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医十年以后_这才是中医十年以后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国学 > 这才是中医 > 十年以后

这才是中医——十年以后

徽州太学方鲁儒的家里。 青瓦白墙,庭院深深。 在内室里,很多人都屏息站立,围在床前。 方鲁儒躺在床上,脸上表情痛苦。 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在给他诊脉,表情严肃而又从容。 这个年轻的医生,就是一代名医李中梓,此时,他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他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他也找了些医生,医生们一听,什么?腰膝疼痛?甭问啊,这是肾虚啊,一个字:补!两个字:补肾! 于是就很顺手地开了些补肾的药物,尤其是当这些医生听说这位方鲁儒同志腰膝还感觉冷的时候,更是觉得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这明显就是一个肾阳虚嘛,来,愚弟给您多加些附子和肉桂! 这些药看着似乎挺对证的,可是在服用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的方鲁儒同志却感觉有些不对头,为什么呢?原来他越服这样药,就越觉得腰膝发冷,而且四肢痿软得更厉害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是搞教育的啊,对中医不懂,只好又把这些医生给请来了。这些医生一看,什么?腰膝更冷了?这说明药力不够啊,病重药轻啊,必须调集大部队,来进行总攻! 于是又加大了温补的力度(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开始了大规模补肾活动。 结果,老方同志很是遭罪,这个病越来越重了。 最后,老方终于愤怒了:谁,谁说中医好的?我看中医就是伪科学,太可恨了!越吃药病越重,我不瞧大夫了! 别人就劝了:您别生气,这中医和中医啊,很不一样,有的医生一看就准,有的医生却不准,这区别就在……(这位挠挠脑袋没有想出来,我替他说吧,就是中医诊断的水平上,有的学好了,就能看得好,有的上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光逃课了,所以一看就错)。 老方同志经人这么一劝,本来想提起笔来写几篇揭露中医是伪科学的文章来着,想了想,也是,等身体好了再和中医战斗也不迟,就让下人接着请医生。 结果,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 李中梓来了以后,没有理会老方同志的情绪,坐下来就开始给他诊脉。 各位,李中梓擅长的是什么呢?诊断学啊。后来他著名的“士材三书”(李中梓字士材)的第一本书就是《诊家正眼》,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脉法。李家人被误诊而病亡的经历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痛,所以他在中医诊断上下了大功夫。他的脉法那是当时的一绝啊,后来他还把自己的侄子李延罡培养成了脉学专家,李延罡还写出了《脉诀汇辨》这本专著。 李中梓手一搭脉,没有什么感觉。各位,中医在诊脉的时候,手指的力道是有讲究的,一开始要轻轻地按,这取的是浮脉,如果患者有外感病,此时的脉就非常明显了。然后是用一半的力,这是中取,一般人的脉位应该在这里,这里的脉象是很关键的。再使劲,就是沉取了,这是诊断里病的,一些病位较深的病,要从这里看出。 这位老方同志的脉是“脉伏于下”。什么意思?就是李中梓沉取都没有取得,是再使劲,推筋按骨,才摸到的脉象。这种伏脉说明了什么?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他还说有的病是“火邪内郁,不得发越”,有的是“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因此要分清楚阴阳和寒热两个极端。 那么李中梓的手指在伏脉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信息呢?是振指有力。 大家这回该清楚了吧,这么有力的脉象,绝对不是阳虚或阳气快没有了的脉象,这是火郁于内的脉象,火在里面出不来了,因此此时外面的冷都是假象。中医的术语说这是“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千万别被表象蒙蔽了。 李中梓当时就提出,这要使用泻火的药物来治疗(欲用苦寒之药)。 老方同志一听,更晕了:我说什么来着?是伪科学吧。我身上都这么冷了,还要泻火?你有没有点儿科学的精神啊?你知不知道在我们科学领域里,寒和热是对立的啊?不服药! 老方愣是挺着,没有服药(骇而弗从)。 李中梓也没有办法啊,只好回去了。 半个月以后,李中梓又被请来了。原来是老方同志受不了啦,身上是越来越冷,这么下去太难受了,干脆,死马当成活马医吧,我也不管了,还是你来看吧。 李中梓再次诊脉,果然热势越来越旺了,他就问老方,说:“我说你体内有热,你不相信。体内有热应该有两个征兆,一个是你的小便,一定是非常的黄,另外一个是你不喜欢喝热水(因为体内太热,人体本能地排斥热的饮料)。” 老方同志仔细一琢磨,对啊,我的尿是很黄,我也的确不喜欢喝热水,看来还真有可能是体内有热。 于是终于同意让李中梓开方试试。 李中梓开的方子是: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栀子?钱五分、生姜七片。 这个方子里面都是些苦寒的药物,是清三焦之火的,黄柏清下焦之火,龙胆草清肝胆之火,黄芩清肺经之火,黄连清心经之火,栀子是泻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李中梓用生姜做药引子,为向导之药。 这种方法是朱丹溪等医家的路子,李中梓吸收了寒热两大学派的长处,在他这里没有什么派别,该用什么就用什么,他是中医历史上非常全面的一位医家。 这个方子趁热服下去之后,没多大一会儿,老方同志就觉得腰间开始松快了。服了三副以后,那些很痛苦的腰膝疼痛,就消失了(三剂而痛若失矣)。 接下来,李中梓给老方同志调理了一下,用的是人参固本丸,每天服用二两。 一个月后,老方同志就痊愈了。 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这种“真热假寒”的情况很少见,其实这种情况常出现。前些日子有个网友说:朱丹溪不是大家,他用苦寒清热,伤了阳气。这种说法错误很严重。这是因为后来有些医家这么说,因此现在很多学习中医的就跟着这么说,其实这是对朱丹溪的偏见,是没有怎么经过临床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在临床中,寒热两种情况都会有,不可偏废一边,各位经历多了就知道了。 别说人家的理论如何伤阳气,如何不合理,那是你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患者,或者你根本就给误治了。中医历来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对寒证有热药,对热证有凉药,此为不易之理,各位千万别跟着乱喊,奔着一头就去了,别学偏了。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 这题目看着有点晕,怎么跟绕口令似的?其实,在临床中还真有很多这样的病例,如果你判断不好,那就容易出错。这就好比是破案,真凶有时候会伪装成最善良的人,还跟着在边上出主意呢,如果你识别不出,那可就要坏事儿了。 前面我们讲的故事是真热假寒,患者实际上患的是热证,但是外表却表现得跟寒证似的,蒙了好多医生。下面,我们再讲个反过来的例子。 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孙潇湘,这位孙潇湘同志的老婆病了,患的是痢疾。这痢疾闹得可不是一般的严重,泻了四十来天了,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这么个泻法儿简直是不让人活了,患者不仅口干,身上还发热,吃不进去东西,肚子里胀,完谷不化(中医术语,意思是泻出来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孙潇湘请来了好多医生,诊断完后都说:啊?有这么严重的邪热?来,我再给您多加点儿清热解毒的药。 这是一个正常的思路,痢疾嘛,就是有热毒了,有热毒当然要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了,于是众医生们开的都是黄连等药物。孙夫人一共泻痢四十天,就服用了三十多天的清热解毒之药。 结果,孙夫人病情愈重,已经连续五天什么都吃不进去了(绝谷五日),处于很危险的阶段。 此时,如果再不找一位业务过硬的医生来,孙夫人恐怕是不行了,这样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 各位还记得李中梓最擅长的是什么吗?诊断啊。他的拿手好戏那就是脉诊。此时,李中梓把三根手指往患者的手腕上一搭,就感觉这个脉很大,而且还跳得特别快(脉大而数),这种脉象似乎是一个实热证。但是别急,李中梓诊脉没有那么简单。只见他接着在三根手指上一用力,又使劲按了一下,这样脉就空了(按之豁然)。什么意思?这脉轻轻一搭的时候感觉似乎挺有力的,但稍微一按就空了,跟什么都没有了似的,这就说明里面是虚的,虽然有热,但那是在外面的假象。因为这个脉象轻取的时候查的是外表的情况,重按查的才是里面的情况。 李中梓这下心里就明白了,他就问孙夫人说:“你肚子疼的时候,喜欢用手按着吗?” 孙夫人很吃惊地回答道:“对啊,我肚子一疼,就喜欢用手按在那里,感觉舒服一些。” 各位,这也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法,如果肚子痛喜欢按,这就说明是虚痛,如果怕人按,一按就跳起来,那就是实证。 李中梓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您的小便是清的还是黄的?”(看来那个年头看病的时候也不讲男女有别的,连小便的颜色都问了。) 孙夫人回答:“是清的啊,这些日子尿一直是清的。” 这下李中梓就完全清楚了,原来,这是一个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的病证啊。 这叫什么?这叫内真寒而外假热,实际这个人是寒证,肾阳非常虚弱。中医认为火生土,肾阳如果不足,那么它所生的脾土就会出现问题,最多的问题就是泄泻。 于是李中梓就开了附子理中汤(现在药店卖的是附子理中丸,原方的成分是:附子、人参、干姜、白术、茯苓、甘草)。这个药主要就是温补脾肾的,主要的治疗位置在脾经,对于脾经虚寒的吐、泻、疼痛等症,此药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这个方子煎好以后,家属立刻端来一碗让孙夫人喝下,这时李中梓急忙拦住了,说:“等一下,等药冷了再服用。”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孙夫人是外有热证,此时再喝热气腾腾的药物,恐怕会引起反应,所以就要等药冷了以后再服用,这叫“暗度陈仓”服药法。 这副药喝下去以后,孙夫人肚子的疼痛就止住了。喝完六副以后,孙夫人身上的虚热就退了,也开始吃饭了。这时,李中梓又给开了金匮肾气丸,孙夫人一共服用了二十来天,此病就痊愈了。 这个病来势汹汹,但李中梓的治疗却有些轻描淡写的感觉,最后病居然就好了。 可见,诊断太重要了,庸医和良医,区别在哪里呢?首先就在诊断的水平上,诊断的大方向对了,寒热分清了,阴阳分清了,即使药物有少许偏差,也不会出现重大的问题。您说他开个蒲公英,我们开个紫花地丁,这也差不到哪儿去,但是如果您诊断水平低,连大方向都给搞错了,这可就容易出问题了。 有位叫章鲁斋的政府官员,在云间做过县令,后来到朝廷做了官。在云间当县令的时候,他的儿子章凌九(这个名字很有性格)病了,症状是吐血、发热、遗精、盗汗,这个章凌九体格特瘦,看上去很虚弱。 县长的儿子病了,当然要请好多医生了,医生来了一看,发热?这是热证啊,但是县长,您儿子这个热是虚热,是阴虚,阴虚生内热嘛,您没看见他晚上盗汗吗? 章县长哪儿懂这些啊,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让他们开方子。结果,县长的公子服用了两个月的药,没有任何效果。 医生们感觉很没有面子,因为这是给县长的公子看病啊,但是他们又想不出啥好办法来,就打算撤了。但就这么走了好像显得自己太没有学问了,于是临走又放下一句话,说:“县长,以后可千万不要让您儿子服用人参,这种阴虚的病服用人参一定会死的!” 章县长一听,感觉很有道理,还感谢这些医生呢,“谢谢了啊!慢走!” 医生们走了,可章县长回头一看,儿子的病还没有好啊,便赶紧打发下人再请医生,这次就把李中?给请来了。 李中梓来到章县长家时,这位章凌九同学已经病了有两个月了。 李中梓诊了脉后,抬起头,对章县长说:“这个小伙子是脾肺气虚啊,需要用大量的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药物来治疗。” 章县长听完,差点一个跟头晕过去,“不会吧大哥,这差得也太多了!前面的医生临走还特意告诉我,千万别服用人参,服用人参我儿子这条小命就保不住了,现在你又让多服人参,我应该听谁的啊?” 李中梓看了看前面医生开的方子,心想: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明明是个气虚证,这帮兄弟愣是给看成阴虚证了,甭问啊,上学的时候中医诊断课一定是逃课了! 心里虽这么想着,但李中梓嘴上什么也没说,他只是问章县长:“他们说一定不要用人参,那他们能够保证把此病治好吗(此医能任决效否)?” 章县长一听,对啊,他们也没有治好啊,于是回答:“不能啊。” 李中梓说:“如果他们不能,现在我却能,那你接受不接受我的治疗方案呢?” 您别看章县长是一县之长,他此时也没了主意,只好说:“接,接受!” 李中梓就接着说:“那你先去买五斤人参来,用这些人参,我保证三个月,把一个健康的小伙子交还给你!” 章县长听得吓了一跳,“什么?五斤?” 李中梓又说:“这还没完呢,我还有个条件。” “啊?什么条件?” 李中梓说:“我在看病的时候,千万别再找其他的医生来牵制我,否则会功亏一篑的。您能答应吗?” 章县长一听,好嘛,这位医生还真不是个一般人,没办法,答应吧! 于是李中梓就开始了治疗。 他治疗这个病用的主要是六君子汤,有时候还会配合点补中益气汤和七味丸。这个六君子汤是中医里的一个名方,主要成分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上陈皮和半夏,这个方子的作用是补气加化痰。四君子汤我们前面聊过了,是补气的,它补气的作用比较全面,从肺气到脾气,都补了。方子里面还有泻水湿的茯苓,能够使得脾气更好地生发。四君子汤是中医方剂里补气的组方,一般补气的方剂都有这四君子汤的影子。各位可千万别小瞧这简单的四味药,它可是扶助人体正气的好药。很多病,可能都无从下手了,但是只要有气虚存在,都可以从补气这里找到解决的方法。中医太重视人的正气了,正气足了,什么外邪都不怕,多重的病都有缓头,过去有医家如此比喻,说正气足了,有邪气进来,一看,这满屋子里的人都是君子啊,根本就没有自己立脚说话的地方,也就自己溜走了。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啊,这种通过扶正来祛邪的方法被称作“医中王道”。 就这一个四君子汤,可以随着病情变化多端。比如,患者有热,不能用温热药,那么就可以把方子里的人参换成没有温热之性的太子参,力量虽然小些,但是很平和,我就经常这么用,感觉效果还不错;如果患者有些阴虚,可以把人参换成西洋参;如果救急,可以换成力道较大的山参,但是山参的量一定要把握好;如果是血亏,可以用红参,因为红参是用糖熬过的,可以兼入血分。我们平常用的就是生晒参,也叫白参,而通常在气虚不是很明显的时候,用党参效果也是不错的。 方子里的白术讲究也比较多,我就给各位简单讲讲。如果患者的水湿不是特别重,只是需要补脾,那么用的是炒白术,我们通常开方子写白术,药店就给炒白术了。但是如果患者的水湿很重,稍带腰酸不利等症,就可以开生白术,因为生白术利水的作用比较大,还“利腰脐间气”。这是陈士铎的话,就是那位傅青主的学生,他很擅长使用生白术,在开方子的时候遇到脾肾有水湿的人,他会开出大剂量的生白术,这是他的治病心法,很有特色。另外,止汗也是用生白术,比如著名的固表止汗的方子玉屏风散,用的就是生白术。现在很多医生都不知道这回事,开个方子就写白术,结果药店都给了炒白术,那些医生回头就抱怨玉屏风散不起作用,其实是这些医生自己没有用好,把古代的传统给丢了。而在妇科的应用里面,则多用炒白术。另外,炒白术还分为用麦麸炒的和用土炒的,用麦麸炒的补脾作用比较强,用土炒的止泻作用更好些。各位别以为古人在这里没事儿炮制白术玩呢,现在药理分析证明,白术在经过各种炮制以后,它的挥发油、内脂类成分、水溶性糖及还原糖的含量都有所变化,这些我就不细聊了。 一般茯苓变化较少,但是如果患者同时有心神不安的症状,我们可以把茯苓改成茯神,茯神就是茯苓里面抱有松树根须的部分,它有安神的作用。 在患者脾胃气虚的时候,可以用炙甘草。但是如果患者同时感到咽喉不利,有些邪气,则可以改成生甘草,因为生甘草有解毒利咽的作用。 一个方子,四味药,但是变化是很多的,如果能够根据患者的证候,来随时变化,则可谓善矣。 这个方子加上陈皮和半夏以后,就增加了化痰的作用。这个痰,各位可不要理解成我们吐出的那个痰,在中医里面,如果体内的水湿流动不畅,变得黏稠了,我们就称之为“痰”。陈皮、半夏与方子里的茯苓、炙甘草合起来,又变成了化痰的组方二陈汤,各位看看,这种组合之妙,真是难以言表。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化痰呢?因为有?水湿黏稠了以后,阻碍了阳气的生发,现在把它们给化开,再用利水的方法给去掉,这样一层一层地,就把妨碍阳气生发与流动的障碍都给排除了。 这个六君子汤各位不要小瞧了,有的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之后,一点胃口都没有了,正气也完全挺不住了,这时就可以用这个六君子汤,陈皮和半夏的量根据情况减少点,用上以后,患者的胃口就恢复过来了,有的患者还从此恢复了生机,多活了好多年。 李中梓在给这位县长的公子用上六君子汤后,他的正气慢慢的就足了,也不吐血了,也不发热了,一天强似一天,三个月后,他所有的病都好了。 李中梓如约还给了章县长一个健康的儿子。 章县长后来升官,做了给谏,还不忘李中梓的恩情呢,没事儿就写封信问候一下。 看来,中医很多方子虽然很简单,但是您如果真的理解了,会用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就都可以用它们来解决。各位如果仔细回顾一下我写过的这些医家,就会发现他们用的往往都是些很简单的方子,但却救了很多人的命,这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吗? 方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真正的高手,只不过是知道在什么时候用它而已。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这才是中医》其他试读目录

•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 引子
• 没赶上好日子
• 初生的牛犊
•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
• 苦学《伤寒论》
• 神农尝百草
• 网友互动
• 去天津赶考
• 开始接触西医
• 艺高人胆大
• 精彩的药方
• 大革命的时代
• 力挽狂澜
• 众望所归的医学大家
• 中西医汇通之路
• 点燃中医之火
•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诊脉高手
• 小秀才的生活
• 磨炼之路
• 十年以后 [当前]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