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中国人前 言_日本人与中国人前 言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杂文 > 日本人与中国人 > 前 言

日本人与中国人——前 言

这是我的第一本长篇随笔集。 很久以前,写过一本书介绍自己居住的城市--神户的大街小巷,不过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写的是随笔。曾在小说中写到过鸦片战争,最近又在一本实录中做了一个总结,这更该划分到纪实文学一类。 短篇随笔倒是写了不少,不能一一数来,但最初的几篇仍是记忆犹新。我的小说处女作在昭和三十六年(1961)十月出版,随笔处女作《岁末风景》于同年十二月刊登在《朝日新闻》上,是《朝日新闻》大阪总部的约稿,东京版也采用了。在那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本是颇有来历的一天,然而从孩提时起,我对这一天的认识就只是"吃汤圆的日子"。每年冬至吃了汤圆,才感到岁末到了…… 本意是介绍中国家庭的岁末风物。文中并没有写明这是全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但大多数读者都这样理解了吧。当时我也这样以为。 文章刊载的那天正是冬至。那天早上,籍贯广东的朋友打电话来说:"我们并没有这种风俗。" 几天后,在街上碰到北京出身的人,特意叫住我,说在北京冬至吃馄饨,而不吃汤圆。 于是我慌忙向其他地方出身的中国人打听,原来冬至吃汤圆,只是台湾和福建两省的风俗。 不得不承认,这篇随笔处女作有失严谨。不过,我把这个地方性的风俗当成全国性的风俗,也不能说全无根据。 执笔当初,模糊想起了曾读过的诗。作者名、原诗都记不清了,是某人在某家茶馆吃到汤圆时写的。当时并非冬至,菜单上却有汤圆,此人得知这家店常年备有汤圆,一时诗兴大发。诗中有一句大意是"此处日日似冬至"。 中国方言很多,但文字全国通用,加上诗又追求平易近人,因此我误认为冬至吃汤圆是全中国的风俗。大概写那首诗的是地方的文人,或是在旅行和短期逗留中了解当地风俗的人。 数年前犯的错误,在此向大家坦白。在本书中,也许会犯同样的错误。希望读者先有思想准备。事后或许贻笑大方,但我还是斗胆写了这本书。 作为在日本长大的中国人,从懂事之日起,就不得不经常思考中国和日本的问题,攒下不少积累,与诸君共享。对日本和中国的相互理解,如能尽绵薄之力,也会深感荣幸。 只有日中友好,本书作者才有安住之处。深知冬至汤圆之类的陷阱处处皆是,然而情不能自已,按捺住一腔热情,冒险执笔向前。 陈舜臣 昭和四十六年(1971)七月一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日本人与中国人》其他试读目录

• 邻人恰似一面镜子
• 前 言 [当前]
• 陈舜臣大事年表
• 互不相干的邻居:唯一一次例外是"元寇"
• 从相交淡如水的邻居到不幸的邻居
• 日本文明是"掺水"的中国文明
• 只从中国学到了"理念"的日本人
• "从日本文明中去掉中国传来的东西,还剩下什么?"
• 日本人所说的"不讲礼仪"的意思
• 胡服骑射 军服难倒国王
• 失去惯有的"简洁"的司马迁之笔
• 深入理解中日两国语言的语气
• 没有比日本"歧视"更严重的国家
• 日本人的"外强中干"
• 自杀是"形式"——在这点上日本与中国相同
• 三岛由纪夫的死没有人间气息
• 中国没有"辞世"这一风俗
• 日本人的自杀与"物哀"相通
• 中国的文人与日本的文人
• 为什么日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 邻人醉态
• 邻人:例 外
• 邻人:盆 栽
• 邻人:忘 却
• 邻人:南 瓜
• 医术与天文学
• 潇 洒
• 想象力
• 啊,麻将
• 商 标
• 清 早
• "昭" 字
• 姓谈:日本到底有多少个姓?
• 姓谈:不论是双字还是单字
• 姓谈:运动名
• 拿手好戏
• 大炮·鸟铳
• 友好的秘诀
• 宦 官
• 算 盘
• 元祖之争
• 肥大的裤子
• 寄托在对方身上的梦
• 中日在"旗与城"上的异同
• 国 花
•  "榻榻米"和"席"
• 隐者
• 日中交往与朝鲜之役
• 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