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城市的世纪:让贫困农民变身高产工人_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城市的世纪:让贫困农民变身高产工人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 > 城市的世纪:让贫困农民变身高产工人

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城市的世纪:让贫困农民变身高产工人

为什么是现在?城市化是一个进行中的根本趋势,正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动力。数个世纪以来,我们被更高收入、更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吸引,于是,一直在向城市迁移。但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上来说,今天的城市化进程都是前所未见的。我们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时代。 图1.2 不同地区的城市人均GDP增长对比 人均GDP(1999年平价指数,美元,对数) 美国 德国 中国 印度 巴西 城市人口(%)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数据库;MGI分析。 全球城市人口每年增长6 500万左右,这相当于英国的人口总和。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城市化是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12]尽管欧美国家和拉丁美洲分别于十八九世纪和20世纪下半叶完成城市化,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均超过10亿的国家,目前还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中国总理李克强曾表示:“城市化不仅是城市居民数量的增长或城市面积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工业结构、就业、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的彻底转变”。[13] 大部分中国人很快就会看到这种变化。举个例子,位于秦岭山区的塔坪村共有103位村民,这里距离繁华的西安市约90分钟车程。村里有一条铺有硬化路面的马路,两边排列着几十栋带瓦片屋顶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外墙上挂着成串的干玉米棒子。房屋里面铺着水泥地面,有裸露的灯泡、烧柴的炉子和电视机。28户家庭在这里勉强维持生计。身体健壮的村民都到城市打工了,留下来的人要么到山里采草药,要么种大豆和玉米,或者依靠每月80元人民币的微薄养老金度日。“我怎么可能幸福?”24岁的邓林党(音)问道。“我没钱,父母都有病。”邓林党小学肄业,到离家不远的六安市一家砖厂打工,每天的工资是70元人民币。因为赚钱很少,他对未来的婚姻也不抱过多奢望。他必须照顾生病的父母,不可能到沿海地区找一份赚钱更多的工作。[14] 在中国,大约有4亿人过着类似的生活,而政府却正在精心打造他们的城市。执教于耶鲁大学的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长期担任摩根士丹利中国问题专家,他指出:“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的基本组成要素。”[15]2014年3月17日,中国公布了一个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行管理的新计划。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实施宏大工程的悠久传统。政府预计,2020年,中国将有1亿多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目前的计划是,到那时,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16]中国政府承诺,在不久的将来,所有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上的城市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则会连入快速发展的高铁网络。[17]与中国一样,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制定类似计划。2025年,亚洲将有近25亿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这意味着全球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城市居民。十年后,中国的城市人口将是现在的3倍,印度城市人口将翻一倍。今天,美国城市人口是多少呢?大概2.5亿左右。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城市是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现代社会和全球经济接轨的地方。城市将贫困农民转变成高产工人、世界公民和消费者。当前的城市化浪潮在帮助7亿人口脱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大部分人都在中国。这意味着比原计划提前5年达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数量减半。[19] 1990-2025年,全球消费阶层的数量将达到30亿人。消费阶层是指每日可支配收入在10美元以上的人群。[20]其中绝大部分人口将生活在新兴经济体的城市里,享受着他们父辈几乎无法想象的各种机会。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多的人口充分参与全球经济的局面。他们会观看第一部电影、品尝第一口可口可乐、第一次登录互联网、第一次全面体检、第一个银行账户,这些都是城市的生活体验。 汤米·徐在上海郊区的农村长大,他还记得在稻田里捕捉青蛙,拿去卖钱的经历。他所在的村子很早就被并入了浦东新区。浦东新区是上海市最耀眼的金融新区,这里高楼大厦密布,公园和购物中心鳞次栉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汤米在一家肯德基餐厅里举办婚礼,如今他已成为北京一家智囊机构的高管。他的妻子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总监。虽然开着讴歌轿车的汤米的故事只是一个个案,但却很有代表性。仅就新兴市场而言,我们预计,到2030年,像汤米这样的新生城市消费大军每年的消费支出将达到30万亿美元,而2010年的这一数字是12万亿美元。[21]这一群体的消费支出将占到全球消费总支出的一半。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其他试读目录

• 前 言 直觉重置:棋盘的另一半
• 破坏性力量:上帝创造的四个坏孩子
• 直觉重置:阵痛中的再思考
• 第1章 超越上海:折返的经济钟摆
• 经济重心重回中亚?
• 城市的世纪:让贫困农民变身高产工人 [当前]
• 强大的增长引擎:城市的“甜蜜和美好”
• 大脑里的新经济“滤镜”
• 陌生的新来者
• 从未体验过的新服务
• 人才和创新资源
• 把城市作为试验场
• 高企的运营成本
• 第2章 Uber打车软件:科技加速变革的冰山一角
• 创新,经济体的“神经系统”
• 破坏性技术的四大突破
• 基础材料的变革
• 重新认识能源时代
• 让机器人为人类服务
• 我们如何应用IT技术
• 数据雪崩VS海量信息
• 陡峭的技术采纳曲线:微信2年狂徕3亿用户
• “早起的鸟儿”有赌局
• 技术的破坏性:与“新常态”保持同步
• 今天的数据,明天的财富
• 边际成本:移动攻击者模式
• 消费者盈余货币化
• 技术的尘埃落定
• 人才并购策略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