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嵬坡兵变,谁是主谋? 玄宗密切关注着潼关方面的形势,他知道一旦潼关失守,长安便向叛军敞开了大门。既然手中的几个王牌将军都不能挡住安禄山的进攻,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呢?剩下的要么就是坐守长安,等待各地勤王兵马的救援,但长安已无守城将士,坐守无异于束手就擒;要么就是弃城而走,那么走向何方?但他对潼关的险要和哥舒翰的用兵心存侥幸,潼关的消息成为他最后的一线希望。 那时军事报警的信号是烽火,边塞之地大约每隔三十里,设一处烽火报警点。每天初夜放烟一炬,称为平安火。唐代诗人姚合诗云:“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穷边》)安史乱起,特别是叛军占领了洛阳,所以在东、西两都之间,也启用了烽火报警。只要在初夜时分,从前线一路传来的烽火正常燃起,就说明平安无虞。 玄宗最关注的就是平安火,这天哥舒翰遣部下告急,当晚平安火不至,一个不祥念头便涌上他的心头:潼关完了。这时他才真正产生恐惧之感,召宰相商议对策,宰相们的意见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为了保证皇上的安全,车驾只能暂时离开长安“巡幸”——从京城逃出去,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难。那么驾幸何地呢?杨国忠首先提出驾幸剑南以避贼。 剑南就是剑南道,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以在剑阁之南得名。剑阁,地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这里有大小剑山,山间有栈道,栈道也称阁道,所以称为剑阁。那时全国分十道,当时的“道”为监察区,并无治所。至玄宗时,全国分十五道,剑南是其一,治所在益州,即今四川省会成都。 在从关中入川的途中有剑门山,又叫梁山,东北、西南走向,长达七十多公里。主峰大剑山在今剑阁县北。剑门山七十二峰,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形似剑门,故名。这里南齐置南安县,西魏改普安县,武则天时置剑门县,属普安郡。大剑山东有小剑山,大、小剑山峰峦连绵,重岭叠障,隘路如门,地势险要,为古代戍守要地,有“剑门天下险”之称。西晋作家张载有一篇名文,称《剑阁铭》,说此地“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三国时,诸葛亮在此主持凿设阁道,成为川陕间主要通道。蜀将姜维曾退屯剑门以拒魏军的进攻。唐朝于此置关,名剑门关。李白《蜀道难》诗所描写的艰险的蜀道,就是指经此地自关中入蜀的道路。 政府要迁到剑南去,七十多岁的玄宗皇帝,就得经行艰险的蜀道。 看来玄宗对逃离京城,感到面子上过不去,对于幸蜀也有畏难情绪,所以并没有立刻批准这一计划。杨国忠又召百官廷议——我说最好让皇上到剑南躲一躲,如果大家觉得不妥,还可以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众皆惶惧流涕,唯唯不对”——大家都唯唯诺诺,说什么都行,就是拿不出别的主意。这种时候,还让大家说什么好呢?一想到要让皇上避蜀,走崎岖的山路,走比上青天还难的蜀道,颠沛流离,这让老臣们心里多难受啊!何况皇上驾幸剑南,我们这些老臣,我们的妻室儿女,我们的国家、朝廷怎么办啊?于是大家就在朝堂上呜呜咽咽地流泪,无计可施。当天玄宗还是没有拿定主意。 这时长安已经人心大乱,士民惊扰奔走,不知所措,市里萧条。为了说动玄宗采纳幸蜀之议,杨国忠甚至派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入宫,劝说玄宗。 大乱来临,人人自危,都在担心着个人的命运,各谋去就,也有人欲乘乱以逞己意。杨国忠的心理由最初的得意很快变成担扰,又进而变成恐惧。眼看官军抵挡不住安禄山的铁蹄,万一朝廷要和安禄山讲和,或为了堵塞安禄山之口,舍卒保帅,那做替罪羔羊的除了自己,还会有谁呢?西汉时发生“七国之乱”,作乱的吴王刘濞等人提出“清君侧”的口号,他们要杀晁错,汉景帝为了让叛乱者退兵,就杀了晁错。如果皇上无计可施时,也动了这个念头,岂不危险了吗! 杨国忠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好在玄宗始终信任杨国忠,但朝廷中其他人就不得而知了。 安禄山虽以诛杨国忠为名兴兵,而杨国忠却没有想到安禄山进军如此迅速,他甚至幻想安禄山会被部下所杀,叛军不战自乱。及至安禄山陷洛阳,寇潼关,他深感情况不妙。落入安禄山之手,被杀自是无疑,而平日里在朝中不孚众望,仅凭贵戚身份得上宠幸,得罪不少人,不能不防备会有人乘乱下手。实际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也有人劝哥舒翰,要求朝廷诛杨国忠。 正如有人替杨国忠所分析的那样,“今朝廷重兵尽在(哥舒)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在“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的舆论越来越强烈之时,他不能不产生性命之虞。现在他一方面极力开脱自己的罪责,一面极力劝说玄宗幸蜀,那是他的老巢,也是他的退路。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剑南大军区的司令员,那里安插的都是他的亲信,他虽然不在剑南,但在剑南的?些僚佐都是他任用的。“自以身领剑南,闻安禄山反,即令副使崔圆阴具储偫,以备有急投之”——悄悄准备资粮器具,情况紧急时便逃奔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