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以来,日本和中国的交往忽然变频繁了。当时来日本的中国人,看见本来在自己国家已经灭亡的东西,在日本还好好保存着,大吃一惊。 和服就是如此。合襟系带,上下一件,是中国古制。经过清朝满族的统治,失去了这一传统。现在说的"唐装",是满族的服装。 将食案举至眉高搬动的风俗,是中国的古礼"齐眉"--与眉一般高,但在中国早已灭迹。中国餐厅的服务员,漫不经心地端着盘子,"哐当"放在桌上。在日本,去有些名堂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举案齐眉"。 不光是旧传统,较新的中国原创,在中国消失了,但日本还保存着的,还有麻将。 在中国内地,似乎麻将牌的声音已经消失了。 香港还很盛行,不过他们用的麻将牌比日本的大几倍。 本来麻将是中国宫廷,而且是后宫,相当于日本的大奥想出来的游戏。大奥的女性不事生产,唯一的男性--皇帝能力有限,一年到头很是无聊。要打发无聊的日子,一般的游戏可不行,必须是十分有趣的。而且,时间很充足,可以慢悠悠地打出大牌。 到了日本,麻将变成了目不暇接的忙碌游戏,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偶尔有人拿着牌陷入沉思,其他的人就不耐烦地抱怨:"喂,你打乱节奏了。" 日本的和服也是中国的古制,但并非完全相同,而是按照日本风俗进行了修改并保存下来。特别是腰带,完全变了样。 中国的腰带叫做"绅",长长地垂在前面结起来。腰带系得好的人,就被称为"绅士"。 日本的腰带本来是前垂的,后来就挽到后面,变成了现在这样。 因为有这样的先例,本来是悠闲享受的麻将,到了日本,像赛跑一样变成快打,也没什么大问题。 中国人拒绝麻将,是因为它与赌博扯不开关系。牌的形状,有筒子、饼子,是有洞的铜钱形状;索子是穿过钱孔的绳子形状,万子更是直截了当。反正后宫出身都不健全,铜臭味挥之不去。 不过,在中国的游戏中,麻将是最新的,以前并没有传统,舍弃了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实际上从清初开始,就传说后宫在打麻将。如果属实,那麻将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后宫是个封闭的社会,因此麻将没能传到外部。 另一个说法是,在义和团事件中,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室成员逃往西安,宫女四散逃亡,因此这种游戏得以在民间流传开来。义和团事件发生于1900年,与二十世纪的钟声同时,温室养育的麻将被投入人世的汹涌大海。如果这么看来,在后宫发展起来的麻将,还真是在短短七十年间坚韧地成长起来了。 我小时候,家人拥有的麻将是每人手上十六张牌,有"春夏秋冬"这几张没用的牌。现在日本的麻将毫无例外都是人手十三张。 香港和台湾既有十六张的,也有十三张的。十三张的说不定是从日本反输出的。 不论何时,日本人只按需选取,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国民性。自古以来,日本的口号都是:"追上去!"一边吸收中国、西欧的文化,一边这样想。一副慢性的落后国家姿态。 从没有想过"让别人赶不上",也就是从来没有领头的经验,只是常常瞄准第一名。 要追上就要轻装上阵,没有万事俱备的奢侈余地。例如明治以后,日本把富国强兵放在第一位,其他关系不大的都被放在一边。这是重点主义的表现。 因此,虽说只是麻将,但跟游戏本质没有太大关系的惹麻烦的牌就被清理出去,抓重点,就产生了十三张牌体系。 麻将牌中的"白"、"发"、"中"三张的由来,众说纷纭。 "白"是白粉,绿的"发"是绿色的青丝,红"中"是红唇--有人说代表了宫女的容貌。 我倒觉得更像是出人头地的途径。 "白"是无地,无位无官,无财产。中国人把拥有财富叫做"发财","发"是赚钱。"中"是"考中",也就是考试合格,成为官吏资格最高位的进士。 所以就必须按"白"、"中"、"发"的顺序排列。穷书生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做官后受贿发大财,这是正常的途径。 不过,通常都按"白"、"发"、"中"的顺序叫。也许是想要赚到钱后行贿,像日本医学部那样顺利及格吧。 其他的牌要么表示钱,要么是穿钱的绳子,要么是数字,麻将真是一种现世的游戏,是后宫之人如笼中之鸟,羡慕红尘世界发明的游戏。如果真是这样,其起源真是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