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笔记莱茵与多瑙_建筑笔记莱茵与多瑙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建筑 > 建筑笔记 > 莱茵与多瑙

建筑笔记——莱茵与多瑙

记得在少年时代,怀抱着对异国风光的向往,对于欧洲的文明所知虽不多,但是不知什么人把贯穿欧陆核心的两条大河,翻译成如此动人,如此带有浪漫的气息的名称,因而对我产生一种非常神秘的吸引力,在穷困的读书时代,怎么也没想到有亲身前往一游的机会,谁知在后来的岁月里竟有三走莱茵,一渡多瑙的幸运,说起来,上天对我也不算太薄了。 这两条河在欧洲文化中的地位,主要是与日耳曼民族发展的历史相关联着的。莱茵河自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北麓,在德、法之间蜿蜒北流,于美因茨古城附近会合美因河,进入峡谷,在陡岭夹持之下,三弯九转的流进波昂、科隆平原,取向西北,泻入低地国家的名港鹿特丹入海。在欧洲的早期历史中,莱茵河的锋头主要是上段与中段,特别是在险谷中的那一段,是德民族史上多彩多姿的,充满了动人的传奇,十九世纪以来的文人墨客,不用说,也是为这段河谷的景色及其传奇色彩所深深感动着的。 此处原稿中有图 这一段险谷大约早在罗马时代,就为北征蛮荒的将军们相当重视的交通孔道。科隆的地名是来自罗马帝国时代,表示为帝国殖民地之北疆。河谷南岸不远的特利尔,自罗马到中世纪时代都是重要的军事与政治据点,但是这段河道真正出风头的时代,大约是自九世纪到十二世纪。那段时候是黑暗时代曙光初现,德国一度在查里曼大帝之下统一,又沦于四分五裂,政治上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可是光明即将到来,莱茵河下游的海港,与法兰德尔一带的商业开始繁盛,莱茵河遂成为连结海岸与德国腹地的重要孔道。这条通道甚至穿越阿尔卑斯山,到达比较开化的北意大利,使北方的文化早日萌芽。 今天我们所欣赏的中段莱茵河的景物,除了天然的断崖、湍流之外,主要是靠河两岸山头上的古堡,与离河边较远的修道院与教堂。莱茵河两岸的宗教建筑,发达于第十至十二世纪,是一种外表很坚实,尖塔很多但很淳厚的风格;史家称之为"莱茵式仿罗马建筑"。最常见到的是在科隆与美因茨,但最精彩的是在史培尔与马希。 当年这些修道院设立在河谷附近,大约因宗教是与政治力量并行的。但自中世纪以来,修道士们就利用莱茵的天然资源酿起葡萄酒来。我对这段历史不太清楚,但是不是修道士们因为圣经上用葡萄酒代表耶稣基督的血,所以就堂而皇之的生活在酒窖里呢?总之修道士们以其用之不尽的时间研究酿酒的技术,又以宗教的特权,免受战争的困扰,室而藏之,使美酒越发香醇。修道院不但能够自足,竟也可靠酒赚钱了,莱茵河岸若没有这美酒,浪漫的趣味恐不会这样浓厚。 若要乘船游河,欣赏莱茵风光,则景物中的主角是些古堡的残迹。这些古堡除少数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有些好事之徒建造以拟古者以外,大多是早期中世纪的产物。当时的世界,没有公理,只有一些蛮横不讲理的领主。这些人在缺少统一政府的情形下,各占一方,很像章回小说上的山大王。他们在山头上建造一个堡垒,居高临下,让他们的臣民住在河边,然后扼守河道,对通过河道的船只,或行经河边的行人,一律课以过路税。 这种无本生意在当时必然很好做。山大王们若只对种葡萄酿酒的小民课税,所得可能有限,而远航的商人是多金的。自十世纪到十二世纪,大家都看上了收买路钱是良好的财源,有力的霸主都设法在莱茵河边设一关口,并盖一座堡垒在山头上,既可自保,又可威震商民。所以到最热闹的时候,莱茵河中段有三十几个收费站,真可以说三步一关,五步一卡,步步都要钱。 古堡是使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但是我在欣赏那些可以入画的残迹之余,不禁佩服商人的伟大。他们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无形的缔造者。驾着原始的船只,行驶在急流的河川中,还要应付这些不易侍候的大爷,他们恐怕不只为发财,也是一些冒险家吧。好在历史与人的记忆一样,不管是多痛苦艰难的阶段,一旦过去,回忆起来总有一丝甜味。莱茵河区的居民对于那样无法无天的时代,也能于后日用一些神话来粉饰。他们津津乐道,居然把一些杀人魔王看成多情善感的骑士或王子,专喜欢创造感人的爱情悲剧。 到今天这中段河谷仍然是德国南、北两部分联络的孔道,仍然是水运繁忙的河流。在狭窄的河谷两岸各有铁路一条,公路一条。所以在德国旅行,若不搭乘飞机,要不经过这段河谷是不可能的。但比较起来,仍然是以河运为重要,它至今是自瑞士、法国、德国出海的主要河流。运河的工具已经不是有浪漫趣味的帆船,而是体型庞大的特别设计的驳运船,这种船身很低,几乎贴近水面,上部结构很少,故虽每分钟都有驳船穿过,对山景水色尚没有构成影响。到法国东部内陆或瑞士山区的驳船要经过上流数次水闸才能抵达。其国际性的色彩仍然存在。 我三次穿过这段河谷,一次乘汽车,一次乘火车,最后一次乘船。乘汽车的一次,适值阴雨,又是冬天,莱茵河谷出奇的宁静,河水铁灰色,飘浮着成组驳船,对岸山色阴郁,而时时出现于山巅的古堡残迹只是一抹淡淡的褐灰色,予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冬日的阳光时间很短,故河谷两岸的观光与度假的小村镇是非常寂寞的。 莱茵的风光是动人的,但其风景组成的要素却很简单。夹持着狭窄的河道的两岸,是陡斜高耸的石岸。蓊郁的树丛使两岸显得十分苍老。但抬头看去,天际线起伏,形成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山头。在这些山头的关键位置,是一些形式简繁不同的堡垒。这些古堡大多是以天空为背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所以十分醒目动人。 凡是山上有古堡的地方,其岸边与水相交之处,必是一个大小不同的村落或小镇,这些村镇发生得很早,但目前的建筑多半是十八世纪以后的造物,晚近所建造的也不少。二三层楼的小村镇总围着一座小教堂;教堂的尖塔与山上的堡垒相辉映,使人回忆起属于武士与教士的中世纪文明。村镇的建筑也许是有意配合着河谷的深沉的色调,所取的调子是轻快的,以白色为主,屋顶则多为淡灰色,配置的方法是错落有致的自然手法。在阳光之下,产生复杂的阴影交错的趣味。加上树木掩映,船舶往来,旗帜飘扬,予人以人间、天上,现实、梦想不分的感觉。这是莱茵河使初次造访的人产生令人窒息的美感的原因。 在阴霾的冬日过圣古尔山峡,特别使人为这削壁所迷惑。我没有到过我国长江的三峡,但自文字的描写上看,一定比莱茵河险恶百倍。今天看圣古尔山峡原没有什么特别惊险之处,河面亦算平静、宽敞,河水虽遇峭壁转急弯而过,似亦不能算湍急。是不是近几百年来,圣古尔山峡已经随岁月之流逝而改变了呢?可是自中世纪传下来的故事,说在这峭壁的顶上,老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向航行到这里的水手们唱着挑逗的情歌,而那些把持不住的年轻水手,在与那位少女酬答时,疏忽了无情的急流,他们的船就撞到峭壁上,他们也葬身在旋流之中了。 游莱茵河最好的办法是选一个河边的小镇住上十天半月,看河谷在阴凉的清晨中醒来,看朝阳为古堡披上耀眼的新衣,而沉睡在山脚下的小镇,与反映着微蓝的晴空的河面,好像时间被冻结了一样。等太阳高升,整个河谷活动起来,古堡峥嵘的神采出现,阳光使村镇如同小巧可爱的木刻玩具一样,起伏的山岗都立体化了。夕阳照着另一岸的堡垒,如同晚餐桌上的蜡烛,反射得业已在阴影里的整个河谷,带着一层温暖的金色,使人难以相信的感受到落日的余晖。 说来可怜,我没有机会在小镇上居留,不但因为行色匆匆,而且旅社老有人满之患,没有几个月前的预订,想留也不容易,可是我曾因故乘火车来回于波昂与法兰克福之间一次,来在晨间,回时已黄昏,使我体会到莱茵河谷一日间的景色变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九七四年夏天偕内子自德国北部到科隆,再游莱茵,这次我们选择的是乘船,莱茵河上有一种汽船是专为游客开航的,自科隆到美因茨以北的小镇,航程约八小时,等于是一整天了。这船的好处是速度慢,又可沿途选择市镇,弃舟登岸,为整日或数小时之游,再登下班汽船,继续旅程。它的缺点是航速太慢,在风景诱人之处固然很好,可是全程中亦有不少景物平凡的段落,这样长时间的乘船,性子急的人难免觉得不够兴奋。 我们也觉得八小时之航程太长,决定先乘火车到美因茨,找妥了旅馆,放下行李,然后到宾根,游船的南端一站,搭船北上,这样约四小时左右可抵柯布列兹,在穆塞河口的一座大镇。这一段是大部分观光客所必走的,莱茵河最美丽多变的部分。 搭船游河自有它特别的趣味,那就是可以同时欣赏两岸的风景。当一岸的古堡与市镇沐浴在阳光下,予人轻快、欢乐的神话式感受时,另一岸则被阴蔽的影子里,面对阳光仰望古堡,只觉是一个边缘明显的黑影子,是残暴的中世纪的证物。而阳光自岸边的缺口射进村镇,造成光、影,明、暗强烈对比的印象,是表现派摄影家的好题材。 坐在船上对欣赏建在河心岛上的堡垒自然是特别方便,莱茵河中最美的古堡是狄法兹堡,经过整修后,活像一个富于想像力的结婚蛋糕,在今天很难想出来当年那些凶恶的堡主用来收买路钱的所在成为风景明信片中的宠物。 走完了四个小时的航程,我们在柯布列兹再次搭火车南下,欣赏暮色中的对岸。若干平坡的岸边,葡萄园行列整齐的栽植,在自然的山势起伏中增加不少抽象的趣味,离柯市不远的成对的兄弟堡,一座恰恰阴面向着我们,与另一座造成明显的对比,有个古老的传说,说古代这两座堡垒是由一对兄弟所建,他们幼年时极为友爱,互不分离,但后来终因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而起了纷争,兄弟阋墙,于相对之山头各建堡砦,互不相闻,两堡之间居然还建造了城墙以示决绝。在暮色中,残破的堡砦竟觉使这故事复活起来了。 回到美因茨,尚有时间到市中心参观一下开创于十世纪的大教堂,并找到一个中国餐馆吃一顿饭,内人一直赞美那碗酸辣汤,使她打算多住几天,可以多照顾几次那家餐馆呢! 多瑙河与莱茵河同样是罗马帝国的前线,但其历史就远不如后者多彩多姿了。原因是欧洲的文明是以西欧为重心的,多瑙河虽比较长,其主要有航行之利的部分在比较落后的斯拉夫族控制的区城,在德国境内只是一条勉强可通航的小川,只有进入奥地利的林兹以后,河水因支流注入而可通行普通船只。而欧洲的文明在传统上是以维也纳为极东的界线。 多瑙河的名字是因维也纳而显的。维也纳是因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之首都而闻名于世界,特别是在十八、九世纪,维也纳是欧洲文明的首都,在建筑上,只有巴黎可与比拟,在音乐上更是惟我独尊,巴洛克时代是贵族气味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时代,多瑙河沾有这种浪漫气息是自然的。 今天到维也纳去找"蓝色多瑙河"是会令人失望的了,都市发展使河边成为繁忙的交通机器,而河边平坦,无自然景色可看。有名的维也纳森林远在数公里外的山边。今天去维也纳是看它的文化与艺术,去看那座城。 可是没有看到多瑙河的美景我们不肯甘心。这里与莱茵河谷不同,自德国到维也纳的铁路,是通过舒伯特的名城萨兹堡,虽大体与河平行,但却与河谷之间有一段距离。所以到奥国旅游而未看过多瑙河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为此向当地观光局打听,才发现多瑙河上自林兹到维也纳的一段与莱茵河自科隆到美因茨一样,是有游艇来往,供观光客参观的。由于这一段航程十分长,观光人员劝我们搭火车到半途的迈尔克,乘约五小时之游轮返维也纳。这个安排十分好,我们高兴的启程了。 我乐于走这一程,因为迈尔克的修道院是奥国十八世纪有名的巴洛克建筑。在火车上曾惊鸿一瞥,没机会细心欣赏,正引为憾事。这一趟多瑙行,即使没甚可观,至少也可了此心愿,先看了修道院再说。 迈尔克修院是当时建筑名家普兰道尔的作品,高踞山头,竟与堡垒无异。原来此修院等于皇室的退隐所,不但这修院的住持相当于高官,极接近王廷,且其地位负有防守性之责任。目前已无僧人,为一博物馆,陈列与皇家有关之肖像,及当时使用之书籍,器物。但其最动人者还是建筑本身。在近河边的断崖上,是修院的教堂,两座带着德国洋葱式圆顶的尖塔,以其装饰富丽的阳台俯视葱绿而广阔的多瑙河谷。这座阳台是要付钱才能进去的。 我们到达迈尔克的水边时,阳光正射着西向的教堂正面,黄色的多曲线的建筑,铜绿色的屋顶,稳踞在长满了树丛的岩壁之上,其景色之美是莱茵河上所看不到的。 自迈尔克到维也纳之间也有近五个小时的航程,多瑙河不像莱茵河谷那样繁密的景象,没有鸡犬相闻的市镇,首尾相接的驳船,没有那么多堡垒,更没有太多的观光客。两岸不是铁路、公路交通的要道,使这一段多瑙河在经济上没有太多的重要性,在自然风景上却要淳朴得多了。 我们也没有在莱茵河上那样心急,游艇上的观光客仍然不少,但说英语的却不多;都是来自德国的找数日之闲的忙人。因为没有莱茵河上拥挤,我们可以找个椅子舒服的坐下来。 多瑙河在此处不是两岸夹持的河道,而是自然的山水相凭倚的情形,所以景色富于变化。时而穿过平坦的原野,远处层山重叠,村落点缀其间;时而起伏的山岗,隐约可见堡垒雄踞其上,时而有惊险的峡道,形态秀丽的建筑临水而建。 一般说来,这五个小时并不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但若有美景,使人有较强烈的感受。给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一个建造在陡斜坡岸上的小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登岸的计划,但船泊码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家拾级而上,走进曲折而带点神秘的街道。而面临多瑙河的紧贴岸边而建的,是一座单塔高耸而华丽的教堂,好像立意要与山坡比高。 太阳西沉的多瑙河,竟起了凉风,这在八月的天气里,予人以新鲜的感觉,船航近维也纳,岸边一片平坦的树林,圆盘样的太阳自林后照过来,害得一位摄影的小姐忙碌不堪,当我们进到维也纳码头时,天色已晚,除了远处市内的灯外,看不到什么了。 对于多瑙河之游,我感到意犹未尽,据说多瑙河的风光要在匈牙利境内才见好,但自奥国以东,都在铁幕之中,对我们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这些年来,东欧国家因缺乏外汇,在维也纳设立观光局,诱引西欧及美国的旅客,溯江到布达佩斯观光,或北上到捷克的布拉格。欧美的年轻人已走遍了西欧、北欧,很想去未经战后工业化影响的东欧,所以共党政府赚了不少官价外汇。我看看价目表,似乎很公道,但是作为反共的中华民国国民,只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铁幕在爱好自由的人们大团结之下打破,使世界上喜欢旅行的人可以无阻碍的寻幽探胜,对于喜欢旅游的我来说,这也是大同世界理想之一吧! 记得在少年时代,怀抱着对异国风光的向往,对于欧洲的文明所知虽不多,但是不知什么人把贯穿欧陆核心的两条大河,翻译成如此动人,如此带有浪漫的气息的名称,因而对我产生一种非常神秘的吸引力,在穷困的读书时代,怎么也没想到有亲身前往一游的机会,谁知在后来的岁月里竟有三走莱茵,一渡多瑙的幸运,说起来,上天对我也不算太薄了。 这两条河在欧洲文化中的地位,主要是与日耳曼民族发展的历史相关联着的。莱茵河自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北麓,在德、法之间蜿蜒北流,于美因茨古城附近会合美因河,进入峡谷,在陡岭夹持之下,三弯九转的流进波昂、科隆平原,取向西北,泻入低地国家的名港鹿特丹入海。在欧洲的早期历史中,莱茵河的锋头主要是上段与中段,特别是在险谷中的那一段,是德民族史上多彩多姿的,充满了动人的传奇,十九世纪以来的文人墨客,不用说,也是为这段河谷的景色及其传奇色彩所深深感动着的。 此处原稿中有图 这一段险谷大约早在罗马时代,就为北征蛮荒的将军们相当重视的交通孔道。科隆的地名是来自罗马帝国时代,表示为帝国殖民地之北疆。河谷南岸不远的特利尔,自罗马到中世纪时代都是重要的军事与政治据点,但是这段河道真正出风头的时代,大约是自九世纪到十二世纪。那段时候是黑暗时代曙光初现,德国一度在查里曼大帝之下统一,又沦于四分五裂,政治上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可是光明即将到来,莱茵河下游的海港,与法兰德尔一带的商业开始繁盛,莱茵河遂成为连结海岸与德国腹地的重要孔道。这条通道甚至穿越阿尔卑斯山,到达比较开化的北意大利,使北方的文化早日萌芽。 今天我们所欣赏的中段莱茵河的景物,除了天然的断崖、湍流之外,主要是靠河两岸山头上的古堡,与离河边较远的修道院与教堂。莱茵河两岸的宗教建筑,发达于第十至十二世纪,是一种外表很坚实,尖塔很多但很淳厚的风格;史家称之为"莱茵式仿罗马建筑"。最常见到的是在科隆与美因茨,但最精彩的是在史培尔与马希。 当年这些修道院设立在河谷附近,大约因宗教是与政治力量并行的。但自中世纪以来,修道士们就利用莱茵的天然资源酿起葡萄酒来。我对这段历史不太清楚,但是不是修道士们因为圣经上用葡萄酒代表耶稣基督的血,所以就堂而皇之的生活在酒窖里呢?总之修道士们以其用之不尽的时间研究酿酒的技术,又以宗教的特权,免受战争的困扰,室而藏之,使美酒越发香醇。修道院不但能够自足,竟也可靠酒赚钱了,莱茵河岸若没有这美酒,浪漫的趣味恐不会这样浓厚。 若要乘船游河,欣赏莱茵风光,则景物中的主角是些古堡的残迹。这些古堡除少数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有些好事之徒建造以拟古者以外,大多是早期中世纪的产物。当时的世界,没有公理,只有一些蛮横不讲理的领主。这些人在缺少统一政府的情形下,各占一方,很像章回小说上的山大王。他们在山头上建造一个堡垒,居高临下,让他们的臣民住在河边,然后扼守河道,对通过河道的船只,或行经河边的行人,一律课以过路税。 这种无本生意在当时必然很好做。山大王们若只对种葡萄酿酒的小民课税,所得可能有限,而远航的商人是多金的。自十世纪到十二世纪,大家都看上了收买路钱是良好的财源,有力的霸主都设法在莱茵河边设一关口,并盖一座堡垒在山头上,既可自保,又可威震商民。所以到最热闹的时候,莱茵河中段有三十几个收费站,真可以说三步一关,五步一卡,步步都要钱。 古堡是使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但是我在欣赏那些可以入画的残迹之余,不禁佩服商人的伟大。他们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无形的缔造者。驾着原始的船只,行驶在急流的河川中,还要应付这些不易侍候的大爷,他们恐怕不只为发财,也是一些冒险家吧。好在历史与人的记忆一样,不管是多痛苦艰难的阶段,一旦过去,回忆起来总有一丝甜味。莱茵河区的居民对于那样无法无天的时代,也能于后日用一些神话来粉饰。他们津津乐道,居然把一些杀人魔王看成多情善感的骑士或王子,专喜欢创造感人的爱情悲剧。 到今天这中段河谷仍然是德国南、北两部分联络的孔道,仍然是水运繁忙的河流。在狭窄的河谷两岸各有铁路一条,公路一条。所以在德国旅行,若不搭乘飞机,要不经过这段河谷是不可能的。但比较起来,仍然是以河运为重要,它至今是自瑞士、法国、德国出海的主要河流。运河的工具已经不是有浪漫趣味的帆船,而是体型庞大的特别设计的驳运船,这种船身很低,几乎贴近水面,上部结构很少,故虽每分钟都有驳船穿过,对山景水色尚没有构成影响。到法国东部内陆或瑞士山区的驳船要经过上流数次水闸才能抵达。其国际性的色彩仍然存在。 我三次穿过这段河谷,一次乘汽车,一次乘火车,最后一次乘船。乘汽车的一次,适值阴雨,又是冬天,莱茵河谷出奇的宁静,河水铁灰色,飘浮着成组驳船,对岸山色阴郁,而时时出现于山巅的古堡残迹只是一抹淡淡的褐灰色,予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冬日的阳光时间很短,故河谷两岸的观光与度假的小村镇是非常寂寞的。 莱茵的风光是动人的,但其风景组成的要素却很简单。夹持着狭窄的河道的两岸,是陡斜高耸的石岸。蓊郁的树丛使两岸显得十分苍老。但抬头看去,天际线起伏,形成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山头。在这些山头的关键位置,是一些形式简繁不同的堡垒。这些古堡大多是以天空为背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所以十分醒目动人。 凡是山上有古堡的地方,其岸边与水相交之处,必是一个大小不同的村落或小镇,这些村镇发生得很早,但目前的建筑多半是十八世纪以后的造物,晚近所建造的也不少。二三层楼的小村镇总围着一座小教堂;教堂的尖塔与山上的堡垒相辉映,使人回忆起属于武士与教士的中世纪文明。村镇的建筑也许是有意配合着河谷的深沉的色调,所取的调子是轻快的,以白色为主,屋顶则多为淡灰色,配置的方法是错落有致的自然手法。在阳光之下,产生复杂的阴影交错的趣味。加上树木掩映,船舶往来,旗帜飘扬,予人以人间、天上,现实、梦想不分的感觉。这是莱茵河使初次造访的人产生令人窒息的美感的原因。 在阴霾的冬日过圣古尔山峡,特别使人为这削壁所迷惑。我没有到过我国长江的三峡,但自文字的描写上看,一定比莱茵河险恶百倍。今天看圣古尔山峡原没有什么特别惊险之处,河面亦算平静、宽敞,河水虽遇峭壁转急弯而过,似亦不能算湍急。是不是近几百年来,圣古尔山峡已经随岁月之流逝而改变了呢?可是自中世纪传下来的故事,说在这峭壁的顶上,老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向航行到这里的水手们唱着挑逗的情歌,而那些把持不住的年轻水手,在与那位少女酬答时,疏忽了无情的急流,他们的船就撞到峭壁上,他们也葬身在旋流之中了。 游莱茵河最好的办法是选一个河边的小镇住上十天半月,看河谷在阴凉的清晨中醒来,看朝阳为古堡披上耀眼的新衣,而沉睡在山脚下的小镇,与反映着微蓝的晴空的河面,好像时间被冻结了一样。等太阳高升,整个河谷活动起来,古堡峥嵘的神采出现,阳光使村镇如同小巧可爱的木刻玩具一样,起伏的山岗都立体化了。夕阳照着另一岸的堡垒,如同晚餐桌上的蜡烛,反射得业已在阴影里的整个河谷,带着一层温暖的金色,使人难以相信的感受到落日的余晖。 说来可怜,我没有机会在小镇上居留,不但因为行色匆匆,而且旅社老有人满之患,没有几个月前的预订,想留也不容易,可是我曾因故乘火车来回于波昂与法兰克福之间一次,来在晨间,回时已黄昏,使我体会到莱茵河谷一日间的景色变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九七四年夏天偕内子自德国北部到科隆,再游莱茵,这次我们选择的是乘船,莱茵河上有一种汽船是专为游客开航的,自科隆到美因茨以北的小镇,航程约八小时,等于是一整天了。这船的好处是速度慢,又可沿途选择市镇,弃舟登岸,为整日或数小时之游,再登下班汽船,继续旅程。它的缺点是航速太慢,在风景诱人之处固然很好,可是全程中亦有不少景物平凡的段落,这样长时间的乘船,性子急的人难免觉得不够兴奋。 我们也觉得八小时之航程太长,决定先乘火车到美因茨,找妥了旅馆,放下行李,然后到宾根,游船的南端一站,搭船北上,这样约四小时左右可抵柯布列兹,在穆塞河口的一座大镇。这一段是大部分观光客所必走的,莱茵河最美丽多变的部分。 搭船游河自有它特别的趣味,那就是可以同时欣赏两岸的风景。当一岸的古堡与市镇沐浴在阳光下,予人轻快、欢乐的神话式感受时,另一岸则被阴蔽的影子里,面对阳光仰望古堡,只觉是一个边缘明显的黑影子,是残暴的中世纪的证物。而阳光自岸边的缺口射进村镇,造成光、影,明、暗强烈对比的印象,是表现派摄影家的好题材。 坐在船上对欣赏建在河心岛上的堡垒自然是特别方便,莱茵河中最美的古堡是狄法兹堡,经过整修后,活像一个富于想像力的结婚蛋糕,在今天很难想出来当年那些凶恶的堡主用来收买路钱的所在成为风景明信片中的宠物。 走完了四个小时的航程,我们在柯布列兹再次搭火车南下,欣赏暮色中的对岸。若干平坡的岸边,葡萄园行列整齐的栽植,在自然的山势起伏中增加不少抽象的趣味,离柯市不远的成对的兄弟堡,一座恰恰阴面向着我们,与另一座造成明显的对比,有个古老的传说,说古代这两座堡垒是由一对兄弟所建,他们幼年时极为友爱,互不分离,但后来终因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而起了纷争,兄弟阋墙,于相对之山头各建堡砦,互不相闻,两堡之间居然还建造了城墙以示决绝。在暮色中,残破的堡砦竟觉使这故事复活起来了。 回到美因茨,尚有时间到市中心参观一下开创于十世纪的大教堂,并找到一个中国餐馆吃一顿饭,内人一直赞美那碗酸辣汤,使她打算多住几天,可以多照顾几次那家餐馆呢! 多瑙河与莱茵河同样是罗马帝国的前线,但其历史就远不如后者多彩多姿了。原因是欧洲的文明是以西欧为重心的,多瑙河虽比较长,其主要有航行之利的部分在比较落后的斯拉夫族控制的区城,在德国境内只是一条勉强可通航的小川,只有进入奥地利的林兹以后,河水因支流注入而可通行普通船只。而欧洲的文明在传统上是以维也纳为极东的界线。 多瑙河的名字是因维也纳而显的。维也纳是因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之首都而闻名于世界,特别是在十八、九世纪,维也纳是欧洲文明的首都,在建筑上,只有巴黎可与比拟,在音乐上更是惟我独尊,巴洛克时代是贵族气味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时代,多瑙河沾有这种浪漫气息是自然的。 今天到维也纳去找"蓝色多瑙河"是会令人失望的了,都市发展使河边成为繁忙的交通机器,而河边平坦,无自然景色可看。有名的维也纳森林远在数公里外的山边。今天去维也纳是看它的文化与艺术,去看那座城。 可是没有看到多瑙河的美景我们不肯甘心。这里与莱茵河谷不同,自德国到维也纳的铁路,是通过舒伯特的名城萨兹堡,虽大体与河平行,但却与河谷之间有一段距离。所以到奥国旅游而未看过多瑙河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为此向当地观光局打听,才发现多瑙河上自林兹到维也纳的一段与莱茵河自科隆到美因茨一样,是有游艇来往,供观光客参观的。由于这一段航程十分长,观光人员劝我们搭火车到半途的迈尔克,乘约五小时之游轮返维也纳。这个安排十分好,我们高兴的启程了。 我乐于走这一程,因为迈尔克的修道院是奥国十八世纪有名的巴洛克建筑。在火车上曾惊鸿一瞥,没机会细心欣赏,正引为憾事。这一趟多瑙行,即使没甚可观,至少也可了此心愿,先看了修道院再说。 迈尔克修院是当时建筑名家普兰道尔的作品,高踞山头,竟与堡垒无异。原来此修院等于皇室的退隐所,不但这修院的住持相当于高官,极接近王廷,且其地位负有防守性之责任。目前已无僧人,为一博物馆,陈列与皇家有关之肖像,及当时使用之书籍,器物。但其最动人者还是建筑本身。在近河边的断崖上,是修院的教堂,两座带着德国洋葱式圆顶的尖塔,以其装饰富丽的阳台俯视葱绿而广阔的多瑙河谷。这座阳台是要付钱才能进去的。 我们到达迈尔克的水边时,阳光正射着西向的教堂正面,黄色的多曲线的建筑,铜绿色的屋顶,稳踞在长满了树丛的岩壁之上,其景色之美是莱茵河上所看不到的。 自迈尔克到维也纳之间也有近五个小时的航程,多瑙河不像莱茵河谷那样繁密的景象,没有鸡犬相闻的市镇,首尾相接的驳船,没有那么多堡垒,更没有太多的观光客。两岸不是铁路、公路交通的要道,使这一段多瑙河在经济上没有太多的重要性,在自然风景上却要淳朴得多了。 我们也没有在莱茵河上那样心急,游艇上的观光客仍然不少,但说英语的却不多;都是来自德国的找数日之闲的忙人。因为没有莱茵河上拥挤,我们可以找个椅子舒服的坐下来。 多瑙河在此处不是两岸夹持的河道,而是自然的山水相凭倚的情形,所以景色富于变化。时而穿过平坦的原野,远处层山重叠,村落点缀其间;时而起伏的山岗,隐约可见堡垒雄踞其上,时而有惊险的峡道,形态秀丽的建筑临水而建。 一般说来,这五个小时并不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但若有美景,使人有较强烈的感受。给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一个建造在陡斜坡岸上的小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登岸的计划,但船泊码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家拾级而上,走进曲折而带点神秘的街道。而面临多瑙河的紧贴岸边而建的,是一座单塔高耸而华丽的教堂,好像立意要与山坡比高。 太阳西沉的多瑙河,竟起了凉风,这在八月的天气里,予人以新鲜的感觉,船航近维也纳,岸边一片平坦的树林,圆盘样的太阳自林后照过来,害得一位摄影的小姐忙碌不堪,当我们进到维也纳码头时,天色已晚,除了远处市内的灯外,看不到什么了。 对于多瑙河之游,我感到意犹未尽,据说多瑙河的风光要在匈牙利境内才见好,但自奥国以东,都在铁幕之中,对我们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这些年来,东欧国家因缺乏外汇,在维也纳设立观光局,诱引西欧及美国的旅客,溯江到布达佩斯观光,或北上到捷克的布拉格。欧美的年轻人已走遍了西欧、北欧,很想去未经战后工业化影响的东欧,所以共党政府赚了不少官价外汇。我看看价目表,似乎很公道,但是作为反共的中华民国国民,只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铁幕在爱好自由的人们大团结之下打破,使世界上喜欢旅行的人可以无阻碍的寻幽探胜,对于喜欢旅游的我来说,这也是大同世界理想之一吧!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建筑笔记》其他试读目录

• 原书目录
• 序:我看汉宝德
• 后记:我的写作生涯
• 莱茵与多瑙 [当前]
• 漫谈中国人的环境观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