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原富》的结构_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原富》的结构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原富》的结构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原富》的结构

《原富》的第一册讨论劳动分工,第二册讨论资本存量的性质、用途和积累,第三册是国家贫或富的原因探求。为什么一些国家穷,而另一些国家富。第三册讨论了富国和穷国的政策,探索怎样可以使国家富裕。第四册是政治经济的不同学说,详细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学说,在斯密时代,有很多有影响的学说,比如“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等,斯密对它们一一作了评论。前四册的目的在于说明普通人的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的使用和积累、由国家政策所决定,并被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说所影响。最后一册,斯密讨论君主的收入、统治阶级的收入或者说赋税收入。全书一共五册,这就是《原富》的结构。因为斯密是我们这门课的核心人物,所以我必须大致介绍这五册的内容。这五册中只有第一册是需要我们重点阅读的,第一册的第一章最为重要,有英文阅读能力的同学最好把第一章背下来。 劳动分工的三大好处 《原富》的第一册第一章谈到了劳动分工的三大好处,文明社会区别于野蛮社会的根本的经济特征是:文明社会有更发达的劳动分工。为什么国民财富的最终源泉是劳动分工呢?斯密提出了分工的三个好处。我们刚才提到,斯密的大多数看法,今天看来都有缺陷,但他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直到今天都是最有价值的。斯密对细节的观察水准之高,令人惊叹。他要考察那么多的手工业作坊(当时,英国社会以工场手工业为主)才能得出一个有力的论点来,这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今天,周其仁老师也继承了这个方法,他考察回来讲出一套故事来,再不合理我也相信,要是违反了我现有的书本知识,我就回去找更好的书本知识,我决不轻易推翻周其仁的结论。我在北大的教室里没吹捧过其他人,就吹捧周其仁这一位老师。这是有道理的,这是货比货比出来的。因为我不了解社会,我只有找那些了解社会的人去问,问来问去,我发现就这么一个人了解社会,就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因为他的洞察力跟别人很不一样,他能够把细节抓住,而且他抓住细节的能力是一种直觉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一抓就是一个问题的核心,这很不容易。斯密社会分工论的这三条,200年不衰落。其他都有错可挑,惟独这三条,深入到了细节,是不容易的,当时有那么多的经济学家在考察英国经济,但只有斯密作出了伟大的发现。 劳动分工的第一个好处是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斯密反复提到“判断力”。如果你不操作,就很难理解斯密为何这么强调判断力的运用。判断力是一种实践的技巧,是一种实践能力,当然,判断力也是一种理论能力,但是你坐在教室学缝衣服是学不出来的。缝衣服的手与脚蹬的配合,看缝纫机,穿针引线等,都需要判断,材料多厚,适合什么样的针和什么样的线,你必须判断一下,要不然针可能会断,或者线就乱了。很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活儿,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劳动能力不仅仅取决于技巧熟练,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判断力,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用英文表达,就是dexterityandjudgment。这是分工的第一个好处。如果从未听说过斯密的这一理论,你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富得流油,比如英国,其他国家为什么比不上英国,就是因为英国的分工发达,它的劳动者有这种熟练技巧和判断力。待会儿我们看斯密举的制针业的例子,就能知道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就知道为什么制针业这么一个平凡的例子这么重要,这么具有shockingeffect(震撼效应)。 第二个好处是,分工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斯密的观察是极其细致的。他认为节约转换工种的时间就能让一个国家富起来。举例而言,在一个没有分工的社会,一个农夫从很远的地里收工回来,用家里的纺车纺线,再去地里种地,然后再回家纺线。每一件工作都不能耽误,不种地就没饭吃,不纺线就穿不上衣服。如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话,必须来回地在地里走,这样就浪费很多时间,做了很多无用劳动。斯密的时代特征非常重要,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很发达,《财富千年》(很幸运,《财富千年》是我为这门课找到的一本好书)里边有很多详细的描述:第一个工场手工业是如何兴盛起来的,然后如何扩展到斯密所生活的苏格兰地区。当时工场手工业遍地开花,在这之前是自然经济。张五常曾经考察过香港经济,“跑单帮”的商人带着香港生产的各式各样的衬衫样式到美国、欧洲拿回一大堆订单,回香港后干什么呢?他没有自己的工厂,不做机器大生产,而是去筒子楼里发订单,你五件,他十件,第二天再来收。张五常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观察到的就是这样的工场,所以,他提出企业就是一束合同,他1983年的那篇文章叫《企业的契约实质》,重新解释了科斯的理论。他观察到了现实,现实中本来没有企业,只不过是一个“跑单帮”的接一些国际订单,拿到香港,送到家庭妇女手里,然后收回产品。你说什么是企业呢?企业是一组节约交易成本的合同。所以观察非常重要。斯密的时代与香港又不一样,在自然经济时期,从地里到家里开纺线机,再从家里到地里干活,这太浪费时间,于是,工场手工业应运而生。一两百个工人聚在一个山沟里,那时没有电,人们用山泉或者河流转动风车,用垂直的杆传递到工场里边,所以那时的手工工场都像大城堡似的。在英国,你如果沿着河流走,你就可以看到很多“中世纪城堡”,其实它们当中很多都是很重要的纺织厂,其业主当时都是身价亿万的老板。这个细节实际上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通常认为工场手工业是前期工业革命的一部分。节约劳动者在各个工种之间、在工作环节之间的转换时间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动因。这是分工的第二个好处。 第三个好处是,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斯密说,分工之后,人们天天干一件事,会感到特别烦躁。老是一种简单劳动重复着,你就会有种欲望,想用一种死东西去取代你的这种活劳动。斯密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爱偷懒的小孩负责开最早的蒸汽机。那时的蒸汽机特别复杂,不像今天的发动机,你一发动马达就会转,打开马达,你会发现里边有好几个活塞在气缸里边上下运动。当时的活塞必须由一个儿童去开合,每次转动时,必须有一个人去合上这个活塞的气缸,挤气压气,然后再打开这个气缸,往里边进气,再合上气缸。这小孩觉得工作简直沉闷无聊到了极点,他又贪玩,工资又低,所以他就搞了一个发明,使气缸自己开合。这是一个传说,据斯密研究的权威坎南说,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根本没有这件事,但是斯密相信它的真实性。 无论如何,斯密的这个观点很重要。罗伯特·索罗(RobertSolow)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当中,最终决定收入的是什么呢?不是储蓄,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如果人口增长率停顿,最终是外生技术进步提高了人均产出。技术进步是什么意思呢?技术进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图书馆和实验室里的基础知识研究,它带来科学的进步;还有一种叫产业技术的进步,这是由大机器来实现的,是物化的,其标志是机器一代代更新。如何才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发明新技术呢?你必须有机会。怎样创造这个机会呢?要让许多人分工。丰田的总工程师创造出了“丰田操作法”,今天叫做“零库存法”。60年代,丰田是怎么找到这个方法的呢?就是让工程师到生产线上去操作,操作到一定熟练程度时,他发现这个环节可以机械化了,于是一点一点地机械化,然后在一个特别偶然的场合,他终于悟到所谓“看板”就可以节约很多劳动时间。于是他就发明了零库存法。每一个工人在拿走一件组装零件时要在看板上划一道或者做一个标记,代表这里少了一个零件,需要补充,整个流水线是不停顿的。看板这一细节使丰田打败了美国汽车,丰田公司每七分钟可以生产一辆汽车,当时的世界水平是每六小时生产一辆汽车,你想想这节约了多少劳动时间。丰田公司总结为什么机器人在日本首先使用的时候,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的工程师都到生产线上去实践,实践的结果就发明了机器人。日本人不知道总结这些抽象理论,人家说: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斯密总结出来了,只有实践,只有分工才能创造更多的发明机会,而更多的发明机会,对智商一样的人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发明。 我已经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讲分工的这三大好处,大家一定要把它们牢牢记在自己的脑子里。这三个好处整合起来作用的结果,使劳动分工奇迹般地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斯密考察的一个最平凡的例子是生产大头针的工场。当时制针的过程,从绞铁条到拔细抛光,再磨细针头,装针后边的那个球(那时叫针尾巴),然后再包装到一个纸盒里边,一共18个环节,在分工不完善的工场里,至少有一个工人师傅要干两个以上的环节。但是,有一个典型的手工工场,它有18位师傅,这18个人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组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分工做18样工作,每人只做一件事,这样下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生产4800根针。这18个人凭他们的教育程度,凭他们的能力,如果单独做这根针,斯密认为通常每天最多不会超过20根,有可能每人每天仅仅生产出1根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至少240倍——如果不是4800倍的话,也就是说,分工使生产率成百上千倍的提高。所以,斯密对分工的益处感受非常深,他把这三条写进第一册第一章里面,作为整个《原富》的基石。张五常说200年来就这一本书可读,而这一本书,斯蒂格勒的评价是就这一章可读,其他内容都有缺陷。 《原富》的第一册讨论劳动分工,第二册讨论资本存量的性质、用途和积累,第三册是国家贫或富的原因探求。为什么一些国家穷,而另一些国家富。第三册讨论了富国和穷国的政策,探索怎样可以使国家富裕。第四册是政治经济的不同学说,详细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学说,在斯密时代,有很多有影响的学说,比如“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等,斯密对它们一一作了评论。前四册的目的在于说明普通人的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的使用和积累、由国家政策所决定,并被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说所影响。最后一册,斯密讨论君主的收入、统治阶级的收入或者说赋税收入。全书一共五册,这就是《原富》的结构。因为斯密是我们这门课的核心人物,所以我必须大致介绍这五册的内容。这五册中只有第一册是需要我们重点阅读的,第一册的第一章最为重要,有英文阅读能力的同学最好把第一章背下来。 劳动分工的三大好处 《原富》的第一册第一章谈到了劳动分工的三大好处,文明社会区别于野蛮社会的根本的经济特征是:文明社会有更发达的劳动分工。为什么国民财富的最终源泉是劳动分工呢?斯密提出了分工的三个好处。我们刚才提到,斯密的大多数看法,今天看来都有缺陷,但他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直到今天都是最有价值的。斯密对细节的观察水准之高,令人惊叹。他要考察那么多的手工业作坊(当时,英国社会以工场手工业为主)才能得出一个有力的论点来,这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今天,周其仁老师也继承了这个方法,他考察回来讲出一套故事来,再不合理我也相信,要是违反了我现有的书本知识,我就回去找更好的书本知识,我决不轻易推翻周其仁的结论。我在北大的教室里没吹捧过其他人,就吹捧周其仁这一位老师。这是有道理的,这是货比货比出来的。因为我不了解社会,我只有找那些了解社会的人去问,问来问去,我发现就这么一个人了解社会,就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因为他的洞察力跟别人很不一样,他能够把细节抓住,而且他抓住细节的能力是一种直觉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一抓就是一个问题的核心,这很不容易。斯密社会分工论的这三条,200年不衰落。其他都有错可挑,惟独这三条,深入到了细节,是不容易的,当时有那么多的经济学家在考察英国经济,但只有斯密作出了伟大的发现。 劳动分工的第一个好处是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斯密反复提到“判断力”。如果你不操作,就很难理解斯密为何这么强调判断力的运用。判断力是一种实践的技巧,是一种实践能力,当然,判断力也是一种理论能力,但是你坐在教室学缝衣服是学不出来的。缝衣服的手与脚蹬的配合,看缝纫机,穿针引线等,都需要判断,材料多厚,适合什么样的针和什么样的线,你必须判断一下,要不然针可能会断,或者线就乱了。很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活儿,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劳动能力不仅仅取决于技巧熟练,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判断力,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用英文表达,就是dexterityandjudgment。这是分工的第一个好处。如果从未听说过斯密的这一理论,你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富得流油,比如英国,其他国家为什么比不上英国,就是因为英国的分工发达,它的劳动者有这种熟练技巧和判断力。待会儿我们看斯密举的制针业的例子,就能知道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就知道为什么制针业这么一个平凡的例子这么重要,这么具有shockingeffect(震撼效应)。 第二个好处是,分工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斯密的观察是极其细致的。他认为节约转换工种的时间就能让一个国家富起来。举例而言,在一个没有分工的社会,一个农夫从很远的地里收工回来,用家里的纺车纺线,再去地里种地,然后再回家纺线。每一件工作都不能耽误,不种地就没饭吃,不纺线就穿不上衣服。如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话,必须来回地在地里走,这样就浪费很多时间,做了很多无用劳动。斯密的时代特征非常重要,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很发达,《财富千年》(很幸运,《财富千年》是我为这门课找到的一本好书)里边有很多详细的描述:第一个工场手工业是如何兴盛起来的,然后如何扩展到斯密所生活的苏格兰地区。当时工场手工业遍地开花,在这之前是自然经济。张五常曾经考察过香港经济,“跑单帮”的商人带着香港生产的各式各样的衬衫样式到美国、欧洲拿回一大堆订单,回香港后干什么呢?他没有自己的工厂,不做机器大生产,而是去筒子楼里发订单,你五件,他十件,第二天再来收。张五常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观察到的就是这样的工场,所以,他提出企业就是一束合同,他1983年的那篇文章叫《企业的契约实质》,重新解释了科斯的理论。他观察到了现实,现实中本来没有企业,只不过是一个“跑单帮”的接一些国际订单,拿到香港,送到家庭妇女手里,然后收回产品。你说什么是企业呢?企业是一组节约交易成本的合同。所以观察非常重要。斯密的时代与香港又不一样,在自然经济时期,从地里到家里开纺线机,再从家里到地里干活,这太浪费时间,于是,工场手工业应运而生。一两百个工人聚在一个山沟里,那时没有电,人们用山泉或者河流转动风车,用垂直的杆传递到工场里边,所以那时的手工工场都像大城堡似的。在英国,你如果沿着河流走,你就可以看到很多“中世纪城堡”,其实它们当中很多都是很重要的纺织厂,其业主当时都是身价亿万的老板。这个细节实际上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通常认为工场手工业是前期工业革命的一部分。节约劳动者在各个工种之间、在工作环节之间的转换时间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动因。这是分工的第二个好处。 第三个好处是,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斯密说,分工之后,人们天天干一件事,会感到特别烦躁。老是一种简单劳动重复着,你就会有种欲望,想用一种死东西去取代你的这种活劳动。斯密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爱偷懒的小孩负责开最早的蒸汽机。那时的蒸汽机特别复杂,不像今天的发动机,你一发动马达就会转,打开马达,你会发现里边有好几个活塞在气缸里边上下运动。当时的活塞必须由一个儿童去开合,每次转动时,必须有一个人去合上这个活塞的气缸,挤气压气,然后再打开这个气缸,往里边进气,再合上气缸。这小孩觉得工作简直沉闷无聊到了极点,他又贪玩,工资又低,所以他就搞了一个发明,使气缸自己开合。这是一个传说,据斯密研究的权威坎南说,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根本没有这件事,但是斯密相信它的真实性。 无论如何,斯密的这个观点很重要。罗伯特·索罗(RobertSolow)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当中,最终决定收入的是什么呢?不是储蓄,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如果人口增长率停顿,最终是外生技术进步提高了人均产出。技术进步是什么意思呢?技术进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图书馆和实验室里的基础知识研究,它带来科学的进步;还有一种叫产业技术的进步,这是由大机器来实现的,是物化的,其标志是机器一代代更新。如何才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发明新技术呢?你必须有机会。怎样创造这个机会呢?要让许多人分工。丰田的总工程师创造出了“丰田操作法”,今天叫做“零库存法”。60年代,丰田是怎么找到这个方法的呢?就是让工程师到生产线上去操作,操作到一定熟练程度时,他发现这个环节可以机械化了,于是一点一点地机械化,然后在一个特别偶然的场合,他终于悟到所谓“看板”就可以节约很多劳动时间。于是他就发明了零库存法。每一个工人在拿走一件组装零件时要在看板上划一道或者做一个标记,代表这里少了一个零件,需要补充,整个流水线是不停顿的。看板这一细节使丰田打败了美国汽车,丰田公司每七分钟可以生产一辆汽车,当时的世界水平是每六小时生产一辆汽车,你想想这节约了多少劳动时间。丰田公司总结为什么机器人在日本首先使用的时候,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的工程师都到生产线上去实践,实践的结果就发明了机器人。日本人不知道总结这些抽象理论,人家说: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斯密总结出来了,只有实践,只有分工才能创造更多的发明机会,而更多的发明机会,对智商一样的人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发明。 我已经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讲分工的这三大好处,大家一定要把它们牢牢记在自己的脑子里。这三个好处整合起来作用的结果,使劳动分工奇迹般地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斯密考察的一个最平凡的例子是生产大头针的工场。当时制针的过程,从绞铁条到拔细抛光,再磨细针头,装针后边的那个球(那时叫针尾巴),然后再包装到一个纸盒里边,一共18个环节,在分工不完善的工场里,至少有一个工人师傅要干两个以上的环节。但是,有一个典型的手工工场,它有18位师傅,这18个人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组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分工做18样工作,每人只做一件事,这样下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生产4800根针。这18个人凭他们的教育程度,凭他们的能力,如果单独做这根针,斯密认为通常每天最多不会超过20根,有可能每人每天仅仅生产出1根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至少240倍——如果不是4800倍的话,也就是说,分工使生产率成百上千倍的提高。所以,斯密对分工的益处感受非常深,他把这三条写进第一册第一章里面,作为整个《原富》的基石。张五常说200年来就这一本书可读,而这一本书,斯蒂格勒的评价是就这一章可读,其他内容都有缺陷。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其他试读目录

• 对日常生活的反思
• 经济学思想史:概念梳理
• 演化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史
• 人类文化的演化与非血缘关系的合作
• 引论
• 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介绍
•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 鲁卡斯论经济增长
• 环境与能源问题
• 人类发展指数
• 知识和思想
• 思想的三个特征
• 民主制度与思想
• 专业化与思想
• 对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 对经济学抽象方法的说明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 为什么要有曲面?
• 从三个方面考察基本概念
• 概念的生命与张力
•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适度与中庸之道
• 美德与选择
• 仁爱与正义
•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 第三种文化
• 幸福和正义
• 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批判
• 应用伦理学
• 赫希曼:《激情与利益》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 奈特论发展
• 打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 财富与效用
• 财富的定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 亚当·斯密论财富
• 斯密论财富的源泉
• 《原富》的结构 [当前]
• 分工的原因
• 古诺的财富理论
• 门格尔论财货的四个要素
• 罗雪尔论“财”与“富”
• 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 效用的科学考察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 阿罗:效用理论的发展回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