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经济重心重回中亚?_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经济重心重回中亚?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 > 经济重心重回中亚?

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经济重心重回中亚?

从公元1年到公元1500年,世界经济重心横跨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与印度。但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工业革命却发端于英国,随后席卷了欧洲大陆与美国。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济重心势不可挡地转向了北方与西方,先是欧洲,然后到北美。“一战”期间,金融中心越过大西洋,从伦敦转移到纽约。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衰退以及共产主义在俄罗斯和中国的传播,上述因素都强化了这种转移。在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奋力前进时,东方的发展却陷入了停滞。1945年,美国实际上成为了全球唯一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力量。 “二战”后的数十年间,一场趋势突破的基础悄然成熟。20世纪后半叶,经济钟摆开始逐渐向东方倾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逐渐走出危机的阴霾,日本经济强劲复苏,开始重建工业。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后,韩国紧追日本。“沉睡巨人“亚洲的苏醒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最终,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开启了经济改革之路。 1978年,中国开启经济市场化改革,此后,中国经历了30年的经济飞速增长期。20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融入全球市场,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加速了转型的提档升级。同样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依然主宰着全球工业。那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日本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也堪称全球制造业巨头。2000年,拥有全球4%人口的美国占据了世界经济活动的1/3和全球资本市值的50%。在这些数字背后,某种转变正在积蓄力量。1990-2010年,世界经济重心加速转移。[4]经济活动向新兴地区的转移并未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和此后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当欧洲依然身陷衰退泥潭时,日本艰难地走出了“失去的10年”,美国也勉强结束了经济低速扩张的局面,发展中国家最终接过经济强国的衣钵。2012年,在总量为1.4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活动中,中国占据了9 000亿,或者说70%。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5] 不仅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现在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力量。1990年以来,制造业增加值已从5万亿美元翻了1倍,达到10万亿美元;在过去10年里,大型新兴经济体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从21%增长到39%,几乎翻了1倍。[6]新兴经济体接纳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占比从2007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50%,2013年达到60%以上。[7]这些增长数据只是下一步增长的前兆。从现在到2025年,这些区域的增长速度将比发达经济体快75%,且新兴经济体的年消费额将达到30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总消费额的一半。[8]2025年,经济重心预计重回中亚,这里正处于公元1年的经济重心所在位置的北边。[9] 这种力量的速度与规模都是十分惊人的。最初,拥有900万人口的英国用了154年实现人均经济产出翻番。[10]1 000万人的美国实现这一壮举用了53年。而中国和印度分别只花了12年和16年就完成了这个目标,而且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几乎是英国和美国的100倍。[11]换句话说,它们的经济增速几乎比英国工业革命的经济增长快10倍,经济规模则是它的3 000倍。 图1.1 全球经济中心转移 公元1世纪 印度和中国占比全球三分之二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中心长达1 500年。 1950年 英国第1次工业革命,欧洲成为世界中心长达3个世纪,然后转到北美。 2025年 从2000年开始的25年里,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心向这些地区转移。 资料来源:MGI分析;格罗宁根大学。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麦肯锡说,未来20年大机遇》其他试读目录

• 前 言 直觉重置:棋盘的另一半
• 破坏性力量:上帝创造的四个坏孩子
• 直觉重置:阵痛中的再思考
• 第1章 超越上海:折返的经济钟摆
• 经济重心重回中亚? [当前]
• 城市的世纪:让贫困农民变身高产工人
• 强大的增长引擎:城市的“甜蜜和美好”
• 大脑里的新经济“滤镜”
• 陌生的新来者
• 从未体验过的新服务
• 人才和创新资源
• 把城市作为试验场
• 高企的运营成本
• 第2章 Uber打车软件:科技加速变革的冰山一角
• 创新,经济体的“神经系统”
• 破坏性技术的四大突破
• 基础材料的变革
• 重新认识能源时代
• 让机器人为人类服务
• 我们如何应用IT技术
• 数据雪崩VS海量信息
• 陡峭的技术采纳曲线:微信2年狂徕3亿用户
• “早起的鸟儿”有赌局
• 技术的破坏性:与“新常态”保持同步
• 今天的数据,明天的财富
• 边际成本:移动攻击者模式
• 消费者盈余货币化
• 技术的尘埃落定
• 人才并购策略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