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 没有嘴唇,牙齿就失去保护,暴露在寒风中。 --辅车相依 "辅"是颊骨,"车"是齿床,双方相辅相成,缺一个都不行。也有人说"辅"是固定在车辆一侧的木头,仍然是说"辅"和"车"是不可分离的搭档。 "唇齿辅车"连在一起,形容利害关系十分密切。该词出自《春秋·左传》,自古以来常被引用。 用这个词来形容日本和中国的关系,绝不少见。但是,两国真的是唇齿辅车的关系吗?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两国关系如此密切,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元寇"的时候。蒙古灭了宋,又要进攻日本。失去了宋这个嘴唇,日本这个牙齿就得暴露在风中哀鸣。 这种状态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所以明显应该视作"例外"。在近代以前的日中关系里,"唇齿辅车"仅仅是传说。 近代以前,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势力,经常从塞外(万里长城以北)南下。位于中国背后的日本,对中国来说并非是抵抗敌方的防护壁,即起不了什么用。 而且,席卷中国的势力,光是在这片广阔国土的治安维持和经营上,就已经耗尽精力,因此不会再兴起渡海进攻日本的念头。蒙古人是个例外,那是非凡能量的异常泛滥,更应该说是天灾。在以人力为主要能量的时代,从中国进攻日本,在常识上来说不可能发生。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去开发海南岛或云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北部的高原地带),更为现实和聪明。 日本位于中国以东,日本的东边是广阔无垠的太平洋,越过太平洋和日本来进攻中国,长久以来更是没人想过。也就是说,日本也不会成为中国的"唇"。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十五世纪末,麦哲伦的世界航行是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但是,在帆船时代,新发现的航路还不能立即成为强势势力的通道,最多只是为海盗和商业冒险家提供了活跃的通道。 这些航道成为强势的军事侵略势力扩展版图的通道,要等到产业革命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