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的冬天面临着严寒,但客观地说,跟1984年艾斯纳走马上任那阵相比,现在的情形要好得多。艾斯纳对迪斯尼在短期内扭转局面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公司的挫折是暂时的,其管理团队精良无比,其产品一如既往属于最高水准,其品牌是同业羡慕的对象。“也许我脑子有点疯,但我实在看不出这是一场危机。我们还好好活着,媒体就急急忙忙要把我们埋葬”。从好的一面看,艾斯纳的乐观并非百分之百的公关论调。迪斯尼的网络企业已经彻底精兵简政,只要网络广告业稍有起色,该单位便能自食其力。电视业也是如此,如今的共识是市场已跌至谷底,待经济一复苏,广告收入便会增加;再者迪斯尼旗下有众多电视频道,东方不亮西方亮,收视风险得到有效分散。 但跟宏观经济无关的,是迪斯尼本身的产品质量。迪斯尼需要好几部《怪物公司》这样的佳片,才能力挽狂澜,弥补ABC的亏损。从ABC的角度,培育几部高收视的节目更需要时间,因为新剧集的成功率一般都不到10%,一炮而红的更少,有些需要两三年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这就加剧了投资风险。 迪斯尼的光明点仍是它的“看家本领”--主题公园。撇开美国国内的经济前途不谈,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增长热点在海外市场。 2001年9月4日,东京迪斯尼海上乐园开张,这家造价28亿美元的新乐园坐落在东京迪斯尼乐园的旁边,而1983年开张的东京迪斯尼乐园是全球迪斯尼主题公园中人均消费最高的,并且连续13年稳步增长,直到1998年。在日本经济常年不景气之际,东京迪斯尼能有此表现,已堪称奇迹。但老乐园显然已过了高峰期,而新乐园的开张究竟会有怎样的效应?迪斯尼和它的日本合伙公司指望两家乐园联手,每年能吸引2500万游客,比老乐园一年1730万要多770万。 经济学家估计,两家乐园能为当地经济创造150亿美元的效益,包括附近的辅助性第三产业。但迪斯尼总部为这家新乐园才投资了区区2000万美元,主要用于设计工作,而按照合同,它将从该乐园收取10%的门票钱、5%的食物和礼品销售收入,还有10%的广告赞助收入。 也有专家警告,加州迪斯尼乐园旁新建的加州冒险乐园便没有起到互相促销的作用,而最糟糕的是若两家邻居出现游客蚕食现象怎么办?另外,环球影城即将在大阪开辟乐园,势必会夺走部分当地和附近地区的游客,他们不必远道上东京玩美国式乐园。这就是米老鼠和迪斯尼的品牌效应化腐朽为神奇的时候,根据东京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东京迪斯尼乐园的开张,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文化的最大盛事。可见迪斯尼的招牌有多值钱。 巴黎迪斯尼乐园自1993年开张以来,每年吸引1250万游客。虽然欧洲迪斯尼公司有22亿美元的债务,但它正在乐园附近开辟新的大型设施,包括一个新的以电影为主题的乐园,造价5.56亿美元,预计两家公园将共吸引1700万游客。欧洲迪斯尼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需要向总公司支付授权费,为营收的2%,另外还有1%的管理费。 香港迪斯尼乐园定于2005年完工。该乐园的筹建资金主要来自当地,迪斯尼本身并没有花多少钱。另外,艾斯纳虽然否认了在2008年前兴建北京迪斯尼的传说,但他并不排除未来在中国其他地方建乐园的可能。他说:“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我相信,在未来哪一天,我们能建造一处离香港较远、不会互相竞争的乐园。” 海外市场的迅猛发展,平衡了美国本土市场的压力。如果欧洲迪斯尼能将游客的平均消费额提高到美国的一半水平,每年便能增加30亿美元的收入。正如艾斯纳的二把手伊格所说:“我们的品牌驱动着业绩的增长,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将它扩大。” 但再怎么扩大,要回到艾斯纳执政期前13年的水平似乎很难,当时迪斯尼股票每年上涨27%。艾斯纳又在审看剧本、出席每周讨论会,他提倡的综效策略后来反映在三部新片中,这三部影片(《加勒比海盗》、《乡村熊》和《鬼屋》)都是根据迪斯尼乐园的项目开发出来的。以前都是电影红了再派生其他产品,这回电影要向过山车的主题吸取灵感。但策略不能保证效果,这三部影片中,第一部取得空前的成功,另外两部则彻底失败。 新兴科技的普及也为迪斯尼开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当年家庭录像机为迪斯尼仓库里的经典片创造了财源,如今DVD将再次创造奇迹,因为迪斯尼动画片是最经得起反复欣赏的。有线电视点播台是另一条财路,增加了优秀节目的销售渠道。迪斯尼的歌曲、人物及游戏,如今可以通过手机“订购”,在日本已有200万用户每月支付1-2美元下载其音乐和卡通,同类服务也在美国推出。 跟其他媒体巨擘相比,迪斯尼的吞并胃口似乎不大,为此艾斯纳一直遭到外界的批评。但他坚信,迪斯尼的实力来自内部,“我这一辈子都好像是荷马史诗中的奥德塞,我把自己捆在船的桅杆上,任凭海妖怎么唱歌,我都不为所动。我这个行业的‘海妖’就是那些指手画脚的经纪人、投资银行、媒体等。我们加固了公司的基础,推动了公司的业务。一旦经济转向,人们对于飞行的恐惧心理消失,ABC开发几部热门片,我们就能恢复当年的元气,因为我们已经很精简。当一切烟消云散,我们仍会是一家本行业的高增长企业”。 至2004年,迪斯尼依然没有起色。在一次次的股东压力下,艾斯纳终于答应于2006年下台。2005年,他提前“退休”,由原来的“第二把手”罗伯特·伊格接任。伊格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除了艾斯纳的心腹彼得·默菲。 在伊格的领导下,迪斯尼修补了跟皮克斯的关系,并以7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此外,香港迪斯尼于2005年正式开业,尽管收入不甚理想,但迪斯尼依然宣布将在上海兴建中国的第二座迪斯尼乐园,此项目已于2009年底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电影方面,《歌舞青春》小兵立大功,成为卖座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