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检证战争责任渡边恒雄() 第十二章日中战争() 面临三种“外部压力”() 以“满洲事变”为出发点() 石原、板垣是主谋() 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擅自越境() 软弱首相若无力坚持不扩大政策() 觊觎满洲,退出“国联”() 华北分离工作() 因西安事变而一致抗日() 广田脱离亲英美路线() 恢复现役武官制等三大失策() 因日清战争而骄傲自满,低估了中国的力量() “二二六事件”后未能违抗军方() 趁“卢沟桥事变”之机,扩大派进行阴谋活动() 没有停战的和平,白费周折() 近卫虽是众望所归,但却缺乏领导能力() 战费骤增,议会默许() 第十三章日美开战() 为实现三国同盟,陆军开始行动() 利用德军闪电攻击的机会() 陆、海军中的亲德派成为主流() 只有构想无力实行的松冈外交() “盲信”德国的大岛电报() 模仿纳粹的大政翼赞会()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 北进还是南进,迷失了方向()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错误估计美国的决心() 海军主导的南下() 为下决心开战,在数字上做手脚() 走向决裂的日美谈判() 东条未完成“避战”任务() 姗姗来迟的对美通告() 第十四章太平洋战争() 含糊不清的战争目的() 中途岛海战,丧失4艘航空母舰() 固执坚持“舰队决战思想”() 山本五十六没有努力进行说明() 隐瞒失败,不追究责任() 成为“饥饿”之岛的瓜达尔卡纳尔() 无援的孤岛,接连不断的“玉碎”,“战阵训”的咒语束缚() 陆海军对立,以致不能统制() 大东亚会议召开,远不能建立“共荣圈”() 英帕尔作战,“无能”的代价() 绝望战况下的决战计划“捷号作战”() 付出巨大牺牲的“冲绳战”() 知事放弃职务() 全部动员起来的县民() 大和“一亿总特攻”的先驱() 第十八章概括“昭和战争”的责任() 从“满洲事变”到战争结束的14年() “满洲事变”:点燃战争之火的石原、板垣() 日中战争:近卫、广田的无能使战争陷入泥沼() 三国同盟、南进:松冈、大岛外交的误导() 日美开战:葬送了“回避战争萌芽”的东条英机() 持续战争:对连战连败“视而不见”的东条、小矶() “特攻”和“玉碎”:强求“殉死”的大西、牟田口() 本土决战:固执于彻底抗战的阿南、梅津() 原子弹轰炸、苏联参战:东乡为“和平”虚耗时间() 第十九章 检证“昭和战争”责任的最终报告() 天皇恪守立宪制的框架() 东条的责任最大:缺乏国际理解的开战() 近卫听任军部的独断专行() 广田、松冈、杉山、永野、小矶:领导层接二连三的错误判断() 失控的军部官僚也负有责任:介入政治,扭曲国策() 也有人作过和平努力:木户、铃木、东乡、米内等人() 美、苏的“战争责任”() 检证:与“东京审判”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