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_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自洽地理解个体行为,要求三项基本因素,它们都涉及信息的交流、收集、解释:(1)社会与个体对各种目的的界定;(2)给定有限的资源,给定社会制度,给定技术性知识的状态,选择者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界定;(3)就各种目的而言,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准则。在经济学教科书里,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理性选择的三要素。第一层解释是这三要素涉及物质条件、社会因素和精神取向这三个不同的维度,首先是技术的物质的条件,然后是社会制约或者是社会交互作用对理性决策者的影响,最后是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当然是指精神的诉求。所以物的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是初次看到经济学理性选择三要素的时候可以想到的一种理解框架。 于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十几个概念,可以统一起来理解——放在我下面画出来的这三个维度的思考框架内:第一个维度是“物的秩序”,完全从技术、物质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秩序”,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察概念;第三个维度是“精神秩序”,它包含精神的诉求、自我的诉求,比较抽象。在思想史的叙述里面,如果我们试图对思想史有一个大的把握,作整体的理解,这个三维度的框架很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放在这里。 每一个学派在考察世界的时候,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学里面,英国的经济学家和美国的经济学家相比,就比较偏重社会秩序这个维度,因为欧洲的社会问题比美国要突出。美国的经济学家则比较看重技术的秩序,或者说是物的秩序,所以他们提出的互替性、新古典增长理论都更偏重于物的秩序这个维度,这也是与他们这个社会的背景相关联的。德国的经济学家,比如说韦伯的经济学著作《经济与社会》,在今天看来很多人甚至觉得不是经济学著作,但它确实是。还有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这显然是一个经济学题目,但它是社会学经典著作。欧洲大陆的经济学家比英美传统的学者更偏重于精神秩序的追求。所以,舍勒、韦伯、涂尔干这些人就更在这纵轴(精神秩序)的位置上。 我个人试图把思想史的重要作者装在这个三维的框架里,到现在为止没有找到不成功的例子,所以我推荐给你们使用。 这个三维的框架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让你比较有意识地不失之偏颇。比如,我们学习马歇尔的经济学的时候,不会忘记他实际上是更重视物的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一位经济学家,他的缺失或者说弱项是精神秩序这个维度的考察,于是你就会想从韦伯这里寻求一些经济学的理论,使自己变成更健全的学者。所以这个框架对指导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思考更有用处,而不是用来发表论文。这个框架对发表论文没有太大意义,它只是画了一个三维空间,没有解释原点的含义,没有度量,更没法说明一个单位等于多少思想,也就没有办法说服别人,但对你自己的思考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我在这里就是把不同的经济学派,按照他们生存发展的特定社会、所关注的历史问题进行归类。中国的经济学家显然不同于美国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关注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他们从不同视角考察同一基本概念。 自洽地理解个体行为,要求三项基本因素,它们都涉及信息的交流、收集、解释:(1)社会与个体对各种目的的界定;(2)给定有限的资源,给定社会制度,给定技术性知识的状态,选择者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界定;(3)就各种目的而言,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准则。在经济学教科书里,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理性选择的三要素。第一层解释是这三要素涉及物质条件、社会因素和精神取向这三个不同的维度,首先是技术的物质的条件,然后是社会制约或者是社会交互作用对理性决策者的影响,最后是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当然是指精神的诉求。所以物的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是初次看到经济学理性选择三要素的时候可以想到的一种理解框架。 于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十几个概念,可以统一起来理解——放在我下面画出来的这三个维度的思考框架内:第一个维度是“物的秩序”,完全从技术、物质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秩序”,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察概念;第三个维度是“精神秩序”,它包含精神的诉求、自我的诉求,比较抽象。在思想史的叙述里面,如果我们试图对思想史有一个大的把握,作整体的理解,这个三维度的框架很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放在这里。 每一个学派在考察世界的时候,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学里面,英国的经济学家和美国的经济学家相比,就比较偏重社会秩序这个维度,因为欧洲的社会问题比美国要突出。美国的经济学家则比较看重技术的秩序,或者说是物的秩序,所以他们提出的互替性、新古典增长理论都更偏重于物的秩序这个维度,这也是与他们这个社会的背景相关联的。德国的经济学家,比如说韦伯的经济学著作《经济与社会》,在今天看来很多人甚至觉得不是经济学著作,但它确实是。还有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这显然是一个经济学题目,但它是社会学经典著作。欧洲大陆的经济学家比英美传统的学者更偏重于精神秩序的追求。所以,舍勒、韦伯、涂尔干这些人就更在这纵轴(精神秩序)的位置上。 我个人试图把思想史的重要作者装在这个三维的框架里,到现在为止没有找到不成功的例子,所以我推荐给你们使用。 这个三维的框架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让你比较有意识地不失之偏颇。比如,我们学习马歇尔的经济学的时候,不会忘记他实际上是更重视物的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一位经济学家,他的缺失或者说弱项是精神秩序这个维度的考察,于是你就会想从韦伯这里寻求一些经济学的理论,使自己变成更健全的学者。所以这个框架对指导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思考更有用处,而不是用来发表论文。这个框架对发表论文没有太大意义,它只是画了一个三维空间,没有解释原点的含义,没有度量,更没法说明一个单位等于多少思想,也就没有办法说服别人,但对你自己的思考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我在这里就是把不同的经济学派,按照他们生存发展的特定社会、所关注的历史问题进行归类。中国的经济学家显然不同于美国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关注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他们从不同视角考察同一基本概念。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其他试读目录

• 对日常生活的反思
• 经济学思想史:概念梳理
• 演化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史
• 人类文化的演化与非血缘关系的合作
• 引论
• 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介绍
•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 鲁卡斯论经济增长
• 环境与能源问题
• 人类发展指数
• 知识和思想
• 思想的三个特征
• 民主制度与思想
• 专业化与思想
• 对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 对经济学抽象方法的说明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当前]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 为什么要有曲面?
• 从三个方面考察基本概念
• 概念的生命与张力
•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适度与中庸之道
• 美德与选择
• 仁爱与正义
•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 第三种文化
• 幸福和正义
• 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批判
• 应用伦理学
• 赫希曼:《激情与利益》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 奈特论发展
• 打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 财富与效用
• 财富的定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 亚当·斯密论财富
• 斯密论财富的源泉
• 《原富》的结构
• 分工的原因
• 古诺的财富理论
• 门格尔论财货的四个要素
• 罗雪尔论“财”与“富”
• 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 效用的科学考察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 阿罗:效用理论的发展回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