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思想的三个特征_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思想的三个特征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思想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 思想的三个特征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思想的三个特征

区别于知识的另一个关键词——也是我们这门课的核心概念——是思想。思想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概括了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思想是内省的(reflective)。你要跳出你所在的这个观念,反观你自己,这是思想的第一个直接自明的特征。用静观的态度内省,这态度本身要求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利益关系的纠缠。你如果太忙,就很难思想,如英语说的“stoptothink”(先停下来,再思想)。假如你没办法停下来,那就没有时间思想了。你就不可能以静观的态度摆脱日常利益的纠缠。中国跟西方在传统上有相当大的不同,汉语传统里面的“思”或者“思想”也很可能是与幽黯意识有关(参见张灏《幽黯意识与民主传统》),《大学》开篇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就是安静,静观——作者),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处不用“思”字,用“虑”,这是否如张灏先生所说,是中国知识传统的一种忧患意识?)……”如果我们今天试图接受这种忧患意识,这有一个本体的问题,就是这忧患的本体在哪里呢?在孟子那个时代,他可以说,天道流行,浩然正气。贯穿在他心中,然后他可以有终极关怀,他可以有忧患意识;我们今天没有了,感受不到这种天道流行、浩然正气。所以,中国的思想传统正在经历一种转型,前所未有的转型。思想的第一特征就是静观。但是由于这个特征,爆发出这样一种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思想,要想去思考,但你很难静下来,因为你没有古人的那种浩然正气,总坐不住,天道流行,你感受不到,静下来是很难的。 思想的第二特征是,它是基于内省的洞察,英文叫“insight”。洞察力不容易,需要穿透表层,故依赖于人生体验和思的习惯。阅读是一种习惯,静观也是一种习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的讲义,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静以通天下所感”,人家能静下来,然后养成一种洞察力。在汉语传统里,思的过程不需要语言,这个很重要,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不同。在东方思想传统里,思是不需要语言的,叫做“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在过去2500年里形成鲜明对照。 思想的第三个特征是整全性。恰好由于洞察到了本质,思想得以伸展出整全性。也在这一意义上,思想不同于知识,后者通常是对细节的注意和建构,所谓“分殊”。思想有自成体系的倾向,而知识则需要分工。叔本华的博士论文认为,分殊对于知识的进步非常重要,你把一个概念分成两个子概念,再分成四个,再分成八个……这样分殊下去,知识就深入了。宋儒强调“分殊”与“理”的同一,强调天下同一理,所谓“理一分殊”。马一浮专门引了这四个字作为给浙江大学的题词,理只有一个,从理分出万物。 区别于知识的另一个关键词——也是我们这门课的核心概念——是思想。思想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概括了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思想是内省的(reflective)。你要跳出你所在的这个观念,反观你自己,这是思想的第一个直接自明的特征。用静观的态度内省,这态度本身要求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利益关系的纠缠。你如果太忙,就很难思想,如英语说的“stoptothink”(先停下来,再思想)。假如你没办法停下来,那就没有时间思想了。你就不可能以静观的态度摆脱日常利益的纠缠。中国跟西方在传统上有相当大的不同,汉语传统里面的“思”或者“思想”也很可能是与幽黯意识有关(参见张灏《幽黯意识与民主传统》),《大学》开篇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就是安静,静观——作者),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处不用“思”字,用“虑”,这是否如张灏先生所说,是中国知识传统的一种忧患意识?)……”如果我们今天试图接受这种忧患意识,这有一个本体的问题,就是这忧患的本体在哪里呢?在孟子那个时代,他可以说,天道流行,浩然正气。贯穿在他心中,然后他可以有终极关怀,他可以有忧患意识;我们今天没有了,感受不到这种天道流行、浩然正气。所以,中国的思想传统正在经历一种转型,前所未有的转型。思想的第一特征就是静观。但是由于这个特征,爆发出这样一种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思想,要想去思考,但你很难静下来,因为你没有古人的那种浩然正气,总坐不住,天道流行,你感受不到,静下来是很难的。 思想的第二特征是,它是基于内省的洞察,英文叫“insight”。洞察力不容易,需要穿透表层,故依赖于人生体验和思的习惯。阅读是一种习惯,静观也是一种习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的讲义,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静以通天下所感”,人家能静下来,然后养成一种洞察力。在汉语传统里,思的过程不需要语言,这个很重要,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不同。在东方思想传统里,思是不需要语言的,叫做“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在过去2500年里形成鲜明对照。 思想的第三个特征是整全性。恰好由于洞察到了本质,思想得以伸展出整全性。也在这一意义上,思想不同于知识,后者通常是对细节的注意和建构,所谓“分殊”。思想有自成体系的倾向,而知识则需要分工。叔本华的博士论文认为,分殊对于知识的进步非常重要,你把一个概念分成两个子概念,再分成四个,再分成八个……这样分殊下去,知识就深入了。宋儒强调“分殊”与“理”的同一,强调天下同一理,所谓“理一分殊”。马一浮专门引了这四个字作为给浙江大学的题词,理只有一个,从理分出万物。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其他试读目录

• 对日常生活的反思
• 经济学思想史:概念梳理
• 演化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史
• 人类文化的演化与非血缘关系的合作
• 引论
• 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介绍
•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 鲁卡斯论经济增长
• 环境与能源问题
• 人类发展指数
• 知识和思想
• 思想的三个特征 [当前]
• 民主制度与思想
• 专业化与思想
• 对经济学的讨论
• 经济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 对经济学抽象方法的说明
•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
• “历史情境法”角度下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
• 为什么要有曲面?
• 从三个方面考察基本概念
• 概念的生命与张力
•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适度与中庸之道
• 美德与选择
• 仁爱与正义
•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 第三种文化
• 幸福和正义
• 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批判
• 应用伦理学
• 赫希曼:《激情与利益》
•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 奈特论发展
• 打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 财富与效用
• 财富的定义
• 齐齐尔尼斯基:内生资源禀赋
• 亚当·斯密论财富
• 斯密论财富的源泉
• 《原富》的结构
• 分工的原因
• 古诺的财富理论
• 门格尔论财货的四个要素
• 罗雪尔论“财”与“富”
• 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 效用的科学考察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 阿罗:效用理论的发展回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