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2_安史之乱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2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 安史之乱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2

安史之乱——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2

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势如破竹。 叛军南下的消息不断传来,玄宗仍半信半疑。 十一月十五日,来自各方面的消息都证实了安禄山的反叛,特别是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抄小道送来的情报,使玄宗确信安禄山的确反了。玄宗这才急忙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洋洋得意,因为安禄山的行为证明了他的预见。在此之前他多次说安禄山要反,玄宗不相信。为了证明自己有远见,他就想让安禄山早点反,他曾派兵把安禄山在长安的官邸包围起来,把安禄山的几个亲信抓起来杀掉,以激怒安禄山。 现在安禄山真的反了,他急忙推卸责任,说:“我多次说安禄山要反,陛下就是不相信。对这件事,宰相不负责。”但他天真地认为,谋反者只是安禄山一人,将士们一定不会听从他的。不过十天,安禄山必为部下所杀,传其首至骊山行宫。此语一出,大臣们都相顾失色,玄宗却相信这轻敌的见解和浅薄的预言。他派特进毕思琛往东京洛阳,金吾将军程千里往河东,令二人各自募兵数万人,抗御叛军。 乱起幽州,这件事至少对于玄宗皇帝来说,非常意外。到这一年,玄宗登基已经四十三年,他也已经成为一位七十岁的老人,眼看国家越来越昌盛,他越来越沉浸在天下太平的幻觉中。就是在去年,户部向朝廷的报告中提到,至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一共有三百二十一个郡,一千五百三十八个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个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官们指出,唐朝建立以来,“户口之盛,极于此”(《资治通鉴》卷217胡三省注)。要知道,那时中国人口的增长,还没有达到需要计划的时候,政府鼓励增加人口。朝廷的赋役是按照丁口的数量征发的,人口多,国家就有更多的劳动人手,就有更多的赋税收入,就有更多的人当兵打仗。这些数字都令人振奋。今年,刚入正月,苏毗国王子又摆脱一直与唐王朝在西北作战的吐蕃的控制,归附唐朝,这也使人产生一种大唐王朝皇威远被的感觉。因此尽管此前不少人都向玄宗指出,天下有大乱的苗头,特别是安禄山最值得警惕,但他总觉得简直是梦话。天下如此太平,自己待安禄山不薄,他有什么理由要反呢?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一生有太多的成功的经历,听到太多的阿谀奉承,极容易自以为是。玄宗皇帝的精神和心理已经发展到这个状态。他认为安禄山不会反,别人说安禄山要反,那就只能认为这是对安禄山的嫉妒和谗害。既然安禄山是自己倚重的边将,谗害安禄山就有悖于打造大唐辉煌的事业,就是对自己边防政策的破坏。据说开始有人提醒他安禄山可能有野心,他只是不相信,不重视。后来有人说安禄山要谋反,他对这种说法开始进行批评:你们不要怀疑安禄山了,这么多年,他不是好好的吗?但仍有人不顾大体地反映安禄山的问题,而且说的人越来越多,他不胜其烦,干脆把反映问题的人绑了,交给安禄山去外理。安禄山处理问题的方法很简单,用刀把那人的脖子一抹了事。 这办法很生效,没有人再敢提安禄山要反了。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曾到过幽州,时值深秋,他说“十月到幽州”,看到的景象是“戈若罗星”,意思说安禄山的防区旌旗蔽野,刀枪耀日,一片杀机。他感到朝廷把东北防务交给这样一位拥强兵的蕃人将领,大有痛失国土的感受,所以他说:“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但李白是经历了几年起初感觉比较好,后来很快就不太愉快的翰林供奉的生活后,从朝廷中被排斥出来,对上层的内幕和国家的形势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他不敢回长安向玄宗汇报,因为已经有人被玄宗送给安禄山砍了脑袋。 后来,李白在赠给当时一位叫韦良宰的江夏郡长官的诗中回忆说,他当时“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他想找个安全的地方去隐居。而且他说:“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他说自己空有替朝廷除害之心,但不敢有什么动作。时无燕昭王那样重贤礼士的君王,自己像一匹千里马无人赏识。在这个充满危险的时代,不要说是我一个写诗的人,就是战国时代的英雄乐毅重生,也一样三十六计走为上。 但是安禄山不因为玄宗不相信他会反就不反了,他终于打出了反叛的大旗。不过他的旗号是杀宰相杨国忠,而不是反皇帝李隆基。他告诉他的部下,他接到了玄宗皇帝的密旨,命他率兵去长安杀杨国忠,杨国忠是皇帝身边的奸臣,他的光荣而重大的使命是“清君侧”。这个策略可能是他身边几位高明的谋士高尚、严庄之流制订的。安禄山要反,当地有一位叫李克的老寿星曾加以劝阻,他的理由是“师出无名必败”(《安禄山事迹》卷中),安禄山和他的谋士们便要找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有个借口才能号令三军。不管人们是?相信,你反对出兵,就是违反皇命,就犯杀头的罪,谁敢不听!而且安禄山告诫他的将士们,军令如山倒,对出兵之事只能服从,不准议论,谁妄言军事,有煽动军心之嫌者,不仅自己要掉脑袋,而且“斩及三族”。 现在,玄宗终于接受了这个很难令他置信的事实,与贵妃一起沐浴温汤的滑腻感觉顿时烟消云散,骊山的冬寒袭上心头。本来玄宗对国家的形势感觉很好,这样一个强盛的唐朝,一个如花似锦的国家,怎么说乱就乱起来了呢?现在这种飘飘然的感觉烟消云散,他所面对的是一股滚滚铁流正汹涌而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安史之乱》其他试读目录

• 1
• 2
• 3
• 投机与冒险:安禄山崛起 1
• 投机与冒险:安禄山崛起 2
• 投机与冒险:安禄山崛起 3
• 投机与冒险:安禄山崛起 4
• 投机与冒险:安禄山崛起 5
• 投机与冒险:安禄山崛起 6
• 帝国裂缝:张九龄罢相 1
• 帝国裂缝:张九龄罢相 2
• 帝国裂缝:张九龄罢相 3
• 帝国裂缝:张九龄罢相 4
• 口蜜腹剑:李林甫误国 1
• 口蜜腹剑:李林甫误国 2
• 口蜜腹剑:李林甫误国 3
• 口蜜腹剑:李林甫误国 4
• 口蜜腹剑:李林甫误国 5
• 弄巧成拙:杨国忠逼反 1
• 弄巧成拙:杨国忠逼反 2
• 弄巧成拙:杨国忠逼反 3
• 弄巧成拙:杨国忠逼反 4
• 姑息养奸:唐玄宗自食其果 1
• 姑息养奸:唐玄宗自食其果 2
• 姑息养奸:唐玄宗自食其果 3
• 姑息养奸:唐玄宗自食其果 4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1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2 [当前]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3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4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5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6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7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8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9
• 虎斗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10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1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2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3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4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5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6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7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8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9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10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11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12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13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14
•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15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1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2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3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4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5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6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7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8
•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9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