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革命与反革命 > 试读

革命与反革命[试读]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战争与革命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的首要特征。尤其是20世纪的上半期,战争与革命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战争古已有之,而革命则是现代的产物。战争有"热战",有"冷战";革命有"武革",有"文革"。而在一般情况下,暴力是两者的共性。... 查看全部[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

"普通刊物"

一 "普通刊物" 今人的视线,早被"一代名刊"的光环所遮蔽,甚少注意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青年杂志》没有正式的"发刊词"。创刊号上只有一简单的"社告",内中除申言... 查看全部[ "普通刊物" ]

"复活"与"渐兴旺"

二 "复活"与"渐兴旺" 1918年1月,《新青年》在中断四个月之后重新出版。与前三卷不同的是,第4卷起改为同人刊物。《新青年》第4卷第3号登载编辑部启事称: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购稿。《新青年》如... 查看全部[ "复活"与"渐兴旺" ]

与《东方杂志》竞争

三 与《东方杂志》竞争 清末民初的报刊,基于不同的运作模式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商业报刊、机关团体刊物与学界同人杂志三类。参见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第53页。像《东方杂志》一类注重商业效益的刊物,立论力求"平正通达",尽量关照各个层面不同观念的读者;像《新民丛报》、《民报... 查看全部[ 与《东方杂志》竞争 ]

新文化形成"运动"

四 新文化形成"运动" 《新青年》由一个"普通刊物",发展成为"新文化"、"新思潮"的一块"金字招牌",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由涓涓细流逐渐汇成为洪波巨... 查看全部[ 新文化形成"运动" ]

各方视野中的《新青年》

五 各方视野中的《新青年》 今人谈论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德先生"和"赛先生"。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15年9月问世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总计发表各类文章1529篇。此数据由北京大学未名科技文化发展公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查看全部[ 各方视野中的《新青年》 ]

党员、党组织与都市社会:上海的中共地下党

1921~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从研究的小团体到群众的政党"的重要转型时期。1926年10月17日,陈独秀给各级党部负责同志的信:"我们现在都已经喊出'从研究的小团体到群众的政党'这一口号了。"见《上海区委关于扩大组织的计划》,1926年12月1日,中央档... 查看全部[ 党员、党组织与都市社会:上海的中共地下党 ]

"精英党"向"群众党"转变

一 "精英党"向"群众党"转变 中共最初虽是少数知识分子组成的精英团体,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自我定位,使其创党伊始即申言要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中共二大就强调:"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 查看全部[ "精英党"向"群众党"转变 ]

团与党的竞争

五 团与党的竞争 20年代中共与青年团的关系亦值得关注。中共中央规定,团员与党员的年龄大致以25岁为分界,但年龄在25岁以上而在CY工作者,可加入CY;年龄在25岁以下而在CP方面负责者,得加入CP。《上海区委召开联席会会议记录》(1925年9月1日),《上海文件》乙1,第13... 查看全部[ 团与党的竞争 ]

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

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在大学普设党部,将党的组织触角全面伸入高等教育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高校里建立了自己的地下组织。战时大学校园遂成为国共两党进行组织较量的一个重要舞台。数十年来,学界对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史,已有相当细致的研究;相对而言,对执政的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组织活动情形,则缺乏深入翔实的... 查看全部[ 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 ]

教师入党,学生入团

二 教师入党,学生入团 姚从吾因与朱家骅有前后留德以及在北大求学、任教等"学缘"关系而深得朱家骅的信任。姚与朱同岁,但姚对朱执弟子礼,敬重有加。当朱家骅代理三青团书记长(1938年7月至1939年8月)时,姚被任命为联大三青团筹备主任。 姚从吾在筹备联大三青团之初,就建议朱家... 查看全部[ 教师入党,学生入团 ]

教授入党的情境

三 教授入党的情境 半数教授加入了国民党这一事实,足以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讨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与执政当局之间的复杂关系。至少意味着,联大教授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群体,其中既有闻一多那样的"民主斗士",亦有姚从吾这样的"坚贞党员",更多的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 西南... 查看全部[ 教授入党的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