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_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我们今天看“价值”、“效用”、“均衡”等概念,会感到它们只是静态的、抽象的、逻辑的、非历史的存在。但是,历史上,在讨论、充实这些概念的内容的时候,各国的学者都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往概念中注入血液。所以同一个基本概念可以反映、概括非常不同的人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用同一个概念来概括不同的生活经验,就得到不同的理论。这是我们理解思想史和经济思想史最关键的方法,即所谓“历史情境法”,这在史学上叫同情的理解,而不是抽象理解。 每一个作者也都是这样,同一学派的经济学家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考察,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经历。比如小穆勒,他少年天才,由于他父亲老穆勒的严格训练,他成名很早。但是穆勒的这种人生经历,决定了他非常压抑,非常痛苦,所以他十几岁以后的多年都被抑郁症折磨(参见第七讲附讲)。他的个人经历让他可以从非常不同的视角考察同样的英国学派里面的政治经济学,我们知道当时政治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英国。但他写出来的著作就很不一样,连篇章的安排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者,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一样,考察同一类经济生活的经验,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释。 除了这三个维度之外,在把每一个人安排在这三维空间里的时候,我们要想像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社会背景和他所属的学派给他的思想,然后考虑把他安排在这三维空间的哪个部分。这是你们自己要做的工作。我大致上画了这样一个曲面,然后,我把四位最出色的经济学学者放在我认为合适的位置上。 比如说边沁,他是英国最重要的社会改良家,但是他的功利主义原则让他必须特别注意物的秩序。他完全是在技术层面来进行英国社会改良,所以他的社会理论思考并不深入。虽然他本人并不缺乏精神追求,但他的理论最缺乏的是精神秩序的思考,所以我把他放在左侧面上。 然后是马歇尔,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与韦伯相比,他的理论比较忽视精神追求。他也认识到英国学派的这种局限性,在第八版的《经济学原理》的导言里面专门提到精神秩序的重要性。但是他不研究这类问题,他把自己有意识地局限在物的秩序和社会秩序之间。 斯密比马歇尔早得多,他的讲座叫道德哲学讲座,他自己也就叫做道德哲学讲座教授。道德哲学讲座分四个部分,只是在第四个部分,他才提到经济学。斯密更关注他的经济秩序的所谓幸福和神的先定和谐秩序,斯密少年时期曾经被一个吉卜赛女人拐走,但是马上又被追回来了,他一生没有结婚,他的精神指导者是他母亲。我们从斯密的书信集里看得出来,他对母亲非常尊重和亲切,把她当做自己的导师,毕生跟母亲保持这样的关系,你可以说由此他有一些精神秩序的追求,比马歇尔和边沁都更重视精神秩序。最上面的当然是韦伯,韦伯的人生经历也很不一样,他住过精神病院。他的个人经历使得他看问题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加上创造力,就得到了伟大的理论。 我们今天看“价值”、“效用”、“均衡”等概念,会感到它们只是静态的、抽象的、逻辑的、非历史的存在。但是,历史上,在讨论、充实这些概念的内容的时候,各国的学者都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往概念中注入血液。所以同一个基本概念可以反映、概括非常不同的人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用同一个概念来概括不同的生活经验,就得到不同的理论。这是我们理解思想史和经济思想史最关键的方法,即所谓“历史情境法”,这在史学上叫同情的理解,而不是抽象理解。 每一个作者也都是这样,同一学派的经济学家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考察,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经历。比如小穆勒,他少年天才,由于他父亲老穆勒的严格训练,他成名很早。但是穆勒的这种人生经历,决定了他非常压抑,非常痛苦,所以他十几岁以后的多年都被抑郁症折磨(参见第七讲附讲)。他的个人经历让他可以从非常不同的视角考察同样的英国学派里面的政治经济学,我们知道当时政治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英国。但他写出来的著作就很不一样,连篇章的安排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者,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一样,考察同一类经济生活的经验,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释。 除了这三个维度之外,在把每一个人安排在这三维空间里的时候,我们要想像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社会背景和他所属的学派给他的思想,然后考虑把他安排在这三维空间的哪个部分。这是你们自己要做的工作。我大致上画了这样一个曲面,然后,我把四位最出色的经济学学者放在我认为合适的位置上。 比如说边沁,他是英国最重要的社会改良家,但是他的功利主义原则让他必须特别注意物的秩序。他完全是在技术层面来进行英国社会改良,所以他的社会理论思考并不深入。虽然他本人并不缺乏精神追求,但他的理论最缺乏的是精神秩序的思考,所以我把他放在左侧面上。 然后是马歇尔,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与韦伯相比,他的理论比较忽视精神追求。他也认识到英国学派的这种局限性,在第八版的《经济学原理》的导言里面专门提到精神秩序的重要性。但是他不研究这类问题,他把自己有意识地局限在物的秩序和社会秩序之间。 斯密比马歇尔早得多,他的讲座叫道德哲学讲座,他自己也就叫做道德哲学讲座教授。道德哲学讲座分四个部分,只是在第四个部分,他才提到经济学。斯密更关注他的经济秩序的所谓幸福和神的先定和谐秩序,斯密少年时期曾经被一个吉卜赛女人拐走,但是马上又被追回来了,他一生没有结婚,他的精神指导者是他母亲。我们从斯密的书信集里看得出来,他对母亲非常尊重和亲切,把她当做自己的导师,毕生跟母亲保持这样的关系,你可以说由此他有一些精神秩序的追求,比马歇尔和边沁都更重视精神秩序。最上面的当然是韦伯,韦伯的人生经历也很不一样,他住过精神病院。他的个人经历使得他看问题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加上创造力,就得到了伟大的理论。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其他试读目录

• 对日常生活的反思
• 经济学思想史:概念梳理
• 演化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史
• 人类文化的演化与非血缘关系的合作
• 引论
• 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介绍
•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 鲁卡斯论经济增长
• 环境与能源问题
• 人类发展指数
• 知识和思想
• 思想的三个特征
• 民主制度与思想
• 专业化与思想
• 对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 对经济学抽象方法的说明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当前]
• 为什么要有曲面?
• 从三个方面考察基本概念
• 概念的生命与张力
•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适度与中庸之道
• 美德与选择
• 仁爱与正义
•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 第三种文化
• 幸福和正义
• 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批判
• 应用伦理学
• 赫希曼:《激情与利益》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 奈特论发展
• 打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 财富与效用
• 财富的定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 亚当·斯密论财富
• 斯密论财富的源泉
• 《原富》的结构
• 分工的原因
• 古诺的财富理论
• 门格尔论财货的四个要素
• 罗雪尔论“财”与“富”
• 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 效用的科学考察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 阿罗:效用理论的发展回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