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还能自由展开空想的翅膀。当时盛行自由言论,被称为"百家争鸣"。特别在南方,此风盛行,产生了《庄子》、屈原的《离骚》等想象力丰富的文学作品。 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集权国家,其后的汉代定儒教为国教,想象力逐渐被视为异端。 毕竟儒教的姿态是"述而不作",如《论语》所说--严格禁止虚构。依实叙述事实,重视将前代传下的东西原样交给后代。 唐代男子有三大生存价值,第一是通过最高级别的考试科举,成为进士;第二是娶名门美女为妻;第三是记录历史。 在科举及第者中,只有成绩优异的人,才能成为翰林院编修,参加编纂史书。这是一直延续到清末的规矩。 编纂史书是记录事实,是很重要的工作。小说是虚构的,所以一直被轻视,直到鲁迅登场,它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过去中国的小说,被认为是二流以下的文人的工作,那些人也似乎心怀愧疚地写着。读的人也偷偷在书桌下躲着看,就像现在的人看黄色小说一样。 中国文学的主流,是历史记述和诗歌创作。不过,在诗的世界,排斥虚构的气氛也很浓厚。以"月落乌啼霜满天"闻名的张继的《枫桥夜泊》,也被宋朝的欧阳修等批评为违反事实,据说结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不可能的。当时为了不妨碍居民休息,日落后寺院是禁止撞钟的。"夜半"就是深夜,不可能听到被禁止的钟声,所以张继被批评不该如此写诗。 在这一点上,日本人从《源氏物语》以来,就大方承认虚构。战争中的《爱国进行曲》里有一句"旭日高高放光辉"。 仔细想想,旭日就是早晨的太阳,不可能高高挂在天上放光芒;刚升上水平线或地平线的是旭日。日本最近用"高"来形容勇壮,大家都默许而不觉得奇怪。想象力也是有限度的,有时超过了界限,如歌谣里唱道:"叼着烟管吹口哨",叼着烟管能吹口哨吗?我倒想实验一下。 这本是形容潇洒,可以原谅,确实传达了那种感觉。不过,中国人听到这歌词,肯定会歪着头想一想,不紧不慢地说:"不可能做到,歌词错了。" 跟以"述而不作"为座右铭的中国人打交道,要避免太写意的表现,否则会招致不必要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