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电影 > 德莱叶的电影 > 试读

德莱叶的电影[试读]

德莱叶的挑战(1)

若我们深信电影研究与电影创作相辅相成,那么总有一些作品,它们的诞生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规范,挑战我们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对于这些新鲜的面孔,我们轻易地贴上“先锋”、“实验”之类的标签,然而对于它们真正的理解和接受,则困难重重。例如在面对小津、沟口、布列松、塔蒂等人的电影时,我们若局限于古典好莱坞时代的审美... 查看全部[ 德莱叶的挑战(1) ]

德莱叶的挑战(2)

如果宗教色彩的解读强调超越肉体的灵魂,对于德莱叶也有一种更人性本位的阐释,这源自《诺言》的结尾时一幕:当牧师劝慰麦克尔死去的英格的灵魂仍会依傍着他,麦克尔搂着英格的肉身,说:“……但我同样爱着她的血肉之躯。”由此许多评论认为,在发掘人性本质方面,德莱叶可谓现实主义者。持人本主义观点者看来,德莱叶的最... 查看全部[ 德莱叶的挑战(2) ]

德莱叶的挑战(3)

在我看来,上述任何一种断语,都未能渗入德莱叶作品的顽固内核。得出上述结论的前提,是把德莱叶的作品视作一个封闭的、内在连贯的整体,然而因此却忽略了它们制造的、不合逻辑的迷幻感。我们必须得承认,德莱叶的叙事总是带来迷幻与眩晕—谁能说清《吸血鬼》里发生的故事?谁能解释《愤怒之日》里的超自然力量?还有《诺言... 查看全部[ 德莱叶的挑战(3) ]

德莱叶的挑战(4)

《中国姑娘》在上映后多受抨击,大抵是导演“自我沉溺”云云。为此,约翰·西蒙提及片中一个晦涩的瞬间来反击评论,那是一个断裂的片刻,带来破坏感并猝不及防地插入作者的议论:“那些不诚实的评论家分明是迷惑的,但非要显出自己看懂了一切,自以为是地妄加评断。”[1] 我能理解西蒙的这番牢骚。作为评论家,总会面对... 查看全部[ 德莱叶的挑战(4) ]

德莱叶的挑战(5)

传统的审美观让我们执著于作品本身,执著于发掘它的内容与意义。形式主义则主张“去通俗化”,也就是屏除习惯的理解方式,转而关注形式对感知造成的阻碍,关注形式与命题的技巧,如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容,这是一种“疏离”。[1] 形式主义最重要的论点为,在文学的领域,文体会保持变化以避免已习惯化的感知,由此... 查看全部[ 德莱叶的挑战(5) ]

几条概念(1)

若我们不再把德莱叶假想成“遗世独立的梦想家”,那“作者”这词也该换些新意。同时,该对他作品诞生的时代有些了解。并且,以下要进行的研究,大抵关乎“形式”以及“表达方式”。此刻且容我对上述的概念来作一番粗疏解释。 作者 在现今评论界,“作者”成了一个针对作品而非个人的概念,它更像一个形容词,... 查看全部[ 几条概念(1) ]

几条概念(2)

自1920年至1960年间,“经典好莱坞”与德莱叶是主流与边缘的真实写照。横贯德莱叶50年的职业生涯,美国电影的叙事和风格是不容辩驳的“正统”。 我所说的“经典好莱坞”是一种创作模式而非对批量电影的归纳,即众多电影可能会分享一些类型化的特色,但没有哪部电影能超越一切、成为类型本身。“经典好莱... 查看全部[ 几条概念(2) ]

几条概念(3)

2. 时间。这就要引用表现主义对“故事”和“情节”的区别,表现主义认为,在一个故事里,“故事”是带时序的,“情节”则不受时序约束。[1] 倒叙,闪回,重复的场景,迂回的进展,突兀的中断,被隐瞒被掩盖的,误会,偏见,毫无意义的饶舌……断裂的、零散的事件构成“情节”。经典的侦探故事便是违背时序地安排情节... 查看全部[ 几条概念(3) ]

几条概念(4)

德莱叶的电影里总是带着一些突兀的断裂,尤其,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故事发生的时空这二者脱节了,这成了他设下的最大难题。在经典好莱坞电影中,故事得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时空是故事得以展开、进行并完整的组成部分。而在德莱叶的电影里,情节是真空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抽离了,我们仿佛在看一出封闭的室内剧,无所谓年... 查看全部[ 几条概念(4) ]

几条概念(5)

对于先锋艺术的界定之一,在于它们是“反表述”的,若以此为参照,德莱叶的电影实在很传统,那些画面那些故事明晰地表情达意。对于他的部分电影,我们很容易就能归纳出宗教相关的主题,或者在另一些作品中,他喜欢以书面语的台词,交代仿佛并无关联的因与果。应该说,艺术的发展总是在继承中打破传统。电影亦不例外,对表述... 查看全部[ 几条概念(5) ]

几条概念(6)

如果以形式主义的眼光,电影至少在两方面与社会有交集。首先,依照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艺术创作反映但不屈从于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产生联系的前提是艺术保持独立和创造力。那么,形式主义所强调的艺术的感染力和形式,就成了我们判断艺术与意识形态两者关系的重要参照。 其二,形式主义通过分析艺术感染力如何... 查看全部[ 几条概念(6) ]

作者,及其传奇(1)

姑且不论他的作品,仅是德莱叶的从业履历就足够耐人寻味。他1912年入行,恰逢格里菲斯拍出《猪巷豪侠》,至1968年辞世,那年戈达尔的《中国姑娘》横空出世,他为电影的一生,正见证了电影这艺术从萌芽到成熟。他职业生涯横跨了半世纪,时间不短,却很不顺遂,坎坷起伏,断断续续。他身后受到诸般关注,只因人们好奇... 查看全部[ 作者,及其传奇(1) ]

作者,及其传奇(2)

德莱叶的轮廓是清晰的:一个不妥协的人,一个和商业绝缘的人,一个与艺术签了终身卖身契的人。作为导演的他,在完成《圣女贞德受难记》一片后,坚决只拍他想拍的电影,不惜付出多年不得资助无法拍片的代价。拒绝了委曲求全,他的电影尤其后期作品是直抒胸臆的自我表达,完整,纯粹。我无意也不可能撕裂这幅肖像,因为再没有... 查看全部[ 作者,及其传奇(2) ]

作者,及其传奇(3)

德莱叶尽其一生不遗余力抨击批量生产的电影制作模式。1931年,好莱坞片厂模式已近成熟,电影生产的标准化流程初具规模,这年德莱叶撰文一篇,不吝严厉措辞,控诉美国电影的模式使得电影再不可能成为一件作品,个体的创造力被抹杀在流水线操作台上:“这是复杂且不带人类情感的机械管理系统。”电影创作沦为一张工厂日程... 查看全部[ 作者,及其传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