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和谐的音符:议立太子事件 在战事最艰苦的时候,肃宗有些悲观,他问李泌:“现在敌人如此强大,天下何时可定?”李泌对叛军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敌人把所掳掠的子女金帛,都运回范阳,这哪里是雄据四海的心胸!现今只有一些出身胡族的将军为他所用,为他效力的汉人只有高尚等几个人,其余都不过是被迫附逆罢了。我预料不过两年,敌人就能消灭,天下就太平了。”并详细地提出了平叛的策略,给了正找不到北的肃宗极大的鼓舞。 李泌对肃宗的匡弼,最重要的是平衡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团结抗敌。而议立太子事件则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作用。 这时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在一起,他们内外呼应,狼狈为奸,又都讨厌李泌。肃宗对张良娣和李辅国很感激,因为在他经历困难和即位为帝方面,这两个人都有功。当年由于李林甫的谗害,肃宗不得已与韦妃离婚,此后就是张良娣专侍。良娣聪明,百依百顺,又能说会道。他们跟玄宗西逃,李辅国与张良娣撺掇肃宗分兵北上。当时兵弱将寡,情势危险,每晚睡觉,为了保护肃宗的安全,良娣总是睡在前边,防备发生意外。肃宗说抵挡贼人,不是女人的事。良娣说,如果发生意外,我以身挡之,能赢得一点点儿时间,您就多一分安全。所以,肃宗对张良娣有感激之心;张良娣就有了干政的机会,通过吹枕头风影响朝政。 有一天,肃宗与李泌闲聊,对李泌说:“广平王担任天下兵马元帅已经一年多,现在想让建宁王统兵专征,又担心这样兵势两分。立广平王为太子,怎么样?”肃宗之意是立广平王为太子,古制“储君不征”,那么由建宁王李倓统兵出征就名正言顺了,而广平王心理上也不会不平衡。 议立太子是一个敏感话题,肃宗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要立太子呢?李泌是聪明人,他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张良娣和李辅国的主意。立太子是不合时宜的,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肃宗灵武即位,他自己的说法是艰难之际的权宜之计,并不是真的要当皇帝,为了平叛大计,他临时执政。所以玄宗派人把玉玺、宝册颁发给他,他坚决拒绝接受,意思是平叛胜利,他还要还政于父皇。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口号上就是这样。既然如此,那就不能急切地立儿子做太子,否则就是自打嘴巴,说明你那一套都是假的。李辅国和张良娣也知道这一点,他们所以建议立太子,目的是挑拨肃宗、太上皇、广平王和李泌的关系。还有就是立了太子,下一步就应该立皇后,良娣还急着当皇后呢。 他们让肃宗征求李泌的意见,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李泌如果同意,那将陷肃宗于不义,肃宗的行为会遭到舆论的批评,那么肃宗自然会怪罪李泌;李泌如果不同意,可能会造成李泌和广平王的矛盾。还有,立广平王为太子,广平王将不再统兵出征,实际上架空了他。建宁王为统帅,有立功机会,将来太子的地位还将有一个争夺,张良娣等人还有混水摸鱼的机会,张良娣想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就要动摇广平王和建宁王的地位。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肃宗糊涂,关键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面纱都撕掉了,但李泌却不像他那样糊涂。 肃宗的问题,对李泌来说是一道难题。李泌头脑很清醒,他说:“我早就说过,目前军务急切,许多事情都需要立刻着手去办。至于议立太子,这是陛下家事。有太上皇在,陛下的家事就应该等着太上皇来定夺,不该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那么就可能让后人对陛下灵武即位之事的意图产生误会。这一定是有人想在我与广平王之间制造矛盾。我如果赞成陛下的意见,那么于事体不合;如果不赞成陛下的意见,好像是我反对立广平王为太子。请陛下把这个想法告诉广平王,我想广平王也未必敢当。” 李泌从肃宗那里出来,见到广平王,把和肃宗的谈话讲给他听,广平王很是理解。广平王面见肃宗,坚决推辞,说:“陛下尚未把太上皇迎回长安,臣哪里敢去做太子?希望等到太上皇还宫,再做决定。”肃宗对广平王的态度非常赞赏,好言宽慰他。 李辅国本来是飞龙厩小儿,是地位不高的小太监。他多少有点儿写字算账的知识,因此又被派到东宫做事,肃宗很宠信他。这个人表面上恭敬谨慎,沉默寡言,而内心狡诈阴险。他看到张良娣受到肃宗的宠幸,暗中依附于她,与她内外勾结。 建宁王多次向肃宗检举诋讦他们二人的罪恶,他们也在肃宗面前诋毁建宁王,说他恨不得做元帅,想谋害广平王。肃宗竟然听信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话,把建宁王赐死。广平王和李泌对此都深感恐惧,广平王考虑除掉张良娣和李辅国,李泌制止了他,广平王大概就是听从了李泌的话,凡事小心谨慎,所以最终没有受到张良娣的陷害。 此时,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诸国兵已经进至凉州、鄯州。拔汗那,西域国名,就是汉代的大宛国,在现在中亚被称为费尔干纳的地方;大食即阿拉伯。 肃宗便移驾保定郡,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又从保定至凤翔,继续向长安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