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访谈录陈可辛: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_中国导演访谈录陈可辛: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电影 > 中国导演访谈录 > 陈可辛: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

中国导演访谈录——陈可辛: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

许多人把陈可辛归类为拍艺术电影的导演,陈可辛自己并不认可这个说法:“我从来不会把自己装成一个艺术家,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也不喜欢艺术片,我拍的东西都是我最喜欢的,只是我喜欢的东西没有那么高深。”他习惯性地边说边用手往后拂了下那头看起来颇有艺术风范的及肩长发。 陈可辛最看不起的导演就是:“电影拍完后,观众说不好看,他还在跟人辩论说你看不懂。这很无聊、很悲哀,大家都还是人嘛,没有所谓多高的,你讲人的故事,有100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什么人都看得懂的。” 陈可辛的电影故事大家都看得懂,也有真实感,因为他“自己看电影,很喜欢看到一些比较真的故事,感觉很暖和。我年纪小的时候,看一些很假的故事都能感觉很暖和,很容易就相信了;年纪越大,就越不相信那些很假的故事,所以你要能找到越来越暖和、越来越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也有一些很真的电影,你并不觉得暖和,因为他表现的是一些血淋淋的现实,你会看到控诉,还有导演的愤怒”。 在陈可辛看来,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很温暖,又有真实感,是让人很兴奋的事。“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因为上一代没有给我任何压力,我爸跟我哥儿们一样,什么都谈,这使我没有愤怒,也没有阴暗面。年轻导演通常都很愤怒,通常都有很多阴暗面,他的阴暗面使得他的作品有火,我的作品里就没有火,这使得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我的电影《双城故事》时,就说这真的不像一个新导演拍的,像一个老导演拍的。” 陈可辛走上电影之路是受父亲的影响,“因为他也是拍电影的”。陈可辛的父亲陈铜民是泰国华侨,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工作过,之后在香港做电影导演。1962年陈可辛在香港出生,12岁时随家人迁往泰国。“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电影,是我在美国念书,放暑假时,正好吴宇森要去泰国拍片,托我爸爸找一个会泰文、英文、中文的人做翻译,他就推荐了我。”就这样,陈可辛从做翻译开始,一头扎进了电影的世界,再也没有回头。1991年,陈可辛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这一年,他28岁。 许多演员通过陈可辛的电影,获得了演艺生涯的第一次:《双城故事》使曾志伟获得了演艺生涯的第一个金像奖影帝;2002年的恐怖片《三更》,让黎明第一次成为金马奖影帝;2005年的歌舞片《如果·爱》,让周迅第一次成为金像奖影后;而他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拍摄的《甜蜜蜜》,更是获得了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9项大奖,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美国《时代周刊》把这部影片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电影”。 “我的电影里,现代人再也没有传统的束缚,没有外界的阻力。他们唯一的阻碍是自己,不合、分开都是因为自己。” 1997年,陈可辛转战好莱坞,然而与吴宇森、成龙的香港制造相比,陈可辛的文艺片很难让美国投资者看到成功的卖点,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情书》没有受到任何重视,甚至连劣评都不多。2000年,陈可辛从好莱坞回到香港,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制作高质量的亚洲电影是他的目标。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陈可辛都用来参加电影的公益活动,发现和扶植年轻导演。 陈可辛说自己是认识的人里面工作最多的人,“我不是觉得是自豪,这是一种悲哀,我工作多到已经不及格做一个导演。因为一个导演,他一定要有空的时间去思考,但我基本上已经没有空的时间,我要经营公司,监制很多戏,很多时候我就把生活拉到工作上面去”。 从《双城故事》、《金枝玉叶》到《甜蜜蜜》、《如果·爱》,十几年来,陈可辛电影的类型变化了,但是电影中表达的情绪没有变,温暖是底色,情感是主题。哪怕是《三更》这样的恐怖片,灵异对这部片子而言也只是个外包装,“每个导演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人生观,我觉得他的电影本身就是他的人生观,这些是经营不了的,你再经营也不能经营10部、20部片子,对一个导演来说,一辈子的电影可能都是一样的。对我来讲,要是不讲情的话,我没信心拍得好,我喜欢用感情来做根,比较容易拍”。 让陈可辛描述一下《投名状》时,他用了“英雄本色”四个字,“我觉得这种电影是近年久违了的讲情谊的电影,三个人的兄弟情”。他还是紧紧抓住那个“情”字不放,而不愿强调影片中的其他要素:古装,兵器,动作,战争。在陈可辛的导演生涯中,这是他拍过的最没有底的电影:“我拍了十几年电影都没有拍过动作片,我不喜欢拍动作片,不喜欢拍特技片,更不喜欢拍古装刀剑片,也不会拍很多人的戏。”陈可辛拍这部电影最深的感受:“一个字,苦。那个苦不是来自肉体的,是精神上的苦。拍摄第一个礼拜就出了问题,我不会拍打戏,概念都是虚的,要把这个概念变成现实,需要很多人去帮你沟通,可能用了很多的劲儿,结果都不是你要的效果,只能不停地重复做重复做,重复到你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投名状》翻拍自张彻版的经典武侠作品《刺马》,最早时这部片子也叫做《刺马》,后来才更名为《投名状》。《刺马》的故事来自于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张汶祥刺马新贻”一案,马新贻、黄纵、张汶祥本为结义弟兄,在投军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发迹,而后来黄纵之妻与马新贻私通,马新贻暗杀黄纵,而张汶祥则刺杀马新贻为兄报仇,事成后张汶祥也被处死。在张彻版中饰演三兄弟的,分别是狄龙、陈观泰和姜大卫,而在《投名状》中,三人更名后分别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饰演。 在徐克眼里,《投名状》与他当年名作《黄飞鸿》、《笑傲江湖》具有共同的新鲜感,但“自己拍的是武侠片,而陈可辛和李连杰他们这次拍的却是战争片”。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中国导演访谈录》其他试读目录

• 倾心之谈,谈些什么
• 陈凯歌:妥协不是坏事
• 考虑市场有什么错吗?
• 谁都有武功废了的时候
• 好莱坞就是一个配方
• 也许我现在已经逐渐变成职业导演
• 没有张艺谋,或没有陈凯歌不都挺寂寞嘛
• 我一点都不热爱工作
• 笨人也可以幸福,但是笨人很难美满
• 就算没加广告,我也不是艺术家
• 我拍的是文艺商业片
• 我最怕人家说我自私,这是我的软肋
• 电影就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 不是中国电影帮助了我,是我帮助了中国电影
• 得了百花奖,我的高兴是有限的
• 我是个对人民有意义的人
• 贾樟柯:做电影人,是我寻找自由的一个方法
• 很不爽,总有一种单枪匹马的感觉
• 《站台》是我最心痛的
•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有钱吗”
• 我不害怕,我觉得神秘
• 我对这个职业的特点没有预见性
• 王小帅:我已人到中年
• 电影看了100多遍,让我要崩溃了
• 我还站在原来的位置上,只是现在场地大了,把我包进去了
• 我在生活上的安全感不够
• 顾长卫:让电影看上去不那么堕落
• 一只眼睛看世界
• 好莱坞不够刺激
• 我很好奇我到底拍出来的是什么样一部电影
• 我其实表面上内向,内心也不是都内向
• 徐克:武侠是一种浪漫
• 《七剑》,400年前的纪录片
• “徐老怪”的铁血柔情
• 闯荡好莱坞
• 重出武侠江湖
• 个人的世界
• 胡玫:我喜欢别人说我不像导演
• 我特别善于把一些门关上
• 女人比男人更了解男人
• 收视率和我有关系,是我的尊严
• 我的人生中有过失败
• 赵本山:为国人生产快乐的农民
• 足球老总
• 铁岭名片
• 雅兴文人
• 文化老板
• 影视校长
• 干足球是我做的挺奸的一件事
• 我要让“刘老根大舞台”连锁起来
• 我这个人弄不出悲剧来
• 上春晚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快乐
• 我是个挺准确的人
• 现在的苦是甜的
• 我不会得忧郁症,我会把对方整忧郁了
• 我要觉得我不幸福的话,就有点不满足
• 陈可辛: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 [当前]
• 我的性格是不改到最后那一秒,我不兴奋
• 我现在才开始有一点反叛精神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