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重说中国近代史 > 试读

重说中国近代史[试读]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的一个朋友曾提过一个很好的比喻: 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着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实际上我们是离不开它的。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无论是其整体还是个人,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很多人... 查看全部[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

以往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三种惯常的态度。在此,请允许我打个不严谨的比方。第一种是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就是觉得你们总欺负我们,你们从头到尾都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我们苦大仇深,比窦娥还冤。总是在哭,总是在闹。不仅哭闹,还时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 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圆明园那几个水龙头能... 查看全部[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 ]

中西两种体系

所谓近代史,如果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如果按世界史的划分来说,晚清史只能算是中国近代史。我们怎么看待近代史,或者说怎么看待我们的晚清史,这个历史过程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 查看全部[ 中西两种体系 ]

中国的抵抗

所谓中国的反抗史就是抗拒史,其中抗拒最激烈的就是义和团,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把所有沾洋边儿的东西全部干掉。从街上抓来一个长得像学生的人,搜搜包,如果发现里面有一张洋纸,那么那个人的脑袋就没了。有一支铅笔也不行,钢笔更不行。当时他们盲目排外,排斥一切。而这样做换来的是一个很悲惨的结果,我们被迫... 查看全部[ 中国的抵抗 ]

鸦片战争前后的一段历史

这一讲来说说鸦片战争前后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值得反复思考的。 中国人当时对西方世界,尤其是对作为对手的英国人,是不太了解的。包括像林则徐这种我们传统上认为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物,其实也只是在到达战争前线之后,才临时抱佛脚真正开始观察西方世界。而英国人至少在当时已经掌握了很多有关中国的情报和... 查看全部[ 鸦片战争前后的一段历史 ]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

上一讲说过,现在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划分其实是借用了世界史的概念,若是按中国传统对历史阶段的划分,一般会变成朝代史。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经当过京师同文馆以及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他一直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 他把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之前... 查看全部[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 ]

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十八世纪之后,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开始了,这时中西差距就更大了。 十八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的碰撞,就是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中国这个时候是乾隆末年。乾隆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皇帝,他自称“十全老人”,不仅君临天下,甚至一度想垄断对经典的解释权。在中国传统政治下,士大夫一般秉持这样一种观念... 查看全部[ 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

鸦片——打破中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早期英国对远东的贸易是由东印度公司专营的,这是一个商人的联合组织。这个公司觉得,总是从中国买茶叶,而自己的商品却在中国打不开销路,长期下去与中国人做贸易就挺亏,而且由于硬通货不足,英国商人每每需要从墨西哥或南美等地运来鹰洋、白银才能跟中国人做生意,这样做太费事了。英国人希望用一种新的替代物来打破这种... 查看全部[ 鸦片——打破中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

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中国在对西方的逐步开放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开小口到开大口,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们正式成立了外交部,就是总理衙门),这个过程一般认为是二十年。当时皇帝及一些大臣的私念和这种必然也必须的开放是对立的。在他们看来,我们和西方建立外交关系,进入西方的世界体系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不能... 查看全部[ 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琦善被免后,鸦片战争的第二阶段也就开始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为何英军不立刻把广州占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广州离北京太远了,那里不是危及北京的要害,而只是这个帝国的一个通商口岸。天高皇帝远,广州是唯一允许放肆一下的地方——中国传统的治理思路一直如此,之所以广州能走在变革的前列,就是因为中央政府一直采取默... 查看全部[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