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传济之找寻彦堂首掘_李济传济之找寻彦堂首掘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考古 > 李济传 > 济之找寻彦堂首掘

李济传——济之找寻彦堂首掘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最后两年,李济开设的考古学人类学几乎被视为"屠龙之技"。西阴村发掘的成功刺激了他,他在寻思能不能有更大的发现,也在找寻一个理想的合作团队。1927年底,李济赴陕西作考古调查,受北伐战事影响,平汉铁路多处中断,只能从天津坐海船绕道大连、南京、上海,转溯长江去汉口,再走西北。首途大连,李济顺路拜访了退隐后的丁文江。他写道:那时他的太太有病;济瀛丁文江夫人史久元的侄女,后嫁给丁文江的胞弟丁文治。尚没结婚,与他们同住作伴。我进门时正看见她替姑父画地质图。与在君谈了数小时,我没有感觉到他做了一任大官的味道,也没有感觉到他有任何失意的气象。他仍是我在天津与他初见面的那个样子;想法子帮我完成旅行调查的计划;替我写了好些介绍信。李济:《对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李济文集》(卷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77页。船过南京,李济手持丁文江的介绍信去了新成立的大学院。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与他谈得很投机,对他的田野调查也非常支持。李济有一个想法,想尽快摸清中国地下文物和遗址的家底。为此,他邀请了清华的同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梁思永,1904年生于澳门,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入清华学校留美班,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及人类学。同行,相约在开封会合。 梁思永的身份是哈佛大学考古人类学的研究生,他在父亲的安排下回国实习。梁启超对儿子耳提面命,他在1926年12月10日写给梁思永的信中,多次提到西阴村发掘,他说:"李济之现在山西乡下(非陕西)正采掘得兴高采烈,我已经写信给他,告诉以你的志愿及条件,大约十日内外可有回信。我想他们没有不愿意的,只要能派作实在职务,得有实习机会,盘费、食住费等等都算不了什么大问题。"1927年初,梁启超出席清华欢迎李济、袁复礼归来茶话会的当晚,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今天晚上,他和袁复礼(是他同伴学地质学的)在研究院茶话会里头作长篇的报告演说,虽以我们的门外汉听了,也深感兴味。他们演说里头还带着讲他们两个人都是半路出家的考古学者(济之是学人类学的),真正专门研究考古学的人还在美国--梁先生的公子。我听了替你高兴又替你惶恐,你将来如何才能当得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家这个名誉,总要非常努力才好。"又说:"(李济)所说,'以考古家眼光看中国,遍地皆黄金,可惜没有人会拣'真是不错。"梁启超还建议儿子回国后"跟着李、袁两人做工作,一定很有益……"梁思永于是提前回国在清华担任助教,整理李济在山西西阴村出土的陶片,并以此准备毕业论文。但他心里并不很踏实,论文资料毕竟不是出于自己参与的田野发掘,他希望与李济一同外出,找到一处可供实践的发掘地。 转眼就是1928年初,李济在开封焦急地等候迟迟未到的梁思永。1月26日,李济写信给上海的胡适,请他将另附的一封信面交梁思永。李济在给梁的信中谈到,在汉口得知,襄河一带旅行"极危险",来往商人需化装,且不能携带行李。本打算经鄂西去陕西的李济曾于1924年在鄂西做过体质人类学调查。,"据说:秦岭一带也是一个土匪窝。所以由长安入汉中现在不能做到。"信中没有明说此行的最后目的地,想必是形势复杂,许多因素难以估计。信中谈及有一个机会,冯玉祥打算派人从开封西去敦煌、南到叙州去照相,以作他的《十七年来国民军的纪念》一书的插图。照相的人有军队保护,李济因此有意"随这队人往甘肃走走"。从他托梁思永在上海代购"照壁画用"的照相器材推想,他当时还考虑去敦煌一带。信中还为梁思永的西行路费设想了几种方案,其中之一是已致信李仲揆(四光)"请他替我筹两佰圆与你"。不知什么原因,梁思永根本没去上海,当然也就没能见到这封信,未能与李济结伴而行。李济的调查计划也就半途而废。 留学美国时的梁思永。(梁柏有提供) 1928年8月,梁思永返美,继续完成哈佛的学业,他依据对李济西阴村发掘物研究完成的硕士论文《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之新石器时代之陶器》NewStoneAgePotteryfromthePrehistoricSiteatHisYinTsun,Shansi,China.,于1930年正式出版。他也成了第一位受过正规现代考古学训练的中国人。 1928年,史语所在广州甫一成立,当务之急是"新其工具,益其观念","扩张研究的材料",重建古史。傅斯年看来,寻找史前和中国历史时期的连接,也许安阳发掘是最好的选择。他认为:"就殷墟论,吾等已确知其年代,同时并知其地铜器石器兼出。年来国内发掘古代地方,每不能确定时代,如安特生、李济诸君所作,虽生绝大之学术问题,而标年之基本工作,仍不免于猜度。如将此年代确知之墟中所出器物,为之审定,则其他陶片杂器,可以比较而得其先后,是殷墟知识不啻为其他古墟知识作度量也。"傅斯年:《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傅斯年全集》(卷3),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7页。于是1928年8月,他派史语所编辑员董作宾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自学,后北大旁听生,1924年,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攻民俗学。毕业后曾在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入中研院史语所。前往安阳小屯调查殷墟情况。 董作宾赶到安阳,他找到在开封上学时的老友、河南省立十一中校长张天骥,说明此行目的。张告诉董作宾,三年前,他曾带学生到小屯做过调查,村北洹河岸边的农田里有字骨片已很少见,如掘地一尺,还可见到很多无字甲骨碎片。董作宾在好友徐静轩的陪同下去到小屯村,花十个铜元雇一女童当向导,找到村东北洹水西岸的一个沙丘,果然看到一个连着一个新挖的土坑。他亲眼看到很多新出土的甲骨后,立即断定此地并非罗振玉所说的"宝藏已空",而是"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他写信呼吁中研院,"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 中研院总办事处赞同董作宾的报告,授命史语所负责殷墟发掘。董作宾代表中研院来到开封与河南省政府交涉,河南派出张锡晋、郭宝钧等人参与其事。他们共同制定了周密的发掘计划,然后去到安阳,驻扎在小屯村附近的洹上村彰德高级中学。此次发掘机构的名称是"中央研究院掘地层委员会",中研院拨款一千元作为发掘经费,委托董作宾全权负责。 在10月13日的晨光中,一群民工挥动了镢头,工地划为三个区,一区在村东北洹水边沙丘上,二区在村北地,三区在小屯村中部。依据"轮廓求法"开展发掘,人员分为四组。所谓"轮廓求法",即假定某地为甲骨集中地,先在"周围打四坑以探求其轮廓",然后再向中心挖掘。工作并不如意,一天下来,除了一堆堆的黄沙土,几乎没有什么发现。第二天,董作宾改用"集中求法",即集中力量在地面多甲骨处挖掘,以图一次挖尽,共开挖六个探沟,仍无所获。 有人告诉董作宾,春天,北伐军在洹水上与当地军阀作战,贻误了农时,小屯的农民只得靠董作宾在书写甲骨文。(董敏提供) 挖甲骨卖钱维生。有些地方被轮番挖过数十次,很难再有新发现,而村前韩姓宅院南侧大路旁,出过大批龟骨,但是只挖了几尺深。董作宾立即前往打探,果然发现了一些重要迹象。他调集所有力量在这一地点,亲自督战,收效依然甚微。他向傅斯年报告:"观以上情形,弟甚觉现在工作之无谓,不但每日获得之失望,使精神大受打击,且劳民伤财,亦大不值得。……试想发掘已三十六坑,而得甲骨文字者,不过六七处,且有仅此三数片者,有为发掘数四之残坑者,有把握者不及全工五分之一,岂敢大胆做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馆藏档案,以下简称"所档"。此处为"所档":元字第23号。 傅斯年眼光高远,自然不会为董作宾的情绪左右,他在回信中开导说:"连得两书一电,快愉无极,我们研究所弄到现在,只有我兄此一成绩……得一骨骼、得一骨场,此实宝贝,若所得一径尺有字大龟,乃未必是新知识也。此兄已可自解矣。我等此次工作目的,求文字其次,求得地下知识其上也。盖文字固极可贵,然文字未必包新知识。"所档:元字第23号。傅斯年后来评论这次发掘,"董君试掘十余日,知其地甲骨文字之储藏大体已为私掘者所尽,所余多属四下冲积之片,然人骨兽骨陶片杂器出土甚多。如以中国历来玩骨董者之眼光论之,已不复可以收拾。然以近代考古学之观点论之,实尚为富于知识之地。"傅斯年:《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傅斯年全集》(卷3),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7页。 董作宾修习国学出身,优势在于文字,并不懂得现代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田野发掘非其所长。因此,傅斯年把殷墟发掘的希望寄予新人。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李济传》其他试读目录

• 目录
• 序
• 钟祥少年李顺井
• 优游清华园
• 克拉克校园"啃青草"
•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 西安讲学
• 五位导师
• 现代考古学与安特生
• 中国人的西阴村
• 阿卡德米与傅斯年
• 济之找寻彦堂首掘 [当前]
• 出掌考古组帅印
• 山东古迹研究会
• 城子崖的"求仁得仁"
• 回师河南
• 县辛村与大赍店遗址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董作宾携女友风波
• 世界最早的档案库
• 殷墟的最后一瞥
• 达子营·方砖厂
• 无心亦无滞
• 轻轻的我走了
• 南京杨公井
• 福兮祸兮长别离
• 暂栖长沙
• 赵元任出国风波
• 从昆明城到龙泉镇
• 战火催生的中博院
• 鹤归去狼烟起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