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讲义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_经济学思想史讲义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我一直想给一位女性经济学家写一篇传记,因为她的一生很感人。这位女经济学家叫齐齐尔尼斯基(Chichilnisky)。她是阿根廷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参加了联合国的南北贸易谈判,她担任主任。她的经济学非常的反主流。她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论的呢?她发现,按照我们刚才讲课的思路,重新计算一下一般均衡的价格,就会出现悖论——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是资源富裕的(比如中东的产油国是石油富裕的,咱们中国是劳动力富裕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都知道自由贸易是双赢或多赢的,输出石油的国家最后会从贸易中获利,改善生活条件。石油输入国,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也会改善生活条件。齐齐尔尼斯基的一般均衡模型只是把资源禀赋向量内生了,叫做“内生资源禀赋的一般均衡模型”,也就是说,她把因果循环关系连起来了,然后用计算机仿真模型去计算。她的模型在很多具体事例上得到了相当令人惊讶的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石油越多,这个国家就越穷,为什么?因为石油出口越多,整个地球的石油储量就越少,对不对?这时石油的价格就会上升,于是原料就贵了。所以你再买能源,发展汽车,生产家电时,资源的使用成本就提高了。所以,一般均衡的结果很可能是:你出口的上游产品,也就是原料产品和矿产品越多,就越穷。这是反对西方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所以,联合国秘书长非常喜欢她,因为她代表发展中国家。齐齐尔尼斯基现在还是很忙碌,致力于宣传南北贸易的不公平理论。 政治经济学有这样一个特色——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基本假设,就会得出不一样的政治含义。大家在学经济学教科书时要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从齐齐尔尼斯基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可能存在着一些初始资源禀赋向量的值域(domain),落在这个值域里的国家可以避免“荷兰病”,比如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资源很平均,劳动力也很丰富,未必落在越交易越穷的困境里边。但是,确实存在这样一些初始资源的困境,如果一国的禀赋向量落在这些值域里,例如某些中东国家或非洲国家,在若干次交易之后,会发现自己财富的价值量越来越小,被锁入了一个不断恶化的怪圈。 亚当·斯密论财富 于是,从财富的一般概念,我们引出了积累过程,这恰恰就是亚当·斯密所要着力研究的过程——国家是怎样富裕起来的?或者,国家是怎样贫困下去的?在讨论古典经济学时,希望大家务必牢记:财富作为一个不断积累和消散的过程,这比财富作为一个简单的、静态的逻辑概念要复杂深刻得多。斯密在《原富》的第二册引论里边,使用了英文的“Stock”来指称财富(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里译作“资财”)。我们来看原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原文是“ofthenature,accumulation,andemploymentofstock”。Accumulation在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里常常指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曾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Accumulationofstock则是指财富积聚的过程,但是我们发现很复杂,财富可能积聚,也可能消散,要取决于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国际贸易的权力配置。然后是Employment,这个词在这里指“本期的运用”,就是每一期你如何使用资财,这是一个流量概念。 斯密写道:“在无分工,少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由自己供给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在这样的社会中维持营生,是无须预储资财的。人人都力图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饿了便到森林去打猎;衣服坏了,便剥兽类的皮来穿;房屋破了,便就近伐取树枝草皮,尽其所能,加以修葺。”(引自郭大力、王亚南译本,文字略有修改)原始人都是这样,他们甚至没有一天三顿饭的概念,三顿饭是后起的概念,为了提高效率,集中起来一天吃三次,你当然也可以吃五次,这是习惯问题。但是,考察过南亚部落的那些人类学家,以及我在夏威夷观察的结果都告诉我们,天然的人(我们不称他们是野蛮人,他们并不野蛮)是没有资财概念的。因为这些地方的气候很适宜生活,例如,夏威夷的树上有面包果,像面包一样,可以拿下来就吃,稍稍加工一下,味道仿佛山药;还有芋头,特别大的芋头,都是免费的。因为人少而食物多,所以根本用不着资财,你用不着储存什么,饿了可以吃一块芋头,渴了就喝山泉;山崖底下,弄一根绳子就可以钓“马虎”——特别好吃的大红鱼,所以那里人人都用不着资财,这就叫“无须预储资财”。原始社会(autarky)是自给自足的社会,无须预储资财,这是斯密的第一个观点。 但是,“如果我们要想极大地增加劳动生产力,就有必要预储资财。”我们说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当然要扩大资产规模,于是,预储资财就成为必要的。“Thequantityofindustry,therefore,notonlyincreaseineverycountrywiththeincreaseofthestockwhichemploysit,but,inconsequenceofthatincrease,thesamequantityofindustryproducesamuchgreaterquantityofwork”这里斯密的意思实际上是说: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化分工的细节出现了,更多的行业出现了,同时,每一个行业里边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 接下来,我们直接就跳到了《原富》的第二册里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跳跃”呢?因为我们要讲的核心概念是“财富”,《原富》第二册里才触及了这个概念的核心。斯密在写《原富》时,第一册是从劳动分工概念入手的,那是经济学的入门概念。我们把第一册悬搁起来,先讲第二册,但若悬搁了第一册,有很多概念就没法解释,例如,劳动分工带来财富增长和专业化,就要作出单独解释;同时资本存量之间的分类也和劳动分工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就很不方便。但是我宁愿这样不方便,为了一上来就抓住斯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财富。 我一直想给一位女性经济学家写一篇传记,因为她的一生很感人。这位女经济学家叫齐齐尔尼斯基(Chichilnisky)。她是阿根廷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参加了联合国的南北贸易谈判,她担任主任。她的经济学非常的反主流。她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论的呢?她发现,按照我们刚才讲课的思路,重新计算一下一般均衡的价格,就会出现悖论——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是资源富裕的(比如中东的产油国是石油富裕的,咱们中国是劳动力富裕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都知道自由贸易是双赢或多赢的,输出石油的国家最后会从贸易中获利,改善生活条件。石油输入国,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也会改善生活条件。齐齐尔尼斯基的一般均衡模型只是把资源禀赋向量内生了,叫做“内生资源禀赋的一般均衡模型”,也就是说,她把因果循环关系连起来了,然后用计算机仿真模型去计算。她的模型在很多具体事例上得到了相当令人惊讶的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石油越多,这个国家就越穷,为什么?因为石油出口越多,整个地球的石油储量就越少,对不对?这时石油的价格就会上升,于是原料就贵了。所以你再买能源,发展汽车,生产家电时,资源的使用成本就提高了。所以,一般均衡的结果很可能是:你出口的上游产品,也就是原料产品和矿产品越多,就越穷。这是反对西方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所以,联合国秘书长非常喜欢她,因为她代表发展中国家。齐齐尔尼斯基现在还是很忙碌,致力于宣传南北贸易的不公平理论。 政治经济学有这样一个特色——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基本假设,就会得出不一样的政治含义。大家在学经济学教科书时要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从齐齐尔尼斯基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可能存在着一些初始资源禀赋向量的值域(domain),落在这个值域里的国家可以避免“荷兰病”,比如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资源很平均,劳动力也很丰富,未必落在越交易越穷的困境里边。但是,确实存在这样一些初始资源的困境,如果一国的禀赋向量落在这些值域里,例如某些中东国家或非洲国家,在若干次交易之后,会发现自己财富的价值量越来越小,被锁入了一个不断恶化的怪圈。 亚当·斯密论财富 于是,从财富的一般概念,我们引出了积累过程,这恰恰就是亚当·斯密所要着力研究的过程——国家是怎样富裕起来的?或者,国家是怎样贫困下去的?在讨论古典经济学时,希望大家务必牢记:财富作为一个不断积累和消散的过程,这比财富作为一个简单的、静态的逻辑概念要复杂深刻得多。斯密在《原富》的第二册引论里边,使用了英文的“Stock”来指称财富(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里译作“资财”)。我们来看原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原文是“ofthenature,accumulation,andemploymentofstock”。Accumulation在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里常常指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曾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Accumulationofstock则是指财富积聚的过程,但是我们发现很复杂,财富可能积聚,也可能消散,要取决于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国际贸易的权力配置。然后是Employment,这个词在这里指“本期的运用”,就是每一期你如何使用资财,这是一个流量概念。 斯密写道:“在无分工,少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由自己供给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在这样的社会中维持营生,是无须预储资财的。人人都力图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饿了便到森林去打猎;衣服坏了,便剥兽类的皮来穿;房屋破了,便就近伐取树枝草皮,尽其所能,加以修葺。”(引自郭大力、王亚南译本,文字略有修改)原始人都是这样,他们甚至没有一天三顿饭的概念,三顿饭是后起的概念,为了提高效率,集中起来一天吃三次,你当然也可以吃五次,这是习惯问题。但是,考察过南亚部落的那些人类学家,以及我在夏威夷观察的结果都告诉我们,天然的人(我们不称他们是野蛮人,他们并不野蛮)是没有资财概念的。因为这些地方的气候很适宜生活,例如,夏威夷的树上有面包果,像面包一样,可以拿下来就吃,稍稍加工一下,味道仿佛山药;还有芋头,特别大的芋头,都是免费的。因为人少而食物多,所以根本用不着资财,你用不着储存什么,饿了可以吃一块芋头,渴了就喝山泉;山崖底下,弄一根绳子就可以钓“马虎”——特别好吃的大红鱼,所以那里人人都用不着资财,这就叫“无须预储资财”。原始社会(autarky)是自给自足的社会,无须预储资财,这是斯密的第一个观点。 但是,“如果我们要想极大地增加劳动生产力,就有必要预储资财。”我们说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当然要扩大资产规模,于是,预储资财就成为必要的。“Thequantityofindustry,therefore,notonlyincreaseineverycountrywiththeincreaseofthestockwhichemploysit,but,inconsequenceofthatincrease,thesamequantityofindustryproducesamuchgreaterquantityofwork”这里斯密的意思实际上是说: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化分工的细节出现了,更多的行业出现了,同时,每一个行业里边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 接下来,我们直接就跳到了《原富》的第二册里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跳跃”呢?因为我们要讲的核心概念是“财富”,《原富》第二册里才触及了这个概念的核心。斯密在写《原富》时,第一册是从劳动分工概念入手的,那是经济学的入门概念。我们把第一册悬搁起来,先讲第二册,但若悬搁了第一册,有很多概念就没法解释,例如,劳动分工带来财富增长和专业化,就要作出单独解释;同时资本存量之间的分类也和劳动分工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就很不方便。但是我宁愿这样不方便,为了一上来就抓住斯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财富。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其他试读目录

• 对日常生活的反思
• 经济学思想史:概念梳理
• 演化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史
• 人类文化的演化与非血缘关系的合作
• 引论
• 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介绍
•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 鲁卡斯论经济增长
• 环境与能源问题
• 人类发展指数
• 知识和思想
• 思想的三个特征
• 民主制度与思想
• 专业化与思想
• 对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 对经济学抽象方法的说明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 为什么要有曲面?
• 从三个方面考察基本概念
• 概念的生命与张力
•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适度与中庸之道
• 美德与选择
• 仁爱与正义
•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 第三种文化
• 幸福和正义
• 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批判
• 应用伦理学
• 赫希曼:《激情与利益》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 奈特论发展
• 打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 财富与效用
• 财富的定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当前]
• 亚当·斯密论财富
• 斯密论财富的源泉
• 《原富》的结构
• 分工的原因
• 古诺的财富理论
• 门格尔论财货的四个要素
• 罗雪尔论“财”与“富”
• 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 效用的科学考察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 阿罗:效用理论的发展回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