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牛刀小试_蒙曼说唐牛刀小试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 蒙曼说唐 > 牛刀小试

蒙曼说唐——牛刀小试

在唐玄宗的默许下,才高气盛的张说略施小计,成功地排挤掉了最大的政敌张嘉 贞,顺利地成为唐玄宗内阁的首席宰相。而自从唐玄宗在开元元年真正执掌社稷 以来,大唐王朝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初步显现出盛唐气象,但是一些积存已 久的弊病也渐渐地显露出来。那么,此时出任首席宰相的张说,是否能够解决这 些问题呢?唐玄宗会放手让张说一展拳脚吗? 第十七章 牛刀小试 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人事斗争很没意思。不过,复杂的斗争也总有其理由。事实上, 张说跟张嘉贞斗也不完全是争权夺利,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想要辅佐唐玄宗 干一番大事业!经过从地方到中央几年的历练,他发现,唐朝在军事、政治和文 化上都存在着一些大问题、大弊病,他想集中权力,在自己手上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他都发现什么问题了? 一、军事改革 张说发现,当时军事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两个,第一是边防军太多了,第二是 中央的卫兵太少了。 先看边防军。当时唐朝驻守边疆的士兵有多少呢?60万。有人说这也不算多。但 是,判断兵多还是少,关键看够不够用。张说在边疆待了几年,他知道,以当时 的边疆形势,根本用不了60万兵。这些兵说是去驻守边疆,其实好多人都成了白 白给将军们干活的奴隶了。这不是人才浪费吗?怎么办呢?开元十年(722),张 说平定完河曲地区的胡人叛乱,回到长安之后不久,就把心中酝酿已久的建议提 出来了。他对玄宗说:现在边境形势比较稳定,不如减少20万的边防军,让他们 回家种田算了!玄宗一听眼睛都瞪大了,说:边防军总数是60万,减员20万,这 不就等于裁军三分之一吗?这规模太大了吧。何况,以前的将军们都在跟我说兵 力不够,整天要追加兵额,现在你怎么要裁军呢?张说回答说:我在边疆这几年 ,太了解边疆的情况了。我们大唐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可是自从开元四年默啜 可汗死后,突厥就衰落了,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跟我们打仗!再说,兵贵精, 不贵多。以前的将领之所以整天让陛下增兵,那无非是为他们自己考虑,一方面 侵吞国家配给士兵的物资,另一方面也是想要白白使唤这些士兵。哪里真是出于 巩固边防的需要!本来就用不了这么多兵,现在河曲的胡人问题也解决了,更用 不了这么多人。所以,不如趁此机会裁员,让这些士兵回家种田。要知道,农业 才是国家的根本呢!玄宗说:你讲得自然有道理,但是,一下子裁这么多人能行 吗?张说一听,慨然答道:陛下要是不放心,我张说愿意以全家100多口人作担保 ,如果因为裁军造成边疆不稳,我们张家全家抵罪!玄宗见宰相如此有信心,也 就表态说: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吧!一下子,20万人解甲归田了。 张说这个建议意义大不大呢?太大了。要知道,20万人就是20万家庭的主要劳动 力,中国古代农业立国,农业是体力活,靠的就是青壮年劳力。这些人都走了, 家里头谁来种地啊?要是地都抛荒了,那还谈什么开元盛世啊!所以裁军是一项 大大的德政。可能有人会想,当时玄宗锐意进取,张说能当上宰相,不是跟他的 军功直接相关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裁军呢?其实,这就是张说了不起的地方了。 他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但是他决不想搞穷兵黩武。他知道,无论如何,国内发展 才是大唐帝国的重心所在。能够认识这一点,坚守这一点,就是好宰相,这也是 开元盛世的真正思想基础。 边防军解决了,再看中央的卫兵。中央的卫兵为什么太少了?因为都跑光了。这 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 合一。府兵本身都是均田的农民,平时在家种地,遇到战争就自己准备各种装备 随军出征。我们熟知的《木兰辞》不是讲得非常清楚吗?一旦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马上就得开始作各项准备了:她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买这些呢?因为按照规定,府兵的装备是要自己准备的。 除了出征和镇守边疆之外,府兵还要轮流到朝廷担任卫士。这种制度最大的好处 就是国家不用养兵,财政负担小。但是,最大的坏处就是,府兵本身的负担太大 了。唐朝初年的时候,战争比较少,府兵还能负担得起,而且,唐初立了功赏赐 也多,好多人,像我们熟悉的英雄薛仁贵,还会自备行头,当志愿兵。但是,到 了唐高宗、武则天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越来越多,府兵们逐渐 意识到,到了战场很可能有去无回啊!就算在战争中侥幸活下来,自己已经没多 少时间种地了。地种不好,家里自然越来越穷,穷到一定程度,只好把地卖掉, 卖了地,拿什么去买军事装备呢?整个成了恶性循环,谁都不愿意当府兵了。但 是,政府手里有兵籍,就像《木兰辞》里说的:“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到时候就会召唤你,怎么办呢?只好逃跑。户口本上还是长安县某乡的农民,实 际上已经全家都跑光了。这种情况发展到唐玄宗执政的时候,已经非常严重了, 根本就抽调不到足够的人到长安城来宿卫了! 《木兰辞》 亦称《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怎么办呢?其实,这件事张说已经琢磨很久了。他对唐玄宗讲,府兵制维持不下 去了,不如索性花钱雇人当兵。凡是身体条件合格的,不管是什么出身、经历, 只要他愿意到长安来当兵,我们就花钱雇他。如果能这样做的话,那当兵就不是 一份义务,而是成了一份职业了。既然当兵也能养家糊口,那肯定有人愿意从事 这个职业,就不愁没兵了。玄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在长安周边几个州发出招兵的 通知,结果怎么样?青壮年踊跃报名,不到半个月,就招募了12万精兵。这12万 精兵是严格选拔出来的,所以论质量,可比原来的府兵高了不少。而且,他们既 不用种田,也不用再到边疆打仗,就专门承担守卫长安的工作,专业素质当然也 就提高了。唐朝的燃眉之急不就解决了嘛! 大家可能觉得,这张说太有才了!我们这么想,可是,古代人未必这么想。比如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说,这场改革,大大地不好!为什么不好呢?他说:“兵 农之分,从此始矣!”兵农分开,怎么不好了?说白了就是财政负担重了,国家得养兵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司马光固然是个 伟大的史学家,可是,他的观点也并不都对。就拿府兵改募兵这件事来说,张说 这个改革没什么不好。相反,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首先,社会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这是一个基本趋势。比方说,我们常常觉 得古代人都是全才,像孔子,不仅懂哲学、伦理学,还懂音乐、数学,甚至还懂 武术!我们现在哪有这样的人呀,是不是我们不如古人呢?当然不是,应该说随 着社会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晰,我们当了哲学家,就很难再当音乐家了。军 队也是一样,越向前发展,就越不可能兵农合一。兵农分开了,军队成了专职, 素质就能提高;同样,农民不用分心,只管好好种田,生产能力也提高,这不是 两全其美的事吗? 其次,原来兵农合一,国家的负担是轻,可是老百姓的负担重,而一个国家要想 繁荣,除了国家储备要上得去,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手里得有钱。当时,唐朝经过 一百年的发展,再加上玄宗的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政府已经不差钱了,本来也 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让老百姓松一口气了!张说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府兵制,实 行募兵制,就叫做实事求是,顺应历史潮流! 张说担任天兵军节度使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治军经验,所以无论是处理边防军 过于臃肿的问题,还是改革都城兵防的问题,他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让 他想不到的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有一个八品小官竟然不听 他的指挥。那么,究竟是谁会如此大胆?张说又会怎样对付这个“愣头青”呢? 二、行政改革 军事问题很重要,但是,毕竟还不是宰相的日常工作。宰相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呢? 就是作决策,搞行政。可是,这时候,张说发现这里也有问题,而且非常严重。什么 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宰相太辛苦了,忙不过来。为什么忙不过来呢?因为当时宰相都是 兼职的。唐朝前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开始的时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后来尚书省的长官慢慢退出,法定宰相就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了。可是,中书令 和门下侍中并不是专职宰相,他们只是上午在一个叫“政事堂”的地方集中开会 ,研究大政方针,下午还要回到各自的部门主持工作。本来,如果社会平稳发展 ,需要决策的事情不多,也就罢了,可是,玄宗统治的时候正是国家大发展,社 会变革特别激烈的时期,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宰相专职尚且忙不过来,再让他 身兼数职,不是要把他累死嘛!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宰相就算夜以继日、累死累活研究出对策了,还往往执行不了。怎 么回事呢?因为在三省制的体制之下,宰相只有决策权,没有行政权。行政权在 尚书省的六部那里,宰相作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指挥起来不顺手。举个例 子。过去府兵制的时代,兵部管兵籍,管地图,管武将的升降,每年按部就班地 工作。现在,府兵都逃跑了,宰相跟皇帝一商量,改募兵了,那么,让谁去管招 募呢?找兵部,兵部说不行啊,我的职责里不包括这件事啊!再说了,我自己的 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管额外的事啊!他这么一说,宰相只有干着急。 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宰相不光指挥衙门不灵,指挥起人来也不灵。谁这么有派呀,连宰 相都不怕?当时,宰相最指挥不了的人叫宇文融。是一个著名的宠臣。宇文融为 什么得宠呢?因为他协助唐玄宗进行了清查逃户的工作,把财政难题给解决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给每个农民分田,同时进行 户籍登记,任何人不得随意流动。政府则按照户籍收税,征兵役、徭役。可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地买卖越来越频繁,再加上兵役、徭役等负担,好多人就把 土地卖了,或者干脆抛荒,自己跑到其他地方,或者开荒,或者买别人的地种, 反正脱离政府的控制,也不给政府缴纳赋税了,这些人当时叫做逃户。逃户若是 比较少的话,其实倒也无所谓,还能活跃经济,可是人太多国家就受不了了。当 时唐朝可是根据户籍登记按人丁收税的,纳税人都跑了,国家财政吃不消!怎么 办呢? 这时候,有一个监察御史叫宇文融,给玄宗提了一个著名的建议。他说,现在再 放任下去不行了,得彻底清查逃户!清查逃户,国家收入不就增加了么!玄宗当 时要营造盛世气氛,哪件事不需要钱呢!一听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就让宇文 融负责这件事。可是,清查逃户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各个州县的协查,还有 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没有权威不行!怎么办呢?玄宗就搞了一个发明创造,任 命宇文融为覆田劝农使,其实就是皇帝的特使,不受任何衙门制约,直接对皇帝 负责。在协查逃户问题上,宇文融就是最大领导,各州各部都把自己的情况先报 告给宇文融,再上奏中书省。要知道,覆田劝农使可不是光杆司令,他手下还有 一批从各个部门抽调来的劝农判官,这些人可就组成了一个游离于原有的官僚体 制之外的使职系统了。使职的出现,是唐朝政治体制的一项大变革,对于整个唐 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时大家对这件事的认识还没有那么深刻,一 时间只是觉得宇文融太潇洒了,简直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除了皇帝, 没有人管得了。宇文融是个精明强干的人,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当了覆田劝农 使之后,恩威并施,三年的时间,给国家盘查出80万逃户。这80万户和其所拥有 的土地一下子又成了征收赋税的对象,是多大一笔收入啊!唐玄宗对宇文融欣赏 得不得了,很快把他从八品的监察御史提升到五品的御史中丞了。皇帝和宇文融 都开心了,张说可郁闷了。他是个政治强人,眼看着这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不 受自己控制,他受不了!而且,可以想象,以后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这样的 特使会越来越多。原有的宰相机构管不了他们,怎么办呢? 宰相制度存在的问题,其实在唐玄宗初年乃至整个唐朝初期就已经出现,只是始 终没有人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罢了。那么,张说能解决这个前人无法解决的 难题吗? 怎么解决这三大问题呢?张说思来想去,提了一个大建议:改革宰相机构!把从 前宰相集体议政的“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有人说,这不就改一个名字吗 ?可不是那么简单。政事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议政的场所,不是个衙门。 宰相上午在政事堂开会,即使形成了一项决策,也得下午再回到各自的宰相机构 ,加盖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大印,这才能够发布施行。但是,改成中书门下之后可 就不一样了。中书门下不是办公场所,而是实实在在的行政机构。宰相到这里来 上班,形成决议,就直接盖“中书门下”的印,就可以生效了。不再像原来那样 盖一个中书的印,再盖一个门下的印。换言之,中书门下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决 策机构了。因为中书门下的职能变了,宰相也就由兼职改专职了。中书令和门下 侍中不是宰相吗?他们从此也不用再回本省上班了,就是专职的宰相;至于本省 的公务,就由两省副长官侍郎办理,跟他们没关系了。这还不算完。中书门下还 下设了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算是直属机构。可能很多人 看出来了,这不是和尚书省的六部很像吗?没错,这五房和尚书省的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确确实实存在着对应关系,有了这五房,中书门下就可以直接 插手原本属于尚书省的行政事务了。好多决议一旦形成,就直接交给五房办理, 干脆绕过尚书省六部了。这样一来,中书门下是什么呢?它既是最高决策机构, 同时还成了最高行政机构了。从此,尚书省慢慢被架空了。张说这个行政体制改 革大有好处,权力一集中,不仅可以提高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 高了宰相的地位。现在,宰相变得无所不管了,宇文融也好,其他的使臣也好, 你绕得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你还绕得过宰相吗?真是于公于私,两全其美。 我们可以看出,张说目光远大,措施得宜,确实是首席宰相的合适人选。正是以 张说担任宰相为标志,唐代的宰相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此时,张说又做了 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让唐玄宗龙颜大悦,并从此对张说更加宠信。那么,这到底 是一件什么事情?唐玄宗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格外重视呢? 三、大兴文治 军事、政治问题都理顺了,张说开始关心起老本行——文化来了。他觉得,当时 的文化制度也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全国文人很多,也很活跃,但是,都是单打 独斗,形成不了整体的力量,不能集思广益,为国家服务。简而言之,?说觉得,国 家需要一个专门的文化机构了。 张说这么想,正好玄宗也这么想。他让张说当宰相,就是看中了他作为文人领袖 这个身份。所以,张说一上台,玄宗就办了一个丽正书院,让张说当修书使。丽 正书院主要负责修撰图书、整理图书、研究礼仪,根据皇帝需要帮其作一些决策 ,而且还给皇帝讲课。总之,综合了现在图书馆、国史馆、大学乃至社科院的诸 多功能,是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库、智囊团。张说以首席宰相的身份兼任丽正书院 的领导,可见唐玄宗对这个事情的重视。张说对皇帝的意思心领神会,而且这是 他的老本行,所以特别热心,他积极张罗,把一大批文人都集中到丽正书院来了 ,像我们熟悉的大诗人贺知章,张说当年修三教珠英时候的老同事徐坚,还有张 说在贬官岳州时结交的好友赵冬曦,全都在丽正书院供职,一时间真是人文荟萃 。这时候,张说上奏玄宗,这些人在丽正院修书,总得给个什么统一的名分吧。 什么名分呢?君臣一协商,就叫丽正院学士吧。相当于今天的院士了。唐玄宗看 到这么多人才济济一堂,也非常高兴,就命令有关部门一定要保证供应,把这些 人照顾好,这不仅是国家的文胆,也是国家的门面啊。 国家发展文教事业,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没想到,有一个叫陆坚的中书舍人不以 为然了。他说:这些学士其实良莠不齐,也不是各个水平都高,凭什么皇帝这么 重视啊!再说了,不就是一帮文人吗?能干什么呀?给这么高工资纯属浪费,不 如把他们都解散算了。要说陆坚也是个实在人,你心里不平衡,自己嘀咕两句也 就算了,顶多找朋友发发牢骚。可他不。他直接找张说谈心来了,见了张说就说 :丽正书院学士白吃饭,不干活,不如遣散回家!要知道,张说可是丽正书院的 领导,你这样说他能高兴吗?不可能。张说教训他说:“自古帝王于国家无事之 时,莫不崇宫室,广声色。今天子独延礼文儒,发挥典籍,所益者大,所损者微 。陆子之言,何不达也!”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皇帝要是把国家治理得差不多 了,都会变得奢侈腐化,或者是大兴土木,或者就是纵情声色。只有我们皇帝不 这样,他在国家安定之后干什么呢?他是礼遇儒生,搜罗典籍,这是多了不起的 事情啊!你说养学士费钱,你不知道,这社会风气的进步,文治的昌明可是用钱 买不来的!这就叫做提高软实力!所以,如今圣上做的事情,花费少,收获大, 你怎么能反对呢!你太愚昧了!这话传到玄宗耳朵里,玄宗高兴啊!还是张说了 解我啊!要想当圣天子,还真得让这样的聪明人辅佐!从此也更加看重张说了。 两年以后,开元十三年(725),因为封禅礼成,玄宗在洛阳的集仙殿请宰相、礼 官和丽正书院的学士吃饭。酒足饭饱,玄宗说:这个殿叫做集仙殿。世人都想当 神仙,可是,谁见过神仙呢?我反正不信这一套。真正让我思慕不已的不是神仙 ,而是贤臣!如今我和诸位在这里聚会,诸位都是贤臣,干脆把集仙殿改叫集贤 殿算了!学士们一听,激动不已,山呼万岁。从此,丽正书院就改叫集贤殿书院 ,学士也都叫集贤殿学士了,张说还是领导。这领导怎么称呼呢?玄宗说,别人 都叫学士,你叫大学士吧。没想到,张说一口拒绝了。他说,这是个学术机构, 不是个官僚衙门。在这里,不能论谁官大,只能论谁学问好。所以,绝不能因为 我官大,是领导,就叫大学士。这话说得多高明,多得人心!这就叫保持知识分 子本色。有这样的领导抓文化,能不文治昌明吗?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张说办的这四件事呢?应该说,这可是关系着开元中期 发展的基本思路的四件大事。如果说姚崇的“十事要说”是开元前期的政治纲领 的话,那么,这四件大事也就奠定了开元中期的发展基础。这四件大事,张说解 决得干净利落,举重若轻,真是个难得的人才!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唐朝有本诗歌选集叫《河岳英灵集》,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张说当宰相的时候, 在办公室挂了一幅匾额,上面写着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旧年。”他逢人就说,这是诗的楷模。确实,这两句诗的气魄太大 了。残夜未消,但是太阳已经露出了红顶;时令虽然仍在旧年冬天,但是,万物 萌动,春天已然悄悄来到了长江边上。这孕育着无限希望与激情,展示着无限美 好未来的诗句不正是开元年间的写照吗?那么,真正的红日磅礴、春意盎然会在 哪一刻到来呢?小试牛刀就已经露出非凡能量的张说,又会有怎样的精彩表现呢? 请看下章:封禅大典。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蒙曼说唐》其他试读目录

• 书评:"三郎"最倾城的男人
• 风流帝王多情亦专情
• 英雄美人潞州构筑温柔乡
• 后妃争宠,从此玄宗不再立皇后
• 父纳子妻,杨贵妃三千宠爱集一身
• 贵妃二出宫门,明皇寝食难安
• 华清水温美人丽,从此君王不早朝
• 玄宗宠禄山,贵妃上演洗儿闹剧
• 唐玄宗逼死杨贵妃?
• 天子风流
• 忧患王子
• 因祸得福
• 异军突起
• 诛杀韦后
• 太子监国
• 荣登大宝
• 巅峰对决
• 姚崇拜相
• 稳定皇位
• 姚崇新政
• 姚崇罢相
• 宋璟守正
• 贤相满朝
• 张说复出
• 二虎相争
• 牛刀小试 [当前]
• 封禅大典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