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 国史十六讲 > 试读

国史十六讲[试读]

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

第一讲从"大同"到"小康" 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 --"夏娃理论"质疑人类的起源是史前史首先要面临的问题。神话和传说、宗教和科学对此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基督教的《圣经》宣称,上帝创造了人类,即亚当和夏娃。还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后,人类都讲同一... 查看全部[ 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 ]

读"封建"的本意

第二讲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解读"封建"的本意 --兼论"公社"、"井田"及其影响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qu... 查看全部[ 读"封建"的本意 ]

老子与《道德经》、道家

第三讲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 老子与《道德经》、道家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人。他曾经担任周朝的史官--"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藏书,因此见闻广博,熟悉典章制度。据说孔子还屈尊向他请教"周礼",可见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由于对周朝丧失信心,对世事感到厌倦,便... 查看全部[ 老子与《道德经》、道家 ]

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其威仪,并且走向了顶峰。 汉武帝为了提高皇帝的威权,双管齐下。一方面,有意削弱丞相的职权,扩大太尉的职权,把太尉改为大司马,又加上大将军的称号,大司马大将军分割了丞... 查看全部[ 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

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

第五讲经学、谶纬、清议、玄学 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 比数量的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经学向政治的渗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汉元帝虽然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会作曲、演奏乐器,但毫无政治才干。他所用的大臣,多是迂腐的经学家。朝廷上讨论大政方针,处理军国大事时,无论皇帝还是大臣... 查看全部[ 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 ]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第六讲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入汉族农业区,必然为先进的社会所同化,这就是所谓汉化。它当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匈奴及其他民族的汉化都是如此。 从东汉初年南匈奴进入山西,到西晋初年匈奴部众的南迁,持续了二百多年,匈奴逐步汉化。以至于匈奴人建立的政权,称之为... 查看全部[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

李世民与武则天

第七讲唐: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 李世民与武则天 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是秦始皇、汉武帝以来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唐帝国的声望是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不能讲过头。由于李世民是杀兄逼父取得帝位的,不合乎儒家伦理,因此即位后便致力于篡改国史,为自己辩护,御用文人... 查看全部[ 李世民与武则天 ]

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族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外、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融为一体,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 查看全部[ 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

安史之乱

第八讲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宝初年,唐朝倾全力对付吐蕃,分不出兵力来对付东北边疆的奚、契丹,于是起用蕃将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两年后,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七年后又兼任河东节度使,成为统率二十万精兵的边镇统帅,东北、华北最大的军阀,与西... 查看全部[ 安史之乱 ]

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

第九讲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宋朝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指出,北宋以前人口增长缓慢,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此后由于分裂和战乱,人口总数几起几落,到唐朝人口峰值阶段的天宝十四年(755年)约有七千余万。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宋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 查看全部[ 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 ]

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第十讲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它来评价朱熹学说,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生活在南宋孝宗至宁宗时代。绍兴十八年(1... 查看全部[ 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

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往

第十一讲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往 大蒙古国横跨亚欧大陆,东起太平洋,西至波罗的海,南临波斯湾,蒙古大汗的金牌可以通行无阻地直达各地,东西方交往盛极一时。 1245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派遣天主教圣方济各会创建人普兰诺·卡尔平尼(GiovannidePlanoCarpini)大主教带着... 查看全部[ 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往 ]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第十二讲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皇帝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藩。燕王朱棣、晋王朱、宁王朱权等率兵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周王朱、齐王朱榑等驻于... 查看全部[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

讲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

第十三讲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 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晚明史上轰动一时的东林书院,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创建,天启五年(1625年)被政府当局禁毁,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一年,却在当时社会激起巨大反响,成为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推崇它的赞誉为文化盛举,诋毁它的斥责为讽议... 查看全部[ 讲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 ]

面向海洋的时代

第十四讲面向海洋的时代 "海禁"与"倭寇" 明朝建立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他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明太祖洪武时期一再下令:"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濒海民私... 查看全部[ 面向海洋的时代 ]

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当代德国历史学家耶格尔(FriedrichJaeger)在他的一本近著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历史意识并非只瞄向过去,历史恰恰是为了未来而回顾往事。"历史"这个意义构造物,具有人的时间意识的双重意向延伸,一是经历和期待的... 查看全部[ 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

帝国的政治体制

第十五讲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清 帝国的政治体制 满族建立的清朝,为了减少汉族的疑惧与隔阂,减少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基本上沿用明朝的政治体制,给人一切照旧的延续感。中央政府仿照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六部、都察院,以及通政司、国子监、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吏、礼、兵、刑、户、工六部的负责人,尚书满汉... 查看全部[ 帝国的政治体制 ]

康熙的文治

第十六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康熙的文治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堪赞誉的贤明君主,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叛乱);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平定割据台湾的郑氏集团,使台湾回归祖国;率领军队征讨厄鲁特蒙古的准噶... 查看全部[ 康熙的文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