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高加索会战的终结_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高加索会战的终结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二战 > 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 > 高加索会战的终结

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高加索会战的终结

9月11日、14日,苏第9集团军和第56集团军也转入进攻。德第17集团军则逐步后 撤至塔曼半岛各海港。为了搅乱德军的部署,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又实施了 一些敌后登陆。 但德国人的撤退工作依然很顺利。如原防守新罗西斯克的第73步兵师,10月5日就 被调到大陆上的梅利托波尔西南20公里处。9月7日—10月9日,第17集团军在34天 内,利用海军舰船和工兵车辆,向克里木运送官兵239669人,伤员16311人。同时 还掠走了27456名居民和74657匹牲畜。撤离的装备包括:载重汽车21230辆,牵引 车27741辆,1815门火炮,坦克强击火炮74辆,作战物资115477吨。当然,撤退中 丢掉的东西也不少。如在库班河以东就销毁了4万吨军火。被红军缴获的武器包括 坦克32辆,火炮337门,火箭炮540门,迫击炮229门。 10月8日—10日,德军实施“维金”行动,将撤离库班桥头堡的240艘舰船,组成 4个护航编队,经刻赤海峡回到塞瓦斯托波尔。第17集团军的撤退至此大功告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联飞机对航渡船只实施了一些袭击,但效果并不如他们宣 称的那么巨大。而德国人最担心的事情:苏联舰队的阻截,却几乎没有出现过。 彼得罗夫的工作,几乎就是跟在撤退德军后面收复失地。10月3日,第18集团军占 领塔曼市;9日凌晨,第56集团军肃清了半岛北部和丘什卡沙咀。至此,库班登陆 场被清除。当晚22时正,莫斯科以224门大炮齐鸣20响庆祝胜利,同时也宣告旷日 持久,血流成海的高加索之战最终结束(本书后续卷将回顾整个高加索会战)。 作为会战尾声的新罗斯斯克—塔曼攻势,持续了正好一个月。苏方宣称重创了德 第17集团军,歼敌5.78万。包括击毙36000人,击伤22000人。德第17集团军上报 9月损失却只有5982人。罗军在库班的总损失为9668人(死1598人,伤7264人,失 踪806人)。而从德军撤退规模以及伤员数字推断,其战役总损失约1—2万人。 苏军纯减员14564人(海军652人),伤50946(海军623人)。总伤亡65510人。装 备损失包括坦克自行火炮111辆,火炮迫击炮70门,飞机240架。鲜血再度汇入了 死亡的大海。 高加索的尾声之战,对苏方的彼得罗夫而言,实在是一次代价沉重,效果却很尴 尬的战役。他既没有什么优势兵力,也缺乏突破对方坚固阵地的有效装备。用来 轰击新罗西斯克的152—203毫米大炮,只有区区50门。比较曼施坦因当年在塞瓦 斯托波尔对付他用的超级大炮集群,甚至都不能用小巫见大巫来形容。红海军又 很不给面子地拒绝出动大舰,搞得他只好利用鱼雷来炸开德军岸防工事。 条件如此不利,彼得罗夫却出动大量部队,向着撤退前的德军发动了规模巨大、 协同复杂的地海作战。遭受巨大损失,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效果方面, 除了给德军造成一定损害外,根本未能阻止对方主力的撤退。 尽管如此,这次战役依然在苏军的战术教程中占据很高地位。分析其原因,第一 :攻取新罗西斯克,采用了少见的陆上进攻与海上登陆相协同的方式。陆海空同 时配合行动,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这一点从50年代的材料中可以得到证实。 第二,就是所谓政治因素了。除了那位当年的集团军上校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 外,还有当时的第56集团军司令格列奇科。他在战役结束后的10月16日被任命为 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当年只有40岁的将军从此飞黄腾达,战后一路升迁直至 国防部长。两人一个总书记,一个国防部长,地位尊崇,偏偏又都好大喜功。新 罗西斯克—塔曼之战自然也就跟着他们的政治行情一道上涨。 但当年的战场真实,是不会跟着总书记和国防部长的喜好走的。1943年10月,德 第17集团军进入了克里木。虽然红军也尾追而来(详见下一卷),还是有大量德 军兵力被调往东线大陆战场。在那里,尤其是曼施坦因的第聂伯河战线上,真正 的危机正在降临。 勃列日涅夫与官僚政治 所谓革命,最初的发起者多数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而在革命成功后,光凭 理想是无法治理国家的。于是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来执行实现理想的具体 事务。这个集团的很多成员未必有什么信仰,更多是“出门做官为了吃穿”的现 实主义者。权力高度集中之下,他们容易腐败、容易动摇,甚至可能变质。 革命家斯大林,是苏联官僚集团的缔造者,也有一套简单实用的办法来维持这个 集团的活力。那就是无止尽的施加压力、清洗和换血。但官僚们毕竟不是韭菜, 而是活生生的人。长期紧绷的政治斗争,使他们身心疲惫,甚至时刻处于恐惧当 中,渴望更轻松的生活。 “人间上帝”终有一死。斯大林撒手后,得到解放的官僚不希望再出现一个过于 强势的“当家人”,甚至连半官僚化的赫鲁晓夫都不合格。于是,能力平庸但性 格较好的勃列日涅夫,登上了苏联最高领袖的宝座。 勃列日涅夫是个典型的苏联技术官僚:没有信仰、喜欢享受、好大喜功、人不太 坏。他从政的最高理想,就是维持现状。但在他和他的同僚们逐渐老朽甚至死亡 的过程中,连维持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随之而来,则是新一代的年轻技术官僚,戈尔巴乔夫。官僚体系内爬上来的他, 未必有什么特别的智慧,经验和经历又比不上老奸巨猾的前辈们。年轻的资本令 他野心勃勃,偏偏又把尔虞我诈的现实当成了童话世界。 斯大林时代,苏联领袖可以和第一流的西方政治家较量,甚至更胜一筹;演变到 了戈尔巴乔夫时代,选战中滚打上来的西方政客,却可以把他玩弄于鼓掌之间。 官僚也是普通人,不是超人,也不都是坏蛋。他们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维持着 现代国家的运作,自然有着巨大的合理性。但当社会的一切都由官僚来决定后, 衰败将不可避免。儒学官僚集团对中国千年统治的结果,以及苏联的由盛而衰, 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序:从夏至秋 1943年的夏天美丽如画。鲜绿色的草从,野花盛开。平静的原野会被喧嚣的暴雨 时不时打搅一下;但树林里躲藏着坦克,原野上挖出了战壕。巨响伴着浓烟腾出 、烈焰蔓延。瞬间的铁火洗礼后,美丽的草原上就布满了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巨 型钢甲残骸,绿草野花间横卧着死人的躯体,喷溅上了鲜红的血和内脏。 夏去秋来。天空辽阔而明朗,秋风和煦。绿草却被烧成了黑色、果树被砍到、路 边倒卧着肿胀的死牲畜、挖开的死人坑里堆满了腐烂的肉块、恶臭弥漫。德国人 的专用枕木破坏车,在铁道中一边前进一边把身后的枕木切断。铁轨、路基、桥 梁也被炸毁。失败的一方和胜利的一方同样闹哄哄且急匆匆地蜂拥而过,奔向新 的厮杀场。行军的步伐和车辆的轰鸣将大地震的微微颤抖。而当这一切都远去后 ,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废墟,在自然的怀抱中死一般的沉寂。 1943年的夏秋之际就这样匆匆而去了。一个苏联作家描绘道:1943年:深夜、深 秋、深的战争。人们不再那么惊慌,也不再那么亢奋,逐渐习惯了与死亡相伴的 生活。但战争的进程却不怎么受大众情绪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铁一 般的发展着。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其他试读目录

• 夏天的回音:姆加战役
• 夏天的回音:米乌斯河—北顿涅茨河之战
• 苏军攻势:米乌斯河防线
• 苏军攻势:突破
• 苏军攻势:北顿涅茨河之战
• 米乌斯河反击 :霍利德的兵力集结与反击计划
• 米乌斯河反击 :进攻受挫
• 米乌斯河反击 :清除登陆场
• 战争主动权的易手与斯大林的新计划
• 希特勒的东线屏障
• 顿巴斯之战:兵力与计划
• 顿巴斯之战:西南方面军攻势
• 顿巴斯之战:南方方面军攻势
• 顿巴斯之战:德军撤退
• 曼施坦因北翼动摇 :南方集团军群北翼态势
• 曼施坦因北翼动摇 :苏联中央方面军的攻势
• 曼施坦因北翼动摇 :草原方面军与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势
• 曼施坦因北翼动摇 :曼施坦因与希特勒的争吵
• 曼施坦因北翼动摇 :第聂伯河与德军防线
• 被排斥的罗科索夫斯基
• 追击-沃罗涅日方面军:建立布克林登陆场
• 追击-沃罗涅日方面军:第聂伯河空降战役
• 追击-草原方面军:波尔塔瓦——克列缅丘格
• 追击-草原方面军:克列缅丘格以南登陆场
• 斯摩棱斯克会战
• 计划
• 罗斯拉夫利进攻
• 叶利尼亚—多罗戈布日战役
• 布良斯克战役
• 夺取斯摩棱斯克
• 希特勒的撤退计划
• 红军的进攻企图
• 登陆与强攻
• 高加索会战的终结 [当前]
• 新的态势与新的计划 :上阶段的损失
• 苏军增强战线的努力
• 德军增强战线的努力
• 曼施坦因的防线与实力
• 第聂伯河下游战役与科涅夫的攻势
• 扎波罗热之战
• 梅利托波尔战役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