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苏东坡严父慈母 言传身教_康震评说苏东坡严父慈母 言传身教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物传记 > 康震评说苏东坡 > 严父慈母 言传身教

康震评说苏东坡——严父慈母 言传身教

    为什么苏轼兄弟会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呢?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这样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苏洵。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dá)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这是一首很有趣的诗,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事情,可见童年记忆的深刻。 除了严格监督学业,苏洵对两个儿子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他曾专门写了《名二子说》一文,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文中的“辐”指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盖”指车盖。“轸(zhěn)”指车厢底后部的横木。“轼”指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道路。这篇短文先是说:对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有各自实际的用途。只有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如果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车了。 苏洵是想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要收敛锋芒,而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 苏洵像而对于苏辙,苏洵是想告诫他:行车必有车辙,而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苏洵老爸的这篇文章中的担心。苏轼一生之所以麻烦、风波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性真挚坦率,面对问题,面对矛盾,只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观点,都恨不能一股脑儿全说出来。他的诗文创作更是口无遮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善于掩饰自己,结果麻烦事儿一个接着一个。但这似乎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喜欢他的地方。 苏辙与他的哥哥相比就要稳健得多,冷静得多,个性也比较平和深沉,含蓄不露,所以他一生虽然也历经风波,但终归以七十多岁的年寿平安度过晚年。不过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苏辙似乎就少了许多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魅力,就不像他的哥哥苏轼那么可爱了。 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我们想想看,苏轼听完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大家注意,他是在反问母亲:“您同意吗?”那么,程夫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可能会有几种答案。第一种是:真是妈妈的好儿子,我同意!第二种是:儿子真乖,范滂是个好人,不过妈妈可不想让你去死!第三种:别瞎说,妈妈还指望你养老送终呐! 你不能简单地说这几种回答哪个对哪个错,让我们看看程夫人的回答。 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程夫人个性果敢坚毅而又仁慈善良。苏轼家里的庭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显得生机勃勃,引得许多鸟雀都来这里栖息、筑巢。苏轼和小伙伴们看到这么多小鸟来家里,当然高兴啦!可是程夫人却担心小孩子不懂事,会弄伤鸟雀,伤及幼雏,于是“下令”严禁小朋友捕鸟!如此一来,来这里安家筑巢的鸟儿自然越来越多,有些胆子大的鸟儿甚至把窝筑到了低矮的树枝上。苏轼兄弟和小伙伴们常常围在鸟窝边,逗弄可爱的小鸟,给它们喂食。苏轼曾在《异鹊》诗中深情回忆起童年这段有趣的场景: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雀,巢(kòu)可俯拏。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程夫人这种刚柔相济的个性对苏轼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近千年来,人们之所以热爱、敬仰苏轼的人格,之所以喜欢颂读他的文学作品,不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苏轼那宽厚、仁慈、博大的精神世界吗?苏轼这种思想个性的形式,与他的母亲程氏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康震评说苏东坡》其他试读目录

• 少年成名
• 眉山奇秀 人杰地灵
• 严父慈母 言传身教 [当前]
• 勤于学习 巧于读书
• 一举成名 天下皆知
• 步入仕途
• 初涉官场 饱受磨练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