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济的文明化影响_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济的文明化影响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赫希曼继续说:“希望通过巧妙地运用一种欲望抑制另一种欲望来调控社会发展,这似乎变成了18世纪也就是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相当普遍的智力消遣。”赫布曼的结论是什么呢?“在某种意义上,像现在许多暴君的胜利一样,资本主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们普遍地拒绝认真对待它,或归功于人们普遍地拒绝相信它能一展宏图或取得重大成就……”孟德斯鸠说:“因为哪里有善良的风俗哪里就有商业,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善良的风俗。”商人相信和气生财,他通常不敢有政治野心,甚至不敢追求名誉,他就是要赚钱,所以他很和气,风俗也就改善了。这被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叫做“经济的文明化影响”(thecivilizinginfluenceofeconomy)。 提到苏格兰启蒙学派,就不能不提到休谟和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老师哈奇森(FrancisHutcheson,1694—1746),休谟和斯密从这位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伦理学方面的东西。哈奇森的观点是:对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温和的欲求”,它导致理性计算。休谟承接这个思想继续写道:我们必须区分温和的欲望和虚弱的欲望,狂暴的欲望与强劲的欲望;追逐利益的欲望既温和又persistent(顽固、不屈服、强劲),所以最后你还得向它屈服。 到了18世纪中叶,赚钱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温和的欲望”,1769年,一位苏格兰历史学家在其著作里这样写道:“贸易有助于使那些维持国家之间的差别和敌意的偏见逐渐消失。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文明与温和。”显然,这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承接的著名口号——“经济的文明化影响”的渊源。也是1769年,巴黎学院颁布的内部规章中使用了这样的句子:“由于学生离开学院后要在社会上生活,他们需要提前训练客气、随和、诚实交往。”那时的人们认为,赚钱是一种自然情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有点自私。亚当·斯密则认为,过分沉迷于这种欲求的时候,自然情感就会沦落成为非自然的情感,就成了“贪婪”。斯密进一步指出: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是“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欲望,尽管它是温和的且不易冲动的欲望。”这就是一个很全面的论述了。 以上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一个思想来源。在斯密生前的《道德情操论》的版本的最后一版(第六版),斯密添加上这样一种担心,他写道:“……我们追求财富、逃避贫困,主要是出于人类情感的考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辛苦和忙碌是为了什么呢?贪婪、野心以及追求财富、权力、优越地位的目的是什么呢?……遍及一切地位不同的人的那种竞争是何以发生的呢?……我们感兴趣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日后纠缠涂尔干的问题——我们这个世界通过劳动分工发展到今天到底是更幸福了呢,还是更不幸福了呢?这个问题,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也在困扰着晚年的亚当·斯密。 弗兰克·奈特:反对享乐主义 现在我们转入当代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论述,在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弗兰克·奈特(FrankHKnight)的一组经济学与伦理学方面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的阅读将有助于澄清我们的观念,使我们避免经济学家们最易犯的那些错误。 弗兰克·奈特是芝加哥学派的“教父”,据张五常的一个考证,从奈特到芝加哥大学执掌经济系到今天,在他的学生中间已经有九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张五常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奈特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但不是很有原创性,他的主要贡献是帮助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调整他们的思想,他不单单是他们学术的导师,也是他们思想的导师。在这篇文章里(他有很多文章在各个学科的刊物上),他批评了经济学家通常持有的伦理立场,即“享乐主义”(hedonism),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快乐就行了,明天洪水滔天也无所谓。作为老师,奈特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批评他的学生们的这个立场。这篇文章不是直接批评享乐主义,而是作出了间接的批评。奈特认为,享乐主义实际上是把人类的行为折换成了动物的快乐感,继而用边沁的效用主义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来论证: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无非就是所有快乐的最大化。如何论证快乐的总量最大化是合理的呢?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科学方法”来论证自己的看法,包括下文将要介绍的ItzhakGulboa和DavidSchmeidler的科学方法,它们都基于这样一条基本信仰,那就是人类的所有欲望都可以通过测量折算成价格,简单加减之后,变成一个统一的目标函数,然后把这个目标函数最大化。奈特认为这是一种“科学方法”。这种科学主义的伦理观支持了经济学家的享乐主义立场。“Reduceethicstoasortofglorifiedeconomics”——“把伦理学的精神转化成了经济学精神”。 赫希曼继续说:“希望通过巧妙地运用一种欲望抑制另一种欲望来调控社会发展,这似乎变成了18世纪也就是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相当普遍的智力消遣。”赫布曼的结论是什么呢?“在某种意义上,像现在许多暴君的胜利一样,资本主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们普遍地拒绝认真对待它,或归功于人们普遍地拒绝相信它能一展宏图或取得重大成就……”孟德斯鸠说:“因为哪里有善良的风俗哪里就有商业,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善良的风俗。”商人相信和气生财,他通常不敢有政治野心,甚至不敢追求名誉,他就是要赚钱,所以他很和气,风俗也就改善了。这被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叫做“经济的文明化影响”(thecivilizinginfluenceofeconomy)。 提到苏格兰启蒙学派,就不能不提到休谟和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老师哈奇森(FrancisHutcheson,1694—1746),休谟和斯密从这位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伦理学方面的东西。哈奇森的观点是:对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温和的欲求”,它导致理性计算。休谟承接这个思想继续写道:我们必须区分温和的欲望和虚弱的欲望,狂暴的欲望与强劲的欲望;追逐利益的欲望既温和又persistent(顽固、不屈服、强劲),所以最后你还得向它屈服。 到了18世纪中叶,赚钱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温和的欲望”,1769年,一位苏格兰历史学家在其著作里这样写道:“贸易有助于使那些维持国家之间的差别和敌意的偏见逐渐消失。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文明与温和。”显然,这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承接的著名口号——“经济的文明化影响”的渊源。也是1769年,巴黎学院颁布的内部规章中使用了这样的句子:“由于学生离开学院后要在社会上生活,他们需要提前训练客气、随和、诚实交往。”那时的人们认为,赚钱是一种自然情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有点自私。亚当·斯密则认为,过分沉迷于这种欲求的时候,自然情感就会沦落成为非自然的情感,就成了“贪婪”。斯密进一步指出: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是“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欲望,尽管它是温和的且不易冲动的欲望。”这就是一个很全面的论述了。 以上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一个思想来源。在斯密生前的《道德情操论》的版本的最后一版(第六版),斯密添加上这样一种担心,他写道:“……我们追求财富、逃避贫困,主要是出于人类情感的考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辛苦和忙碌是为了什么呢?贪婪、野心以及追求财富、权力、优越地位的目的是什么呢?……遍及一切地位不同的人的那种竞争是何以发生的呢?……我们感兴趣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日后纠缠涂尔干的问题——我们这个世界通过劳动分工发展到今天到底是更幸福了呢,还是更不幸福了呢?这个问题,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也在困扰着晚年的亚当·斯密。 弗兰克·奈特:反对享乐主义 现在我们转入当代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论述,在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弗兰克·奈特(FrankHKnight)的一组经济学与伦理学方面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的阅读将有助于澄清我们的观念,使我们避免经济学家们最易犯的那些错误。 弗兰克·奈特是芝加哥学派的“教父”,据张五常的一个考证,从奈特到芝加哥大学执掌经济系到今天,在他的学生中间已经有九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张五常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奈特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但不是很有原创性,他的主要贡献是帮助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调整他们的思想,他不单单是他们学术的导师,也是他们思想的导师。在这篇文章里(他有很多文章在各个学科的刊物上),他批评了经济学家通常持有的伦理立场,即“享乐主义”(hedonism),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快乐就行了,明天洪水滔天也无所谓。作为老师,奈特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批评他的学生们的这个立场。这篇文章不是直接批评享乐主义,而是作出了间接的批评。奈特认为,享乐主义实际上是把人类的行为折换成了动物的快乐感,继而用边沁的效用主义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来论证: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无非就是所有快乐的最大化。如何论证快乐的总量最大化是合理的呢?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科学方法”来论证自己的看法,包括下文将要介绍的ItzhakGulboa和DavidSchmeidler的科学方法,它们都基于这样一条基本信仰,那就是人类的所有欲望都可以通过测量折算成价格,简单加减之后,变成一个统一的目标函数,然后把这个目标函数最大化。奈特认为这是一种“科学方法”。这种科学主义的伦理观支持了经济学家的享乐主义立场。“Reduceethicstoasortofglorifiedeconomics”——“把伦理学的精神转化成了经济学精神”。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其他试读目录

• 对日常生活的反思
• 经济学思想史:概念梳理
• 演化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史
• 人类文化的演化与非血缘关系的合作
• 引论
• 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介绍
•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 鲁卡斯论经济增长
• 环境与能源问题
• 人类发展指数
• 知识和思想
• 思想的三个特征
• 民主制度与思想
• 专业化与思想
• 对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 对经济学抽象方法的说明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 为什么要有曲面?
• 从三个方面考察基本概念
• 概念的生命与张力
•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适度与中庸之道
• 美德与选择
• 仁爱与正义
•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 第三种文化
• 幸福和正义
• 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批判
• 应用伦理学
• 赫希曼:《激情与利益》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当前]
• 奈特论发展
• 打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 财富与效用
• 财富的定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 亚当·斯密论财富
• 斯密论财富的源泉
• 《原富》的结构
• 分工的原因
• 古诺的财富理论
• 门格尔论财货的四个要素
• 罗雪尔论“财”与“富”
• 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 效用的科学考察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 阿罗:效用理论的发展回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