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缠足罪责化_缠足缠足罪责化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缠足 > 缠足罪责化

缠足——缠足罪责化

甚至早在推行“六政”运动之前的1916年底,阎锡山便已召集地方领袖和男学生协助他执行《严禁缠足条例》。这项条例在概念和内容上,都显示了一种对于繁琐地方风习的敏感,这是在全国性的法令中所看不到的。自该条例施行之日(即公告之日)起,年幼女孩不得开始缠足(新缠),15岁以下缠足未放的女子“一律解放”,15岁以上者,其鞋不得饰以弓形“木底”(见图五、七E)。条例施行一个月之后,如仍发现新缠幼女,科其家长3元以上、30元以下之罚金;商人如果继续制造、贩卖木底,亦处以同等级的罚锾。施行3个月之后,15岁以下女子仍然缠足未放者,或是15岁以上女子仍饰以木底者,科以2元以上、20元以下之罚金。施行6个月之后,为缠足女子作媒者,或新嫁娘仍饰以木底经人告发者,科以3元以上、30元以下之罚金。各县知事为负责执行该条例的机关;若县内设有警察厅(署),则由警察厅(署)执行。《修正严禁缠足条例》,《山西六政三事汇编》,第2.55b—56a页;《山西村政汇编》,第1.42b—43a页。这个条例的颁布日期在这两部编中略有出入:前者说是1916年11月29日,后者则说是同年的12月27日。同一部法令(但仅名之为《严禁缠足条例》)亦收入《治晋政务全书初编》,第1503—1504页。早在1899年上海天足会年会的一份发言记录中,便已有人建议课以缠足之捐,加捐金额则根据缠足之大小成反比递增:脚愈小者,捐税愈重(〈天足会纪事〉,李又宁与张玉法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854—856页)。于是,“缠足”不但被具体化,被等同于木底这道具,更成为一种明令禁止的罪责。 《严禁缠足条例》施行两年来,阎锡山收到报告,已有50余县,也就是全省半数之县内,15岁以下之缠足女子均已放足。为使放足政策更具立竿见影的结果,他颁布了《禁止缠足告示》,将放足年龄下修至10岁以下。放足政策的成效,关系到阎锡山省长职位(以及个人)的威望,因此他在这份告示中郑重宣布,他将在当年7月派员到各县督察,若在县内查到仍有幼女缠足,除将责罚其家长和村长之外,还惩处失职的县长(县知事)。《治晋政务全书初编》,第1523—1524页。 从规约条文和罚锾级别的制定可以看出,阎锡山对于促成缠足风行的个人和文化因素,有着相当敏锐的理解。他了解到,女性身体并非柔软的面团。因此,在他的禁令里,年长女性得以免除解放缠足的痛苦,不过她们也不再被允许延续小脚的文化尊荣,因为法令规定她们不得再穿着饰以木底的弓鞋,而且,后来更规定,连以铜圈装饰鞋子都不可以。弓底是山西女绣鞋的显著特征,用以衬托跖骨弯曲的弧度,使脚部看起来更加小巧。早在20世纪初的沿海都市里,妇女已逐渐放松足弓,但却不必然放弃缠足,受到她们青睐的是一种新款的鞋子,鞋内垫着的木底,坡度远比旧款木底平缓。鞋店售有这种鞋子,称做“坤鞋”,某些坤鞋还标榜以布材或皮材制作全平的鞋底(见图六、七)。这种鞋子标志着缠足没落之始。禁止制造和贩卖木底和铜圈等缠足饰品的命令(1918年3月),见《山西六政三事汇编》,第3.78a页;《治晋政务全书初编》,第1512页。有些坤鞋,尤其是鞋店贩售者,会饰以木底。一旦弓形不流行了,原来用以支撑的木底也不再需要,而普遍改用皮质或棉质鞋底了。有些坤鞋也为家庭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各种鞋式都还相当流行。其中一种即为“皂鞋”,以一整块(而非两块)鞋面制作而成(《采菲精华录》,第93、113页)。在我的Every Step a Lotus里(第85页),收入一幅相片,显示坊间贩售的一组弓形木底,这种木底便在阎锡山禁止之列。只要回想一下前述苏州女士们提供的放足指南,我们就可以了解,完全放平弯趾和足弓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弓底弧度较平缓的坤鞋,对于放脚和“半缠脚”的妇女而言,是一种较为舒适便利的鞋子。 不过,在民国初年的山西,高弓的脚背以及相随的足心凹缝,依然受到重视。1918年,余吾镇妇女开始制备“改良坤鞋”,它们被誉为改革的标记。阎锡山为了重塑文化规范,更下令全省所有戏班不得踩跷模拟缠足步姿。《山西六政三事汇编》,第3.78b—79a页;余吾镇位于屯留县。一名议员初选当选人在其致阎锡山的信函中说道:“古代武装之女英雄,必乔(跷)饰纤足,意若非此不足为女英雄之代表者!遂令观者愚民,崇拜此英雄者,亦并崇拜其纤足。抑思古代女英雄,既有武勇,岂犹有此小足?此等怪象,皆系好事者为之,不惟不足为古代女英雄之写真,且适以贻于女英雄!”阎锡山遂训令省城天足会制作新戏曲,只是对于旧戏班演员而言,新戏实在过于困难(《山西六政三事汇编》,第3.80a—b页;《治晋政务全书初编》,第1514页)。在北京,男演员扮演女角色,通常以踩跷表示缠足,而且衍生了许多与跷的台上使用和台下收藏有关的禁忌。1902年后的数十年里,京剧演员逐渐废弃“踩跷”,反映出缠足此一社会实践的没落。关于这段有趣的历史,见黄育馥,《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北京:三联书店,1998)。把矛头对准戏台上和日常生活中易使人心生幻觉的装扮,显示出他对于缠足的文化光环和性吸引力,具有一种非比寻常的理解。同样的,他在禁令中特别规范媒人,显示他也相信,婚姻作为专制女性习俗的体制,有其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在潞安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长治市一带,明、清时代设有潞安州)的媒配婚姻,男方以姑娘“头齐脚小”为重点,女方则以婿家资产殷实为重点(王家驹,《潞安地区婚丧制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变革》,《山西文史资料》〔太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第七辑,第104页)。 缠足的罪责化产生若干非预期的后果。首先,它建立了一种成年女性的法定能动性。因为根据规定,15岁以上而仍穿着木底弓鞋的女子,“本人”或其“家长”将被处以罚金;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有多少妇女“本人”曾经受罚,也无法确切地知道谁具有决定是否违规的权力,其决定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判准。不过,缠足妇女“本人”被认为要对自己行为负责、受罚,未尝不算是妇女解放运动的里程碑。可惜的是,此一女性能动性受到其生成条件所限定。只能透过社会监视,这项禁令才得以执行,就像阎锡山在其古怪字句中所表明的:“经人告发或察觉属实者。”这个“或”字使人难以判别谁应负举发之责,究竟是被举发之女子的街坊邻居(“人”),还是政府委派之检查员。不论是何种情况,她的能动性之所以成为可能,先决条件正是这两种经常处于竞争状态的权威一前一后的高度监察。 缠足禁令的另一个非预期结果是,在论述的层次上,它们有助于定义“缠足”的范围。虽然阎锡山使用“天足”这个词汇来指称他的政策和目标,但是他毕竟跟清末传教士不一样,并不关心天然双足的本体论地位为何。行政官员以成果为思维导向,他们的主要关怀,其实只是放足。阎锡山的务实主义或许可以说明他那句自相矛盾的说法:“改放天足”。《山西六政三事汇编》,第3.79b页。许多妇女处于新旧时尚体制的夹缝之中,放足经验对她们来说,乃是一种终身的过渡状态:既非天足,亦非缠足。然而,在国家眼里,放足政策牵涉到的是双足缠裹的程度,依年龄和装饰而有所区分。对于15岁(或10岁)以下的女子,以裹脚布缠绕双足即构成缠足。对于较年长的女子,界定缠足的,不再是那条裹脚布,而改以木底为准。施予惩罚需要毫不含混的具体判准;重点不在于个人双脚的尺寸或生理状态,而在于如何以标准化的方式估算外表装束,因为外表既已可见,对于在乎绩效的官吏来说,自然也就可供计算和报告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缠足》其他试读目录

• 全球国族巨型历史:“天足”概念的兴起
• 鸣谢
• 凡例
• 目录
• 前言
• “天足”概念的兴起
• 缠足的终结:两种历史,三种时间,二手声音
• “天足”:一个崭新的基督教范畴
• 徐珂与汤颐琐:天足的国族主义化
• “女人好比蛋黄”:一个新的地球知识域
• 妇女能动性:意志克服身体
• 辜鸿铭:“观于人”的屈辱
• 抗拒注视:理想的女性特质
• 被掀露的身体:放足运动的实行
• 薛绍徽:“非马非驴”
• 从“天足”到“放足”
• “光复故物”的蔡爱花
• 放脚乐
• 阎锡山与山西反缠足运动
• 缠足罪责化 [当前]
• 国家对付父老
• 性别重于阶级:无法同一的女界
• 算总账
• 荒诞剧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