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 帝国的迷津 > 试读

帝国的迷津[试读]

还乡

道光二十九年(1849)秋天,一个被疝气病和头晕病折磨已久的老人离开昆明,踏上了东归故乡之路。此人就是刚刚卸任云贵总督、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的林则徐。岁在己酉的1849年,林则徐六十五岁,在官场驰驱了大半辈子的他已是力疲心瘁。尤其是近十年来,从遣戍新疆伊犁,到重新起用后驻节于多事的陕甘、云贵,衰惫之躯已... 查看全部[ 还乡 ]

从内陆到沿海

1850年,驻节福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帝国的著名能吏徐继畬。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由福建布政使升任广西巡抚,在赴任途中接到道光皇帝的命令,返回福建出任福建巡抚并兼办通商事务。道咸年间的帝国政坛,这般朝令夕改的事情并不只是落在徐继畬一人身上。按帝国官制,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都驻节福州城,但这一年闽浙... 查看全部[ 从内陆到沿海 ]

三乌山之争

地处福州城西南角的乌山(乌石山)是城内的一处名胜,山高不足百米,却也林壑幽静,风光佳美。在当地土著的心目中,此山秀色直可比拟海外的仙山蓬莱、瀛洲,而朱子祠、九贤祠等历代建筑又使它成了这座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的一个象征。 道光三十年(1850)夏天,一桩突发的事件惊破了这里出世般的宁静,而林则徐和徐继畬... 查看全部[ 三乌山之争 ]

林则徐的终结

当东南沿海上演着这一场争锋的时候,在遥远的北回归线附近的广西桂平县(1836年徐继畬任广西浔州知府时,桂平县城北的金田村还是他治下的一个普通村庄),一群愤怒的拜上帝会会众正在为一场即将席卷整个南方的大动乱作着预演。外侮又添内扰,促使咸丰皇帝下决心再次起用平叛专家林则徐。林钦差不顾病体难支,带着三儿林... 查看全部[ 林则徐的终结 ]

徐继畬的退隐生活

徐继畬又将如何呢? 他刚被召回北京谒见时,咸丰皇帝环顾左右,对廷臣说:"徐继畬乃老诚人,何谓欺诈?"当皇帝问及林则徐为人,徐继畬还是没有隐瞒他的观点,说林为人"忠正","惟不悉外情,致误事机"。 令他啼笑皆非的是,皇帝给他安排的新职位是太仆... 查看全部[ 徐继畬的退隐生活 ]

附记一:关于通商口岸的入城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中外关系史上是一座由"天朝"时代转入"条约体制"时代的界碑。条约共十三款,关于入城问题,条约第二款中文本是这样表述的:"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 查看全部[ 附记一:关于通商口岸的入城 ]

附记二:华盛顿纪念塔内的宁波石碑

为纪念首任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兴建的华盛顿纪念塔(Washington Monument),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塔高五十五英尺,内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也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华盛顿特区有明文规定,市区内不得建造高度超过此塔的建筑。其内墙壁镶嵌有一百八十八块由私人、团体、各城市、各州和其... 查看全部[ 附记二:华盛顿纪念塔内的宁波石碑 ]

人物档案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入翰林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起,曾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道台迁升至巡抚。道光十七年(1837)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 查看全部[ 人物档案 ]

黑暗中的笑声

咸丰五年(1855)一月的一天下午,墨海书馆中文编辑王韬和几个朋友清谈后,到酒楼小饮,乘着酒兴又到勾栏访艳。厮混到傍晚,几个人才散去。王韬还是没有回他位于书馆后面租住的小屋,踩着冬日满街的夕照,去老闸访了一个有些时日未见的朋友,又一同赶往另一家妓院。在那里,他见到了一个新来的叫福云的姑娘。调笑一番,... 查看全部[ 黑暗中的笑声 ]

生活在边缘

从这些记述来看,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上海,与王韬来往最密切的朋友,不外是李善兰、龚橙、应雨耕、蒋剑人等人。他们大多是精于西学的一时之秀。被丁韪良称作"中国最优秀的数学家"的李善兰是浙江海宁的一个诸生,却著有《续几何原本》、《谈天》、《代数学》等多种算学著作,据说这样的成就即便放... 查看全部[ 生活在边缘 ]

灯火楼台

天色在申江上渐次暗去,江对岸马路上的新式路灯,殖民地风格的建筑内部客厅的枝形吊灯,次第亮了,好一派灯火楼台,如同一双双魅人的眼。姑娘们开始忙碌。她们涂红了嘴唇,描黑了眼圈,梳洗停当后,等待陌生的男子们。她们尚没有勇气走到大街上去(不过,也快了),但也自认不讳她们的身体是待价而沽的欢乐制造机。她们在被... 查看全部[ 灯火楼台 ]

淞沪漫游

1848年的春节刚过,因在上海教馆的父亲王昌桂滞留沪北,无法归里,王韬前往上海省亲。这是他与上海的首次遭遇。行船一入黄浦,王韬觉得"气象顿异": 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王韬初到上海时... 查看全部[ 淞沪漫游 ]

一场多角恋爱

读王韬的著作,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从1849年起居沪的十多年间,他的文字几乎很少涉及到西方。考虑到他是生活在一个西方人日渐增多的城市里,又是为西人工作,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这或许是因为,王韬居沪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从广西金田一路横扫而来的太平军打乱了庞大的中华帝国的阵脚,使帝国的朝政和... 查看全部[ 一场多角恋爱 ]

"圣朝之弃物,盛世之废民"

船与岸之间距离越来越大的那片水域,把王韬与熟稔了的朋友圈、与这座他渐渐喜欢上的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分隔开了。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一日(1862年10月4日),王韬搭乘一艘英国邮轮"鲁纳"号秘密离开上海前往香港,那一刻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心情,想来是依恋与怨恨并皆有之。他以一种伤感的笔调在甲... 查看全部[ "圣朝之弃物,盛世之废民" ]

东游扶桑

让王韬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学术畅销书在日本也大受欢迎,不仅日本学界视为瑰宝,野心勃勃锐意变法的明治政府军部还把《普法战纪》翻印颁行全国,称其"卓识伟论,鼓舞一时风痹,实为当世伟人"。于是,光绪五年(1879),当王韬因患结核病需要休养,并表示愿意一睹东洋风光和美女的消息传到日本后,... 查看全部[ 东游扶桑 ]

迷雾中的脸

胡适曾这样评说王韬:如果他是日本统治阶层中的一员,他可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伊藤、大久保、大隈,至少也是西乡。这种评论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肯定和赞扬了王韬的才华,另一方面又抨击了他置身的那个百疴丛生的时代。那么我们的主人公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思想家评传丛书里有一册《王韬评传... 查看全部[ 迷雾中的脸 ]

红封与白封

这场1852年早春发生在宁波城的暴动,起因则要追溯到几十年前。不知哪一任县太爷定下的规矩,从那个时候起,鄞县百姓向官府纳税,就有红封、白封之分--缙绅人家用红色的纸封钱投柜,普通农户则用白色的纸封钱投柜。红封按市价以两千二百文钱折银一两,白封则要三千二百文钱折银一两。按照这项地方政策,府、县两级政府... 查看全部[ 红封与白封 ]

进军东乡

此时,浙江按察使和盐运使亲率的数千人马已经开到了宁波。 段光清从一开始就反对用兵。他向宁波知府毕承昭报告说,百姓都已交上呈文,与周祥千划清界限,还愿意照常缴纳钱粮,光是捉拿周祥千一人,就不必劳动军队的大驾了。按理说,毕知府作为宁波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自然不愿意军队来干涉地方事务。原来,因为前宁波知府罗... 查看全部[ 进军东乡 ]

告密者

转眼到了五月,暖风吹熏下,江南已是草盛麦黄的季节,张潮青、俞能贵虽然还仍旧盘踞在石山衕,身边的党羽却日渐少了,铁了心跟定他们的不过十来个人了,且防卫也渐显疲态。段光清跟毕知府说,捉拿张、俞二犯的时机已经成熟。不过,派兵前往缉捕吧,那些兵已被吓破了胆,派差役下乡又恐乡民滋生疑心。段光清建议,只需广发告... 查看全部[ 告密者 ]

奔跑的疯女人

到了八月,一度有谣传说,南乡人要为周祥千报仇,吓得道署内有人越墙逃跑,竟至跌伤。其实此事纯属好事者的杜撰。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曾经呼啸来去的暴民们如今变得出奇的温良驯服,只有周祥千的妻子发了疯。 后来段光清下乡视事时还见过这个疯女人,在村口跳着脚大骂乡人是背信弃义的无耻之尤。村里人都围着她看笑话。 段... 查看全部[ 奔跑的疯女人 ]

去东方之路

罗伯特·赫德,爱尔兰人,一个酒类杂货店主的儿子。父亲是卖酒的,祖父也是卖酒的。这个十足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物于咸丰四年(1854)夏天来到中国,大约是从六十年代初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四十八年。刚开始,这个出身寒微的年轻人在社交场上从不放过这样介绍自己的机会: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文学士,科学奖学... 查看全部[ 去东方之路 ]

领事馆小湾

罗伯特·赫德是乘坐"厄林"号从上海到宁波的。10月中旬的一天,船从镇海炮台"高傲的眼皮下"驶过,进入甬江。然后他看到了宁波--不,不如说是他看到了这座抵挡海盗的要塞下的大队帆船。林立的船桅几乎把城市从视线中遮去。 这是他对这个东部小城的最初印象:这是一座咸鱼气... 查看全部[ 领事馆小湾 ]

黑暗中绽放的情欲之花

当夜色笼罩岬角,情欲之花便开放了。这黑而又黑的苦难之花啊,和着夜色中潮水的呜咽,让可怜的年轻人饱受煎熬。这煎熬,即便他抱着一腔传教士的热忱也不可抵御。看来上帝也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无所不能。他渴望着异性的爱,欲火中烧,与日俱增,又不可遏制。只有异性的气息会让他狂躁的内心变得宁静。 "这种时候,... 查看全部[ 黑暗中绽放的情欲之花 ]

动物世界

11月底下了一场大冰雹,天突然冷了,早上起来,赫德发现玻璃杯里的水都结了冰。看来冬天真的到了。 天空不再是无云的湛蓝,太阳也变得有气无力。从江面呼啸而过的西北风吹得窗户格格作响。它们带来了急急南驰的大块乌云和刺骨的寒冷。 咸丰五年正月初二,新历已是1855年2月,一大早,云消雾散后,赫德渡过甬江去药... 查看全部[ 动物世界 ]

阿姚

大概在7月初的某一天,由于不胜昆虫们的骚扰,赫德搬出领事馆,住进了怡和洋行在宁波的代理人帕特里奇船长的家里。 1855年7月1日的日记中,赫德描绘了这个夏天带给他的种种病症:"先是腹泻,然后在星期四便秘,我服了药,在星期五和星期六仍然病得很厉害,今天多少好些,但舌头仍很脏,嘴里有一股很讨厌... 查看全部[ 阿姚 ]

强弩之末

新一卷的日记开始于1858年的春天。 这年3月,赫德被任命为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二等帮办,并在不久后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出任联军委员会秘书,成为执掌占领期间广州实权的人物之一。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是带着阿姚从宁波赴香港,再乘炮艇"福雷斯特"号前往广州的。如果我们注意到,5月时阿姚... 查看全部[ 强弩之末 ]

上海风流

二月四日,杨度坐慈航轮船自湘江东下。此行目的地是北京,他早早动身自是为了去上海一转。旅途刚开始,日日阳光和煦,沿途景色时时惹动诗思,船行自然要慢些。六日清晨,船抵岳州,约了朋友同游岳阳楼,"水落山枯,惟云雾可观耳"。很扫兴地回到船上,继续前行,江浪滚滚,不复湘水清流,听着满耳的轮... 查看全部[ 上海风流 ]

北京之行

杨度此去北京,坐的是太古轮船公司的"通州"号,此船专跑北方航线。二月二十一日,天色未明离开码头,到早餐时分,船已驶出黄浦江,扬帆入了东海。从船弦的一侧,杨度看到了东海上那轮正在喷薄而出的朝阳。那光,起先还只是胭脂红的一点,俄顷,就盛大了起来,烧得大海如同滚沸的钢水。在上海的一周,... 查看全部[ 北京之行 ]

汉水之旅

五月八日清晨的一场细雨中,船抵上海。杨度掐指一算,距上次离沪,已三月有余。可惜此次不能久作勾留,不然那些书寓、堂子什么的还是要逛上一逛的。抓紧时间晚上去天仙园听了一场戏,归来夜已过半。九日早晨起床后,趁着微雨又到杏花楼独酌。饮罢,换上江孚轮,于三更开行。轮船时有停泊,他也不上岸,只佝着头读洪升的《长... 查看全部[ 汉水之旅 ]

不如归去

时近十月,北风一日日紧了,出门大半年,杨度已生倦游之感。行前,伯父对他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迂拘墨守之士不足以任事,康梁虽有小才,未闻大道,适足杀身,实在不是办大事情的料子。大才无不谨慎,可是你一议论起来多激切率直之言,这实在是很不合时宜啊。你不是口口声声说要隐居求志吗?身都要隐了,还用得着言论吗? ... 查看全部[ 不如归去 ]

雪落潇湘

十一月十日,晨过桔洲,已远远望见长沙城廓。中午时分船至湘潭城。屈指算来,这一程从南阳归家,已走了一个月的水路。登岸后,杨度在城中稍坐片刻,雇了一顶轿子直朝石塘赶,到得家中正是掌灯时分。离家还是正月,归来已是岁暮,这即将过去的1898年,就像一个白痴画的不太圆的圈,他又回到了初始的地方。 熟悉的生活又... 查看全部[ 雪落潇湘 ]

附记:有关《杨度日记》

本文有关杨度在1898年的行踪,出自《杨度日记:1896-1900》。这本日记记述了青年杨度波澜不惊地蛰居乡间的生活琐事,用周振鹤先生的话说是"一部流水账",逐日记去,连吵架之类的事也绝不遗漏(本书缺憾之处是标点错得太多)。由于是日记的体例,杨度的叙述或详或简,但在人和事的演绎中... 查看全部[ 附记:有关《杨度日记》 ]