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效用的科学考察_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效用的科学考察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效用的科学考察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效用的科学考察

下一篇文章的作者是雅各布·维纳(JacobViner),他是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导师之一。文章发表于1925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题目是“价值理论中的效用概念及其批评”。 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它综述了此前心理学中的效用研究。维纳指出,效用理论最初是要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价值的决定。在价值理论的历史上,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开始,学者们把Utility当做满足心理欲望的程度和能力。如果接受这种效用的心理度量的话,那么,交换价值的概念就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维纳认为,到1925年,效用理论已经达到了最后形态,已经没有什么改变的余地。所以,经济学家一直到今天所理解的效用理论都和1925年的效用理论相差无几。效用理论家们阐释的因果链条是这样的:(1)从资财的各相续到来的单位的潜在或将来递减的序列出发(这里隐含着边际产出的递减);(2)消费者或多或少精确地预期这一边际递减的效用序列;(3)从而有一被欲求的效用序列;(4)然后对所欲的资财与其所交换的资财的单位效用逐一加以比较;(5)于是给出以“价格—资财”表达的个人需求方案,与其他人的需求方案汇总;(6)得到市场需求方案;(7)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格。维纳是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之中表达最为清晰有力(sharp)的导师。他在文章中概括了戈森、杰文斯、瓦尔拉、庞巴沃克和威克斯蒂德关于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以及市场价格均衡的理论。维纳的文章,主要是要澄清我们的一个错误看法,他指出,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规律,不能从诸如韦伯—费希纳定律之类的心理定律推演出来。这里有一个疑点,即假如经济学的定律不是从心理学而来,那么,它的出发点是从哪里来的呢?回到斯蒂格勒关于效用理论早期研究的文章,他不否认,效用主义直接承接了享乐主义(hedonism)的因素,假设了效用和欲望满足之间存在着定量的相关性。可见,在英美学派的传统中,效用的基本原理应当是经验的而非先验的,那么,它的基础,假如不在心理学,那么还能在什么地方呢?希望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讨论效用问题,从来就有两个思路——经济学的思路和科学的思路。刚才我们回顾了经济学的思路,下面我们来看科学家的思路,即从生命的基本需求以及需求的多样化来度量和讨论效用概念。 贝塔朗菲在《生命问题》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尝试性的定义。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的等级秩序(分级系统),它依靠该系统的条件在各部分的交换过程中保持其自身的存在。这个定义符合我们对生命的直觉。当然,它不是详尽无遗的。它忽略了生命系统的基本属性,即它们的历史特征。尽管这个定义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它符合科学定义所必需的要求。在生命与非生命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贝塔朗菲的看法是:从大分子化合物和胶体结构,经由具有协变复制功能的基本生物单位,到最简单的细胞,并由此达到植物和动物多种多样的形态,我们不能指出其中有一个绝对的断裂。决定点不在于是否具有协变复制的功能,而在于达到更高的组织水平,达到保持稳态的无数物理—化学过程的有序模式。生命功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新陈代谢生理学,第二个方面是应激性和能动性,第三个方面包括形态发生现象,即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过程中比较缓慢的变化。 有机体是在事件之流中保持自身秩序的客体。贝塔朗菲认为,能量代谢是与表面积成比例的。从这个前提能够推导出生长定律,这个定律有可能对不同类型动物生长曲线进行计算并对其独特性作出说明。在神经或肌肉活动中,大部分新陈代谢过程并不是在活动阶段发生的,而是在该系统“充电”的恢复期间发生的;消耗能量正在于此。这导致了刺激—反应活动与无须外界刺激的节律—自动活动两者的统一概念。兴奋的基本现象(诸如触发器作用),初始阶段和恢复阶段新陈代谢强度的比率,节律的自动性,等等,都是同一原理的必然结果,该原理即是:有机系统原本不是靠外界的影响、刺激而开始运作的系统,而是内在能动的系统。这就是生命的自组织现象。总之,贝塔朗菲这类科学家倾向于把生命看做开放系统,它是与环境共生演化的稳定秩序。然后,他引用了从赫拉克利特到莱布尼茨的哲学家、科学家的论述,来论证他的系统论看法。 根据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它必然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这就引出了我们将要讨论的韦伯—费希纳定律。 上图及其符号,引自费希纳1860年的著作,横轴上是生理的或物理的刺激水平,比如商品消费的物理量,纵轴是感受到的满足的量。这在19世纪60年代是一门时髦的学问,叫做“心理物理学”,它在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间架起了一道科学的桥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的杰出人士。物理量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一直到今天也是研究的热点。根据费希纳的研究结果,心理的满足程度符合边际递减律。 下一篇文章的作者是雅各布·维纳(JacobViner),他是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导师之一。文章发表于1925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题目是“价值理论中的效用概念及其批评”。 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它综述了此前心理学中的效用研究。维纳指出,效用理论最初是要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价值的决定。在价值理论的历史上,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开始,学者们把Utility当做满足心理欲望的程度和能力。如果接受这种效用的心理度量的话,那么,交换价值的概念就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维纳认为,到1925年,效用理论已经达到了最后形态,已经没有什么改变的余地。所以,经济学家一直到今天所理解的效用理论都和1925年的效用理论相差无几。效用理论家们阐释的因果链条是这样的:(1)从资财的各相续到来的单位的潜在或将来递减的序列出发(这里隐含着边际产出的递减);(2)消费者或多或少精确地预期这一边际递减的效用序列;(3)从而有一被欲求的效用序列;(4)然后对所欲的资财与其所交换的资财的单位效用逐一加以比较;(5)于是给出以“价格—资财”表达的个人需求方案,与其他人的需求方案汇总;(6)得到市场需求方案;(7)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格。维纳是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之中表达最为清晰有力(sharp)的导师。他在文章中概括了戈森、杰文斯、瓦尔拉、庞巴沃克和威克斯蒂德关于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以及市场价格均衡的理论。维纳的文章,主要是要澄清我们的一个错误看法,他指出,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规律,不能从诸如韦伯—费希纳定律之类的心理定律推演出来。这里有一个疑点,即假如经济学的定律不是从心理学而来,那么,它的出发点是从哪里来的呢?回到斯蒂格勒关于效用理论早期研究的文章,他不否认,效用主义直接承接了享乐主义(hedonism)的因素,假设了效用和欲望满足之间存在着定量的相关性。可见,在英美学派的传统中,效用的基本原理应当是经验的而非先验的,那么,它的基础,假如不在心理学,那么还能在什么地方呢?希望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讨论效用问题,从来就有两个思路——经济学的思路和科学的思路。刚才我们回顾了经济学的思路,下面我们来看科学家的思路,即从生命的基本需求以及需求的多样化来度量和讨论效用概念。 贝塔朗菲在《生命问题》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尝试性的定义。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的等级秩序(分级系统),它依靠该系统的条件在各部分的交换过程中保持其自身的存在。这个定义符合我们对生命的直觉。当然,它不是详尽无遗的。它忽略了生命系统的基本属性,即它们的历史特征。尽管这个定义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它符合科学定义所必需的要求。在生命与非生命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贝塔朗菲的看法是:从大分子化合物和胶体结构,经由具有协变复制功能的基本生物单位,到最简单的细胞,并由此达到植物和动物多种多样的形态,我们不能指出其中有一个绝对的断裂。决定点不在于是否具有协变复制的功能,而在于达到更高的组织水平,达到保持稳态的无数物理—化学过程的有序模式。生命功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新陈代谢生理学,第二个方面是应激性和能动性,第三个方面包括形态发生现象,即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过程中比较缓慢的变化。 有机体是在事件之流中保持自身秩序的客体。贝塔朗菲认为,能量代谢是与表面积成比例的。从这个前提能够推导出生长定律,这个定律有可能对不同类型动物生长曲线进行计算并对其独特性作出说明。在神经或肌肉活动中,大部分新陈代谢过程并不是在活动阶段发生的,而是在该系统“充电”的恢复期间发生的;消耗能量正在于此。这导致了刺激—反应活动与无须外界刺激的节律—自动活动两者的统一概念。兴奋的基本现象(诸如触发器作用),初始阶段和恢复阶段新陈代谢强度的比率,节律的自动性,等等,都是同一原理的必然结果,该原理即是:有机系统原本不是靠外界的影响、刺激而开始运作的系统,而是内在能动的系统。这就是生命的自组织现象。总之,贝塔朗菲这类科学家倾向于把生命看做开放系统,它是与环境共生演化的稳定秩序。然后,他引用了从赫拉克利特到莱布尼茨的哲学家、科学家的论述,来论证他的系统论看法。 根据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它必然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这就引出了我们将要讨论的韦伯—费希纳定律。 上图及其符号,引自费希纳1860年的著作,横轴上是生理的或物理的刺激水平,比如商品消费的物理量,纵轴是感受到的满足的量。这在19世纪60年代是一门时髦的学问,叫做“心理物理学”,它在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间架起了一道科学的桥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的杰出人士。物理量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一直到今天也是研究的热点。根据费希纳的研究结果,心理的满足程度符合边际递减律。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其他试读目录

• 对日常生活的反思
• 经济学思想史:概念梳理
• 演化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史
• 人类文化的演化与非血缘关系的合作
• 引论
• 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介绍
•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 鲁卡斯论经济增长
• 环境与能源问题
• 人类发展指数
• 知识和思想
• 思想的三个特征
• 民主制度与思想
• 专业化与思想
• 对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 对经济学抽象方法的说明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 为什么要有曲面?
• 从三个方面考察基本概念
• 概念的生命与张力
•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适度与中庸之道
• 美德与选择
• 仁爱与正义
•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 第三种文化
• 幸福和正义
• 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批判
• 应用伦理学
• 赫希曼:《激情与利益》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 奈特论发展
• 打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 财富与效用
• 财富的定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 亚当·斯密论财富
• 斯密论财富的源泉
• 《原富》的结构
• 分工的原因
• 古诺的财富理论
• 门格尔论财货的四个要素
• 罗雪尔论“财”与“富”
• 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 效用的科学考察 [当前]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 阿罗:效用理论的发展回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