与男人无关。 可惜的是,WHO给出的这个对男人充满善意的定义,却并没有将众多男人从自责中解救出来,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许多极力想给予性伴自信心的女性,往往会从第一次抽送开始,便大呼小叫起来,极力想在15次之内,表现出自己的兴奋甚至是高潮。不用说,这无疑加重了男人的心理负担,并减少了他的抽送次数。 如果一个女人,每次都在男人射精前达到高潮,那么,当男人射精的时候,她已经兴致索然了。这样的女人,当然不容易受孕。另一个原因,还是要从“威尔森效应”说起:一个只是偶然才能体验到性高潮快乐的女人,和一个每次都会得到性高潮的女人相比,哪一个会更热衷于房事呢?当然是前者! 可见,我们刚巧想反了——正是那些过于容易得到性高潮的女人,才不喜欢性,并且性交后怀孕的几率又小。这种特质的女人,势必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留到今天的,都是令男人们垂头丧气的女人——热衷于性事,却很不容易被满足。 但正因为如此,女人们获得了持续接受性的兴趣和能力。和男人不同,在一段时间内,女人有和多个男人持续做爱的能力。按“多父”理论来看,这种能力,是原始时期的女人们所必需的。 小结 在漫长的采猎时期,女性因为无力承担单独长时间哺育幼子的任务,使得她不得不拿出浑身解数,来诱惑尽可能多的男人,以求得他们的友善,继而是食物上的帮助。为此,她褪掉身上的毛,通过和男人性前亲昵的调情,赋予了性事更多的内涵和更加细腻的品质,从而让它显得更加有趣。这大大改善了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她隐蔽了排卵期,让自己的乳房长年隆起,让男人们误以为自己随时可以受孕;她全年接受性,并热衷于此。 小女孩在四五岁,甚至更小一点的年纪,就会偷妈妈的口红涂在小嘴上,在镜子前面左顾右盼。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是女人的天性。为了能让自己显得稍微“性感”一点儿,女人们什么苦不能忍受、什么代价不愿意付出呢? 那些认为女人天性就喜欢从一而终、并满足于一生中只属于一个男人的念头,是非常靠不住的。要知道,即使一个只爱自己丈夫、心无旁骛的妻子,也永远都只是为了丈夫之外的男人而打扮。贞洁的妻子们穿着高跟鞋、单丝袜和短裙,在凛冽的寒风中走来走去。而回到丈夫身边之后,却忙着在脑袋上夹发圈儿、在眼角上贴黄瓜片,为下一次出门做准备工作。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薄伽丘的话做这样的改动: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尽可能多的男人,去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