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三_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三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电影 > 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 > 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三

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三

法国导演与好莱坞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都对最早开辟新大陆的移民所信奉的“他们有梦想的权力,因为上帝选择了他们”之类的乐观主义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痴肥妄想。在法国《电影前台》杂志里面不难发现他们分析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句子:“……他们对体制有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为之效力。公司或者集团是体制的象征,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体制使社会生活仪式化。每天的节奏、做每样事情的时间,都被限制。如果不幸遭到解雇、患了癌症、丧失财产,那么他们将被体制一笔勾销。所以 他们拥有越多的驾驶执照,就拥有越多的社会认同。”事实上也是如此,法国人如此主张平等、博爱、自由,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口号,也是国旗的三色,曾被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蓝》、《白》、《红》致以个人的敬意。所以,法国式的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轻蔑和自嘲,总是试图绕过一个显而易见的团体或者体制。比如我们很少看到以黑帮片或者警匪片,或者以科幻大制作著称的法国电影。里奥·卡拉克斯(Leos Carax)的《坏血》(1986年),那个男孩亚利克斯最后死于一场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辨,而不是美国黑社会的子弹。沃卓斯基兄弟(Andy and Larry Wachowski)的《黑客帝国II—母体重新装载》(Matrix Reloaded)被法国人称为“重磅炸弹”。法国式的浪漫,从来不会让灵魂为了“摩天大楼里的神秘病毒”大动干戈,所以他们会嘲笑美国人窃取病毒涂炭生灵然后再挽救地球的行为。也许可以将法国电影在知识、历史、文化、艺术等等方面的创新(尽管有时候显得有些造作),视为一种“十分生硬的营销策略,即试图将法国电影与法国自称的高品位拴在一起(美酒、美食、香水、时装、发式……)”(美国《广角》杂志·《经典法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敏感性》)。 不过相信法国大多数导演,并非是为稻粱谋而讨好高品位的观众。这是他们的禀性,也是他们兼备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此泛指广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使然。这是一个中产阶级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而知识分子作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必然会感到某些困惑和尴尬。幸好他们掌握着近乎完美的修辞学的天赋和传统,能够为自己找到压抑欲望的释放窗口,以及狡辩的捷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其他试读目录

• 一本讲“电影与城市”的书
• 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一
• 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二
• 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三 [当前]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